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媒体发展的“要”与“不要”

李祖平
2017年03月07日13:2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新媒体发展的“要”与“不要”

  从移动新媒体元年(2012年)、新媒体融合元年(2014年)、新媒体视频元年(2015年),到2017年的新媒体洗牌元年,近年来,新媒体在全世界一直热得发烫、红得发紫。随着数字化阅读人群“滚雪球”般的成长,移动化、交互化、体验化、个性化、定制化、线下线上一体化、全终端大融合的传播技术,正在让新媒体的创意与内容瞬息万变,受众与技术驱动的“一个内容、多种创意、多次开发;一个产品、多种形态、多次传播”的新媒体,不断注入传统媒体坚守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让其在技术引擎的强劲驱动下,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刷量技术的驱动要不得

  2016年下半年,有关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刷量工具崩溃的诸多报道称,由此导致不少公众号文章阅读量直线下滑,一些平时“10万+”级别的大V文章现在仅有数千阅读量。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刷量行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微信公众号刷量市场规模在过去3年里,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存在刷量等数据造假行为的微信公众大号中,平均数据真实度为显示阅读数的30.7%。这是新媒体过度注重商业价值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新媒体重视技术驱动、轻视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的现象,早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媒体需要严肃的人文味道》等文章指出,新媒体不缺烂俗的内容,不缺“心灵鸡汤”,唯独缺少一些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人文味道的优质作品,这样的作品能让轻飘的新媒体多一点厚重。而这样的文章不但不能实现“快速生产”,也不能快速实现“巨量阅读”,自然就不能快速变现商业价值。

  这方面,大量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就做到了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的融合、深化。人民日报社创办的新闻客户端“来了!新闻早班车”,一改党报的“高大威严”,图文内容、版式色彩、界面变化、推送方式、采编运行、技术研发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的引领与深化,其单篇新闻的阅读量大多在当天就超过10万。

  需要人文价值引领

  粉丝模式主导的新媒体,凸显的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效应,但过度注重关注量和阅读数的商业价值,一些忽略人文价值的负能量的“英雄”就会扰乱视听,扭曲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给产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困扰,甚至误导很多受众走上歧途。那么,新媒体重视的人文价值引领,究竟有怎样的特质呢?答案是“活力+情怀+梦想”。

  其一是要有活力的内容。对于新媒体的受众而言,共同的需求就是,每一天的资讯必须是透明、清新、正能量的,要能够打开新视野,让大家在“闪读”和快速浏览中汲取到最新鲜、最开胃、最有营养和活力的新闻信息。

  其二是要有情怀的灵魂。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要与各级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高度契合,新媒体的具体内容要能够在受众的工作、生活、学习里发挥实实在在的正面作用,表达的思想、情怀与灵魂要让受众的内心更加温暖、更加踏实、更加充满力量。

  其三是要有梦想的境界。新媒体的新,不仅在于表现形式、传播手段新,更在于最新发布的内容里,能够让受众对未来充满最美好的梦想。不但要引导受众去不断追逐未来的新生活、新世界,更要从各自的内容视角出发,尽情描绘和展现各自领域的中国梦,彰显未来境界里的最美梦想。

  要将工匠精神深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将“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人文味道”的优势,不断注入、融化到自主创办的新媒体中。除了人文价值的引领,新媒体更需要在技术驱动之下,深化传统媒体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具体包括精致个性的魅力、铁打规则的品质、矩阵支撑的命脉,即“魅力+品质+命脉”。

  一是精致个性的魅力。新媒体作为个性化传播的先行者,满足了人们愈来愈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但大量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也在个性化发展中放弃了工匠精神,一味图快、图酷、图吸引眼球、图粉丝与评论跟帖的数量,从而成为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异类”。目前颇受欢迎的新媒体,在精致个性上大都体现了独特的魅力,在一篇微信文章里都设置了分门别类的个性化栏目,避免出现大图片和视频,注重阅读低流量、低能耗,让新闻的最精华内容以“最精干”的方式被受众吸收、消化。

  二是铁打规则的品质。新媒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快,甚至可以实现实时动态发布。但如果为了一味图快,随意打破采编规则与流程,放弃基本要求与标准,就会出现粗制滥造的局面。唯有以工匠精神执行铁打的规则与流程,才能够确保新媒体服务与产品的优异品质。优异品质也是新媒体对受众产生强大黏性、拥有受众较高忠诚度的法宝所在。

  三是矩阵支撑的命脉。好技术在不优秀的人手里,就会变成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制造恶果的坏技术。因此,新媒体既要重视先进技术的驱动,更要重视优秀人才的支撑。在新媒体创新发展中,技术和人才必须形成纵横联动、交融共生的矩阵关系,在支撑驱动中得到持续深化,这也是新媒体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

  (作者系《今日科技》杂志副总编辑)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