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020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

【网络媒体走转改】皖南地区舌尖上的乡愁:做羊糕才算过年了!

2017年01月27日15:30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原创稿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皖南地区舌尖上的乡愁:做羊糕才算过年了!

【网络媒体走转改】皖南地区舌尖上的乡愁:做羊糕才算过年了!

  人民网宣城1月26日电(陈灿)一道凝聚着家乡味道的菜肴,代表着一份萦绕在心头的无法忘却的乡愁。说到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的特色年货,不得不提家家户户的“餐桌必备”水阳羊糕。水阳羊糕是皖南地区的特色美食,以纯羊肉和猪蹄制作而成,吃起来满嘴生香,慢咽生津,状如膏脂。今天人民网记者带您进入水阳镇雁翅社区张曰飞的家中,为您揭秘水阳羊糕的制作过程,感受皖南地区的浓浓年味和家乡的味道。

  刚走进张曰飞的家中,记者就闻到了扑面而来的羊肉香味。张曰飞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水阳人就好这一口儿!” 且说这水阳羊糕的制作过程,工序并不复杂,却需要制作者的一份“匠心”。羊糕以本地散养的山羊肉和猪蹄为原材料,张曰飞介绍,选羊“以五、六十斤,两岁左右的羊为最佳”。新鲜羊肉买回家就需和猪蹄一起放入大锅,进行熬制。

  为了让肉质软糯细腻,不错过火候,张家人需在狭小的厨房里耐心等待羊肉出锅的最佳时机。“熬制时间长了,肉没了筋骨;时间短了,羊肉的鲜味就出不来。”经过数小时的漫长等待,羊肉方可出锅剔骨。剔骨是制作羊糕最讲究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步骤,刚出锅的羊肉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温度也常常在七八十度以上,必须赶在羊肉冷却之前就把骨头、羊油和羊肉进行分离,并把羊肉撕成碎丝,这是对制作者耐热极限和细心程度的双重考验。张家人笑着告诉记者,“做了几十年,已经很熟练了”。

  撕碎后的条状羊肉会放入专用盘内捺平备用,此时还需将锅内汤汁撇去浮油,浇在盘内羊肉上,并加入生姜、料酒和独家配料提味,并撒上一层薄薄的蒜花。在冬天,依靠天然温度,静置一夜后,晶莹剔透、弹性十足的羊糕便大功告成了。成品羊糕一般切成长3至4厘米,厚6至7厘米的薄片装盘,上桌时另带青蒜丝小碟和辣酱小碟。

  张曰飞介绍,自三国时期就有了羊糕这道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了解,水阳镇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北部,地处皖苏两省交界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沟渠纵横,河道交错。 据史料记载,公元235年春,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丁奉受吴主孙权之命,在宣城北金钱湖围湖造田,屯兵牧马,始有金宝圩。公元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是年金宝圩产的大批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吴都建邺和各处战场,赈民强兵,为稳定吴国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水阳羊糕已成为水阳地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是本地人的“舌尖上的乡愁”,亦深受外来游客的喜爱。

  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三十年来,张曰飞一家每年春节都会做一次羊糕,他说,“做羊糕才算过年了!这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古朴的食材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 凝聚着乡愁的美食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大年。 故乡的菜肴,永远是心头无法割舍的味道。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