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3期

数据报道视域下新闻叙事主体的解构与重组

高 冉
2017年04月10日08: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顺势而生的。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更加注重事实本身的深度挖掘,从而获得隐藏于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数据报道中,新闻叙事主体发生了诸多变化,数据源和新闻团队共同构成叙事主体,又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分析数据新闻叙事主体的演变,并基于叙事主体的变化对数据新闻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数据新闻;叙事主体;数据源;新闻团队

故事和叙事主体是构成叙事的两大要素。经典叙事学在被引入新闻学领域时,普遍认同将作者本身与文本内容的叙事者一道,归为新闻叙事中的叙事主体。在一篇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如无法做到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身处事件现场,则需在文中借助各方“叙事人物”来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还原新闻事实的被采访对象可被视为是叙事主体,但同时,作为采访者和写作者的记者本人,也是构成叙事的主体力量。

数据新闻其本质依然是新闻。本文认为,从宏观层面看,数据新闻的叙事主体依然可按传统报道领域规范,将其分为文本叙事者和记者本身两部分。但在微观层面,数据新闻的两大叙事主体在构成上又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叙事主体的解构和重组。

一、以数据作为叙事语言的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展示了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于社会某方面动向、趋势的动态的把握[1]。可视化数据新闻一词,可将其拆解解读,“新闻”二字决定其最终属性,“数据”作为驱动决定其核心内容,而“故事化”和“可视化”,则作为载体、方式,最终将数据新闻的内容呈现出来。

数据新闻记者米尓科·洛伦兹指出,数据新闻生产是通过抓取、过滤数据并将之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形成呈现给公众的新闻故事。这个流程的最终落脚点是用数据叙述一个故事,即在数据新闻中,数据成为新闻的主体,也是叙事语言[2]。以国内教早涉足数据新闻领域的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例,在2017年春节期间,数字说推出一则《除了中国,还有哪里的年味浓?》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在传统报道叙事模式下,想要完成这样一则主题的新闻,需要记者联系驻外大使馆、海外留学生等人进行采访,这些消息源会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用的方式,作为叙事的主体呈现在新闻作品中。而在“数字说”的报道中,记者直接通过广东年鉴、福建侨情、中国侨网、The World Factbook等公开数据,将文章标题的答案用信息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源”代替传统被采访对象,成为新的文本叙事主体。

1.作为叙事主体的“数据源”

作为叙事主体的“数据源”都有哪些类型?本文通过对国内数据新闻网站代表财新网“数字说”的分析,以期对作为叙事主体的“数据源”类型特征进行分析。

经笔者统计,财新网“数字说”栏目近年来作品总量较大,截至 2016年年底,“数字说”栏目(http://datanews.caixin.com/)已发布且能正常打开的数据新闻共1315篇,如表1所示: 

本文选取“数字说”2016年期间的332篇数据新闻作为样本,将数据新闻的数据源划分为以下几类:

(1)数据库

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高等院校都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系统,会有专门人员将信息以多种形式分门别类收归到数据库中。但这些数据免费公开的较少,多属于公司内部机密资料,媒体可通过购买的形式获取,如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中国信息网数据库。

(2)数据公司

主要由第三方信息咨询、舆情监测、数据服务商构成,如易观国际、Accenture(埃森哲)等。在商业领域,信息和数据被比作新一轮的“石油”,而数据公司作为抓准商机的中介,通过自行开发的监测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供给有需求的客户。媒体为节约制作成本,也会通过这种外包的方式获取数据。

(3)国家官方网站

如国家统计局网站可提供《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 stats.gov.cn/)、《进度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 tjsj/)等内容的免费下载,内容涉及工业、房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另外可通过财政部网站获取中国财政收支情况、教育部网站获取教育类统计数据,等等。同样,亦可通过企业官方网站获取一定程度的数据信息。

(4)网络工具抓取

当前选题制作者通过各类搜素工具现抓取的数据,电商数据类抓取工具如淘宝消费者数据研究平台“淘宝指数”、网站分析类数据抓取工具如网民行为数据分享平台“百度指数”。

除此以外,还可通过高校等科研机构的调研数据、其它传统媒体及其官方新媒体、各类协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SNS社区等新型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挖掘数据。

2.作为叙事者的数据新闻团队

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时任财新传媒CTO的黄志敏于2013年10月创立了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主要负责财新网大数据和可视化数据新闻实践。团队成员共7名,由主编、工程师、设计师、新闻记者组成,综合素质较高,多属复合型人才。其中工程师负责平面设计和移动页面开发;设计师则主要负责视觉传达设计;新闻记者主要负责内容策划和故事化呈现[3]。

二、新闻叙事主体的解构与重组

1.数据源:轻“树木”重“森林”

传统新闻报道讲求“以人为本”、“客观真实”,为实现这两大目标,记者需要在主题中凸显叙事主体“人”在新闻故事中的引导作用,新闻当事人、知情人士、目击者、评论者,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呈现在新闻作品中。同时,为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报道中需要呈现多方声音以保持中立,而这些声音多以个体意见形式呈现。

数据新闻报道展示的是“大数据”的思维逻辑,与现代科学追求数字化、量化的理念十分契合。与传统新闻报道抢热门人物、事件的激烈竞争相比,数据驱动型新闻报道是一场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较量。大量有效的数据堙没在诸多“数据库”中,在筛选过程中“出库率”更高的“数据库”,能为进一步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提供思路。所谓的“数据库”,其实指的是数据新闻的数据信息来源,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事实的叙述者是具有普遍特征、代表多数群体的数据源。

前文已分析,这些数据源的获取渠道丰富多样, 但无论是既得的数据,还是现抓取的数据,无一例外全是基于大量样本之上的统计分析。因此,作为叙事主体的数据源,在本质上是“森林”而不是“树木”。

2.新闻团队:从“宣传”到“预测”

传统文字报道流程相对固定,训练有素的记者通常能够独立承担采写任务,编辑主要起到后期把关的作用。而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较为复杂,要经由数据抓取、分析、可视化等多个环节,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复合性的、跨界的,需要记者具备搜集、处理、后期制作的能力,尤其需要记者成为一名准数据分析师,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数据分析方法,通晓计算机编程、后期制作技能。在目前我国文理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的数据新闻生产多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因此,从传统新闻到数据新闻,记者经历了从“单枪匹马”到“并肩作战”的转变。

在发声渠道多样化的数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界限第一次被打破。但不可否认,这些自媒体“散户”发出的声音良莠不齐,受众依然依赖于相对权威的媒体作为不在场民众的中介,来传达事件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模式下消息发出方的媒体,经历了两次身份转换。在传受双方第一次身份转换中,传统的新闻发布者转化为信息接受者;而演变为传者和消息源的“散户”在网络上的言论和点击行为,成为“数据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经权威新闻团队过滤、统计、发布成为数据新闻,身份转换后的传受双方得以再一次回归传统身份。

传统新闻报道讲求客观呈现事实,杜绝任何主观臆断和推测,因此作为传统新闻叙事者的记者,更倾向于扮演“传声筒”的角色。而在数据面前,新闻团队借数据说话,可以发挥数据本身固有的客观性和预测性的特征。因此,作为新闻叙事主体的数据新闻团队,扮演的角色也由传统的“传声者”身份,转变为“预测者”。

三、基于叙事主体变化的数据新闻反思

传统思维驱使受众只考虑事件的因果,而不考虑背后蕴藏的故事,数据新闻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种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它以高效整合的数据为手段,改变了单纯靠文字的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以见微知著的信息图为契机,直观展现事件本身所存在的某种规律,预测其未来可能发生的态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主体的变化,也使得数据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数据源叙事方面,数据作为可视化数据新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实现精确和贴近客观事实报道的重中之重。相对于西方媒体,我国的数据新闻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专业的数据库,信息来源相对单一。现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推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公开不够深入、部分城市网站更新不及时、信息公布缺乏系统性和常规性等问题,这些均会导致数据新闻来源不够多元化。

在新闻团队叙事方面,按照数据新闻定义,“先有数据,后有主题”的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内的数据新闻报道极少采用这种工作模式,多为“主题先行,数据印证”,即先策划新闻,而后通过各类工具多渠道挖掘现有的数据,进而找出数据与主体之间、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隐秘关联,再以此作为支撑,服务主题、印证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经大量转手咀嚼的“二手”消息源,最终作品的原创性、创新性难以保证。鉴于此,作为叙事主体的数据新闻团体应当及时调整思路,以开拓数据挖掘技术为主力,争取在抓取第一手新鲜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 杨雅.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新闻传播的新范——“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创新”研讨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4(3).

[2] 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2014(3).

[3] 黄志敏.程序员获新闻奖,你怎么看?——解读财新网可视化数据新闻[J].中国记者,2015(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