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奇葩大会》制片人解读台前幕后 注入更多正能量

2017年02月23日07:54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奇葩大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奇葩说》第四季的先导节目《奇葩大会》自1月20日上线以来,每期播出都会蝉联微博话题榜首。节目中除了李开复、李银河等名人登台分享,素人们也在节目中展示自己。没有人大放厥词,没有人高声咆哮,也没有人满口脏话,取而代之的是摇滚青年盘点华语乐坛的现状,环球旅行家平静地讲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患癌作家讲述自己的绝望、挣扎与希望……不少观众称《奇葩大会》“鸡汤味十足,正能量满满”。

  昨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奇葩大会》制片人李楠楠,解读这档许多青年人关注的网综节目的台前幕后。她说:“如果观众觉得《奇葩大会》这批人很正能量,其实我挺开心的,大家对‘正能量’这个词的理解可能因为《奇葩大会》拓宽了很多。”

  A 【策划与选人】

  数据

  筹备录制期间,导演组没日没夜看完了4万多份选手报名表,字数超过4100万。之后导演化身“客服”,电话或面见了3358个“新奇葩”,挑选了其中566个参加导演见面会。选角导演平均见5个选手,才能推荐一位选手参加导演见面会;平均7个参加导演见面会的选手里,才能有一位进入奇葩大会录制备选名单。

  “蛇精男”刘梓晨洗白失败

  故事

  整容、恶搞、矫揉造作不好好说话、放黑料……19岁的“蛇精男”刘梓晨是知名网红,他的走红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对成名的理解。节目中他一开始扭扭捏捏地标榜自己:“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一边说自己不在乎网友评论,一边指责“老奇葩”肖骁对他的评价。接着,他开始讲述自己的不快乐,在生活的泥淖中找不到出口。

  对于此类“想红”的观念,导师们的批评毫不留情。高晓松说:“你没有真的红,真的红是要有作品支持的,你有被虚荣吞噬的趋势。”马东叹了一口气:“他的世界里只有红,和不红。”导师们希望通过节目告诉大批十几岁的少年,什么是他们应该走的路。

  没有获得一位导师举牌,刘梓晨被淘汰了。《奇葩说》的选人标准有变化:喜欢自我标榜、吐槽别人、大放厥词的人,会让人觉得不真诚,不舒服。

  访谈

  自以为是的“奇葩”感觉不真诚

  羊城晚报:这一季观众看到的为什么不是之前《奇葩说》的先导节目《奇葩来了》,而是《奇葩大会》?

  李楠楠:我们做《奇葩大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奇葩说》第四季选人,一个是为了做一档独立的节目,《奇葩大会》想打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先锋青年观点集会。《奇葩说》走到今天,大家体会到的是它的真实畅快以及多元包容。《奇葩大会》的“先锋青年”其实就是与众不同的鲜活个体,这和《奇葩说》的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羊城晚报:这一季有多少人报名?你们是怎么筛选的?

  李楠楠:4万多人。每个导演都有报名表,会先看报名表筛选一轮,留下来的会做视频面试,通过的人再来北京见导演组。之后参加见面会,一组6个人,或谈天,或辩论,或表达自己。另外一半是选角导演通过微博或是通过朋友、朋友的朋友联系,一步一步死磕找来的。最终从4万人中选出60个人参与节目录制。

  羊城晚报:请李开复等名人上节目,是为了营造话题?

  李楠楠:我们希望《奇葩大会》里不光只有青年人的体悟分享,还希望能够在时间跨度上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感触,带来一些业界前沿的信息量。来到《奇葩大会》的领袖,是一些在自己领域中有所建树的精英,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与青年人肯定有所不同,可以带给我们各个领域前沿的信息量,让我们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羊城晚报:不少网友反映《奇葩大会》“正能量”爆棚,奇葩太少了。

  李楠楠:以往大家对“正能量”的概念理解得比较单一,如果观众觉得《奇葩大会》这批人很正能量,其实我挺开心的,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可能因为《奇葩大会》扩宽了很多。当然,我们也不是刻意为之的,在这一季选拔先期,还是来了一批自以为是的选手,他们以为我们会要那些喜欢自我标榜、吐槽别人、喜欢大放厥词的人,让人感觉特别不真诚。

  羊城晚报:你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李楠楠:在选角过程中调整过一次,不想选用这些为了吐槽而吐槽、或者带着功利目的人。我们想要真实的人——可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活得很开心;可能是认真地做滑雪、唱戏、写书、文身、滑板这些事,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活着。他们可能在传统意义上并不算很成功,但很开心地享受自己做的事,比如臧鸿飞,他对自己热爱的摇滚乐有执念,执念成为动力支持他走下去。

  羊城晚报:为什么要邀请何炅参加奇葩大会?

  李楠楠:这一季马东老师想找一个能控场、又和“马晓康”(马东、高晓松、蔡康永)都不一样的人,他的实力、亲和力、受众都有一定基础,能和其他三个人旗鼓相当的,于是就想到了何老师。

  B 【制作与理念】

  数据

  截至昨日,“奇葩大会”话题阅读量破5.2亿,话题讨论量已达38.7万,开播后连续24小时,节目相关话题词频现微博热搜榜。其中,“5亿女团养成真相”、“李开复谈人工智能”、“刘梓晨洗白失败”、“臧鸿飞对摇滚绝望”等话题成为爆款。《奇葩大会》目前豆瓣评分8.3。

  故事

  “体验女孩”赵宇晴全票通过

  “我的人生就是为了体验这个世界的可能性。”22岁的赵宇晴分享的主题是“体验”。她曾到印度体验“恒河葬礼”,21岁时和一个只见过六次、并且比她小一岁的男人结婚,当别人质疑她太儿戏时,她说:“我觉得婚姻并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两个月前,她离婚了:“可能老人家说的是对的,我要承认,这是我体验要付出的代价。”

  听完她的陈述,高晓松评论道:“我们是已经开始人生下半场的人,你刚开始进上半场,我们可以告诉你做得很对。人生坚持到下半场时,当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赵宇晴获得四位老师全票通过,将加入《奇葩说》。李楠楠觉得她传递的价值观,也是《奇葩大会》的精神:“我们在展示这个世界的丰富性”。

  访谈

  “奇葩”比“先锋”的维度要更大

  羊城晚报: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改变?

  李楠楠:其实一直都在变。《奇葩说》第一季没有任何阻力,做出来了被大家喜欢,我们受宠若惊。但到了第二季、第三季,之后还要往下走,我们总要问:还能给观众什么新鲜感?综艺节目有收视规律,一旦观众熟悉了套路,可能就是观众逐渐流失的开始。所以,新鲜感、改变、突破就是我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目前还不错,起码没有停滞不前。

  羊城晚报:为什么要叫前三季的“老奇葩”来《奇葩大会》?讨论时观点分歧多吗?

  李楠楠:我们称“老奇葩”为“大观众”,他们可以在节目中表达意见、喜好,《奇葩大会》中他们参与的内容不多,但《奇葩说》录制时,他们会表达观点。三季下来我们彼此很熟悉,会有融合,但不会有矛盾。

  羊城晚报:你们选择话题方面的标准是什么?

  李楠楠:《奇葩说》最稳定的受众是19-30岁的人群,从现在的《奇葩大会》看起来,这个受众人群依旧稳固,甚至在扩大。我们差不多也都是这个年纪的人,关心的事也都是这些事儿,买房、爱情、生活、工作……选话题的出发点就是内容能不能够打动我们,能打动我们,才会对节目有信心。如果我们本身不喜欢,没感觉,可能这事儿就不会成。

  羊城晚报:这种认可感也贯穿“老奇葩”、导师、观众之间?

  李楠楠:目前是这样。《奇葩大会》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节目中无论是素人,还是名人,都很有个性。高晓松也说:“没想到《奇葩说》到第四季还能找到这么多‘奇葩’,《奇葩大会》如果一直办,也挺好的。”“老奇葩”黄执中也跟我说:“之前一直在输出,没想到现在还有新人、新观点输入。”

  羊城晚报:“奇葩”这个概念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李楠楠:“奇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一些独特的美丽的花朵,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跟普通的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想要一直追求的东西。“奇葩”一个维度的意义是“先锋”,指思想行为跟普通人不一样、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但“奇葩”的维度又比“先锋”要更大,“奇葩”是一个圆,我们是那个原点,“奇葩”是各个相面上跟我们不同的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不重要,“不一样”就是我们价值序列里的最高值。(记者 龚卫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