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创优创新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编者按广电媒体创优创新之路怎么走?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创优创新获奖作品宣介会上,与会者在分享各自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同时,也共同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广电+”出现无数种可能的同时,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变;在传播技术和途径日益多元的当下,决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始终是优质内容。
纪录片《人间世》经过编导在医院蹲守拍摄两年完成。
“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节目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大众的需求是创优创新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编辑、深圳电视台台长李静的一番话,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共鸣。
做专 内容至上守根本
做好“目中有人”的报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避免那些脱离人民的空洞、不接地气的报道;就是把目光对准生动、具体的人,说让人既听得懂又能入脑入心的话。
在可听、可视、可读、可触的融合产品遍地开花的当下,传统广电媒体如何守正出新?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看来,回归新闻本源、聚力内容价值是根本之道。
王晓红表示,优质内容决定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好的作品应是个人经验、社会期待、国家理想的结合点。广电媒体首先应当重回生活现场,做好“目中有人”的报道。目中有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避免那些脱离人民的空洞、不接地气的报道;目中有人,就是把目光对准生动、具体的人,说让人既听得懂又能入脑入心的话。
强化新闻服务、讲好有态度的故事,是王晓红给出的建议。在她看来,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寻找可信过程越来越重要,获得可靠证据越来越重要,呈现可见现场越来越重要,而新闻服务则有两层含义:为公众理解信息提供帮助,为公众使用信息提供帮助。
做过不少调查报道的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秦博曾经在医院蹲守拍摄两年,最终制作完成系列纪录片《人间世》。他的切身体会是:先蹲守再采访,才是真实的“走基层”,而逼近真相的目的是关心人,关心那些具体的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关娟娟表示,如今的传播是视觉传播,广播需要回归与突破,给受众带来仪式感。广播要回归“日用品”和“耐用品”的功能,即做好陪伴服务,通过热度、深度、广度、温度“4个度”打造广播的仪式感。
“如果这个时代不需要专业媒体,说明我们还不够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道出了内容和专业对于广电媒体的重要性。
倡优 品牌构建促传播
广电媒体品牌构建的技巧:改善广电媒体品牌环境,做强广电媒体品牌节目,扩展广电媒体品牌延伸。
塑造品牌,是广电媒体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并非一日之功。对于广电媒体品牌构建步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兼新闻学院院长刘昶的思路是:以质量、诚信、定位、个性、推广为关键词,分析传媒生态环境,提供具有卓越品质的产品,并加以整合的、持续的传播与应用。广电媒体品牌的内涵包括:突发及重大新闻事件的收听收视爆发,传播的观点、评论、数据被使用的频次,广告吸附能力,以及品牌美誉度。改善广电媒体品牌环境,做强广电媒体品牌节目,扩展广电媒体品牌延伸,则是刘昶给出的广电媒体品牌构建的几个技巧。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体环境下,广播还能坚守什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李秀磊的发问,也是业界人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李秀磊分析说,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到新新媒体三足鼎立之下,广播依然在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发展,并未走到终点,其优势还在、受众还在,其作为主流媒体的根基还在。在此形势下,广播人更加需要坚守,秉承不妄自菲薄、不等不靠、求存图变的精神,坚守贴身陪伴型媒体应有的温度,坚守主流媒体应有的价值态度和专业态度。
如何用专业态度打造有质感的产品?李秀磊认为,衡量一个优质节目的标准是:有情怀,好听,有用。情怀就是节目的精神追求或价值导向,它是产品的灵魂,而创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广电媒体人需要不人云亦云,不迷失方向,拿出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地潜下心来,打磨好自己的产品。”李秀磊如是说。
出新 融合发展聚合力
创优创新必须与时代气息相符,与频道气质相符,与节目规律相符,与媒体趋势相符,与大众需求相符,与服务的受众相符。
可穿戴设备、无人机、3D特效、运动相机……日新月异的技术,给受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曾祥敏表示,融合是没有边界的,如果固步自封,肯定没有出路。他认为,传统传播方式是筛选、甄别信息后进行发布传播,互联网“信息场”则是先发布传播信息,然后进行筛选和甄别。主流媒体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社会监测、价值守望、文化引领、消费娱乐、场景服务。
对于广播内容“深度优质化”趋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教授孟伟分析认为,用户信息消费碎片化,“点播”成为一类强需求;媒体使用场景化,内容和呈现形式要求高契合度;内容付费习惯建立。实现这一趋势的路径是:专业人士以极其专注的精神、极其精致的方式、极其便捷的方式,把凝聚媒体精神和个性品格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她还判断,从“音频媒体”到“互联网的音频表达”,二者终将互补到融合。广播媒体未来的3个阵地是FM的音频流阵地、点播阵地和收听场景阵地。
期待未来“声音链接万物”的,还有李秀磊。关于广播可以拓展的方向,她认为“全媒体平台+落地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广播可听可见、无远弗届,关键是要提高广播作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王晓红建议,广电媒体应立足消费场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传播”,在聚力技术进步的同时扩展内容表达形态,因为“无论技术多么高精尖,它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谈及节目创优创新的体会,李静认为,创优创新必须与时代气息相符,与频道气质相符,与节目规律相符,与媒体趋势相符,与大众需求相符,与服务的受众相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