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困境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视觉性内容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在“视觉”热情如此高涨的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视觉图像信息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感知,虽然给人类带来认知的无限可能,却也在潜移默化中抽空了人们的思维,把人们变成视觉图像技术的附庸。面对如此图像困境,人们该如何应对成为当下亟待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爆炸;视觉危机;图像霸权
数字化时代批量生产图像内容预示着视觉文明的到来,人们经历着从“语言”为中心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消费大量的视觉文化,视觉性内容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消费之中。在“视觉”热情空前高涨的时代,无处不在的视觉图像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感知,创造了繁荣的“眼球经济”。基于人们的视觉消费欲求,电子媒介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可供读取的视觉信息,刺激着受众的视觉欲求,其营造出的媒介真实更多地引导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看”的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由主动地思考到被动地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影像信息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虽然带来认知的无限可能,却也在潜移默化中抽空了人们的思维,给人们的认知带来无限的挑战。
一、何为视觉文化
国内外学者较为推崇的是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他认为视觉文化关注的是视觉事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的东西视像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消费者借助视觉文化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W.J.T.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文化建构的问题,是被习得和培养出来的,不是简单地被自然所给予,视觉文化必将深入地涉及到人类社会。周宪认为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①孟建认为视觉文化传播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事实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②
笔者整合了前期学者的观点认为,视觉文化是区别于传统阅读文化而存在的,并且随着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由读转变为看,生产商为了迎合受众的这一转变,制作出越来越多参差不齐的图像信息,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形成所谓的“眼球经济”。视觉图像内容呈爆炸式增长,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爆炸和视觉危机的图像困境。
二、视觉爆炸现象的成因
当代视觉文化中各种影像形式的爆炸性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海德格尔于20世纪30年代预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③,这暗示着视觉图像作为人们描绘事物的一种方式被广泛地使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图文相伴一直是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人们利用图文彼此的优长,使得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进入读图时代,图像更多地挤压了文字在表意功能上的空间,动摇了人们长期依赖的文字传播的主导地位,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把握,更多依赖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笔者将引发视觉爆炸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科学技术推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成为现代传播手段更新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据保罗·莱文森关于媒介进化理论分析,从报纸、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不同媒介形式以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在旧有媒介的基础上整合自身优势不断更迭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平台出现在公众视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满足信息获取的需要。技术成为主导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摄影和摄像技术的更新发展,使得日常生活中出现大量视像化的内容。
二是人们求知欲增强。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充分调动了受众的认知积极性。人们认知水平提高,渴望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的需求层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表达自己,显然图像作为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比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从认知角度看,受众更倾向于将那些对于自己熟悉的、不费力气就能获得和理解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过程。于是,图像借助自身传播优势,越来越多地进入各种信息获取平台,受众在读图的过程中对信息获取几乎不受限制。于是,越来越多的视像化内容被生产创作出来供人们使用。
三、视觉爆炸引发视觉危机
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揭示了视觉文化的视觉性和形象性,这意味着媒介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制作者更倾向于生产浅显和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欣赏和接受。视觉文化时代,人们接受了媒介带来的大量图像信息的时候,更多的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视觉图像的泛滥,刺激了人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它所带来的视觉爆炸引发了视觉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知能力的下降。印刷媒介时代,人们往往采用阅读的方式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使人们形成了富有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现如今,视像化的内容占据更多的空间,成为媒介内容的主要传播方式。但是,文字语言所呈现给人们的丰厚的表意内涵是图像不具备的。当然,并不是否定图像表意效果,视像化内容带给人们的内容更多的不需要人们耗费太多精力去思考。浅阅读时代,部分人不再去思考,完全相信、轻易接受图像传达的信息,成为技术的附庸,导致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
二是获取信息费时费力。视觉图像多元化及获取平台多样化使得人们在获取需求信息的时候变得费时费力。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在生产出多元化视觉图像的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平台获取海量信息,实现自我的满足。传统文字的表意效果被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弱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图像来感知世界。诚然,人们能够获知信息得益于这一改变,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图像以及获取平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视像化世界里快捷、高效地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是视觉图像承载信息的真实性降低。数字化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图像造型功能,直观而逼真地实现影像表意。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消弭了原创,无论复制还是拼贴,都是对于作品价值再解释。波德里亚指出数字媒介的拟像和仿真能让图像表意成为虚拟真实(virtal reality),创造出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真实的物象。从本雅明到德波到波德里亚,视觉文化经历了从复制到奇观到虚拟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图像传播以其“图的真实”表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真实”和传递着“媒介真实”,从而最终建构着人们对媒介意识中的“观念真实”。④对于视觉图像承载信息可靠性的质疑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四、视觉危机带来图像霸权
提到视觉危机和视觉爆炸,不得不谈当下学者对于“图像霸权”的研究。“霸权”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首先提出,最初是作为文化研究的内容被广泛采纳。“图像霸权”则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图像等视觉化的内容逐步取代文字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主导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消费文化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视觉传播的过程,图像传播的优越性使得文字成为了图像的附庸,图像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推崇。“图像霸权”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以文字为主导的表达方式下人们所建构出的理性的思考和审视方式被以图像为主导的表达方式消解,越来越多地受到感性化内容的影响,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方式受到挑战。
二是对上层精英文化阶层提出了挑战。在传统读文时代,语言所具备的符号学特性,认知水平的高低分隔了成人与童年,产生了童年的概念。而文化水准的差异又导致文化标准的存在,语言文化世界里熟知语言的上层文化精英们掌握了绝对话语权。视觉文化中文字地位相对削弱,使得原先处于霸权地位的精英们走向衰落。
三是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印刷媒介时代拥有特殊表意功能的文字,建构了人的审美情趣和抽象思维能力。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米勒曾忧虑文学的终结,诚然,电子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视觉信息的爆炸式、碎片化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认知方式。
五、图像困境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技术环境下视觉信息普及带来的图像困境,作为主体的人首先应当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视觉图像信息,反思如何化解图像困境,追求和谐共生的图文关系。
1.重建阅读文化。图像文化时代追求的是浅阅读的方式,这体现出了消费主义的倾向,感性超越理性成为审美的主要特征。对待浅阅读、碎片阅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文学的力量,重视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文字在“图像时代”中虽处次要地位,但却具有抵制视觉爆炸趋势下“图像霸权”的重要功能。
2.追求深度化的视觉文化。挖掘图像文化的内涵,抵制图像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图像文化是人们用图像这种形式表现和反观世界,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图像的关系,关注现实生活,减少视觉技术手段的滥用,主张回归艺术的本来面貌,减少图像对我们的围困。
3.提高受众视觉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人作为世界的主体,应该成为图像符号的主人,而不是视觉图像的附庸,因此要认识和学会使用新媒介,参与图像制作与传播,增强人们对图像信息的甄别能力,建立一种具备自主性和更加理性的审美意识,避免在视觉图像泛滥的环境下迷失自我。
4.正视视觉技术的作用,减少对视觉技术的依赖。视觉技术包括观看的、图像生产的、图像传播的视觉技术,这些视觉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的格局。⑤我们不能否认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于建构视觉文化的助推作用。正是由于视觉技术的更新发展,人们的审美认知才会不断提高。但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消解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波德里亚描述的一个仿真的世界。我们必须减少对视觉技术的依赖,主动接触真实的自然,强化辨别“真假”的能力。
六、结语
本文是基于视觉文化发展过程中图像的大规模泛滥引起视觉爆炸,从而导致视觉危机的分析研究,对于当下视觉图像充斥日常生活的现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图像作为视觉的对象物,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无形当中消费大量的视觉文化,图像传播已然成为现代传播主要途径被广泛采用。在视像化内容如此泛滥的今天,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重视阅读文化,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正视视觉技术的作用,强化甄别虚拟与真实的能力,避免在图像困境中被后现代视觉文化所牵制。
虽然视觉图像成为人们认知水平提升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但是笔者认为,在教育领域,视觉文化不会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文化的特殊表意功能,文字作为悠久的文化传承媒介,其具有的延展性阐释功能是不能被消解的。图像虽然打破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层次限制,读取信息更加便捷,但是文字表意功能下带给受众的阅读方式、阅读体验的感知是不会消失的。视觉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将借助彼此优长共同为促进文化发展发挥作用。
注释:
①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
②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③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世界图像时代[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89.
④陈红玉.消费时代的图像传播及其媒介权力[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⑤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