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媒体报道态度对新媒体事件传播中的流言把控

镡祎梦
2017年04月26日16:3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伴随着高速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媒体态度也逐渐成为了把控流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媒体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态度更是决定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那么,探析媒体态度与流言传播之间的联系,及媒体态度对新媒体事件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报道态度及流言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究,从而对媒体报道提出一定的实践性建议。

关键词:流言传播;新媒体语境;媒体态度

一、新媒体事件中的流言传播

1.新媒体事件的概念解读

在新媒体诞生的初期或之前,新闻事件大多依靠传统媒体来完成传播与共享,在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通过设置议程、把关新闻内容等传统的传播过程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的二次生产,并随后将信息传播于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产生意识反馈,从而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设备与时空方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受众获取信息大多还是以被动接收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播主体,网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新闻门户网站等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一些新闻事件甚至可以完全通过新媒体传播生成,如“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西安地铁三号线事件”等。对于这些由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发的、或在新媒体中得到大规模传播的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新媒体事件”。这些新媒体事件一般有着较快的传播速度和极高的关注度,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不断被曝光和再传播的状态,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着曝光程度高、传播频率快、舆论迅速发酵等特点,因此在当下的新媒体语境中,新媒体事件也具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2.新媒体语境下的流言传播

(1)流言传播的概念

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作出了定义,他们认为流言产生于一些模糊的情境当中,其传播形式一般为口头传播,其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可靠的证据与公信力,后中国学者蔡静提出流言应当是“未经正式渠道所传播的未加证实的信息”。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归纳,我们可以也基本可以得出流言传播的三大要素,即:未加证实的信息、有一定范围的传播交流群体、以口头传播为主的传播形式。在当下的新媒体语境中,互联网的信源广、高速化的传播特征逐渐加剧了流言的传播与影响,流言也因此不仅局限于口头上的传播,网络这个开放与自由的平台也为流言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

(2)新媒体语境下的网民心理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网民的活跃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网络我”的自我身份建立也在不断清晰。互联网下的互动环境给予了普罗大众更为宽松与自由的信息共享环境,在网络社区中,任何网民都是以“网络我”这一新的身份进行社交与互动,而“网络我”又是通过网民的书写符号、措辞方式等新的能指意象而得以展现的新的所指形态,可以说,“网络我”也是网民心理的真实展现。在现实社会中,网民的自我意识的外化表达难免会受到例如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难以得到相对真实的表达,但在网络社区中,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化与模糊化,网民拥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与发声机会,因此网络也成为了网民们张扬个性,减压宣泄的一个情绪归口。同时,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传播也满足了网民们渴望求知、娱乐猎奇的心理,平等且交互强的新媒体语境使得网民拥有了受者与传者的两个双重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受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诉求。

(3)新媒体语境下的流言传播

当下,新媒体事件在互联网络的传播中呈现着以下四个特征:即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源泛化且不易监控。这些特点也为当下对网络流言传播的监控带来新的挑战。交互性强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都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共享与传播,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传播者,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网民传播信息的热情。例如2016年发生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正是由当事人“弯弯_2016”通过新浪微博在网络发声,又如同年被曝光的“山东疫苗事件”,也曾在网络中大肆传播,但是在这些热点新闻事件的背后,又总是有来源不明的流言信息伴随,如山东问题疫苗被曝光后,网络上随后就流出了一些将国内疫苗“妖魔化”的不实消息和报道,瞬间引起了网民对疫苗注射的恐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民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增加了新闻信息的不确定性,使议题周边的一些信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扩大了新媒体新闻的杂音,也正由此使得流言得以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传播。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态度

1.情绪化的报道态度

伴随着新媒体的逐渐普及,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新闻事件已经逐渐与新媒体事件融合,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要传播模式之一。通过新媒体应用软件浏览新闻可以节约时间,并且不受地点、时间、设备的局限,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取大量的新闻信息,并随时可以参与到反馈中,与其他网民进行互动,由此新媒体传播也成为了受众较为偏爱的接收信息的方式,网易新闻、澎湃新闻等网络新闻客户端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高速流通,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在报道新媒体事件时为了把握时效,促进事件的解决,在报道时或更注重新闻信息所凸显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在传播时或带入一定的情绪。例如在2016年山东发生的“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初始阶段,网络上就曾传播过一则题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的报道,其中“人命”、“致死”等敏感词汇迅速获得了公众的关注,山东疫苗事件随即成为了当日的重要新闻,并在网络中被大肆传播;2017年3月,西安地铁3号线被网络举报电缆不合格,一时间网络也开始传播例如《刚过315,西安地铁三号线就被举报了!你还敢坐吗?》等新闻报道,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也随即获得了网民的重点关注,该报道也获得了6847条网民跟帖和评论,成为了当日的热门新闻。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语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获得关注,抢占新闻资源,多采用较具有情绪化的报道传播新闻信息,引起公众的重点关注。

2.主动高效的新闻报道

由于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源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在一些新媒体事件中,一些来源于自媒体或网民发布的相关信息会由于其所谓的“草根性”而引起更多的公众关注。例如在一些突发事故中,一些来源不实的信息很容易混淆公众视听,如“非典”时期坊间流传的食醋消毒、板蓝根可以预防非典而造成的食醋和板蓝根供不应求,价格疯涨;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区域性遭受虫灾,但在谣言的不断扩散中竟发展成了“全国的柑橘都有问题”,造成该年柑橘大量滞销等,因此一些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在报道新媒体事件时也多会采取主动、高效的媒体态度以正视听。3月16日,“西安发布”官方微博就西安地铁三号线事故发布长微博《市政府新闻召开发布会:乘坐西安地铁是安全的,请广大市民放心》,主流媒体的微博如“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等也事发后通过发布微博来报道此事,并直播了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主动、高效、真实的跟进事件发展,以获得公众关注,从而引导舆论。

三、媒体报道态度对流言传播的影响与把控

1.高效积极的报道,及时把控流言传播

法国学者诺埃尔·卡普费雷曾独到地认为,谣言是对权威的返还[1]。谣言通过站在受众的角度提出一定的假设,揭露秘密,从而获取受众在情感上的信任,并由此迫使当局在事件继续生发的状态中对流言内容和流言信源提出异议。也可以说,流言传播是一种社会情感危机现象,只有当局或官媒及时作为、随时跟进事件发展,才会有效把控流言。例如,在2017年3月被网络举报的西安地铁三号线事故中,在事件发生后网上一瞬间引起了恐慌,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西安地铁你还敢坐吗!”之类的流言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西安地铁等官方媒体与主流媒体在跟进该新闻事件时,就有效做到了主动、客观、真实的报道跟进,在事件的继续发酵过程中有效的把控了流言,及时的稳定和引导了网络舆论。西安地铁的官方微博随时更新对地铁三号线的安全检查并随时向网民汇报检查结果,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转发涉事公司负责人下跪道歉的视频时发表短评“下跪不是解药,追责更为重要。让安全严起来,给公众一个交待”;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也在3月20日直播了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回应了公众对地铁三号线的质疑。

2.客观理性的传播,准确把握流言态势

把控流言传播,首先要从流言传播的规律与特性入手,而对流言的传播特点的研究,最早源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创造的流言公式,即流言强度约等于信息的模糊性与重要性的乘积,也就是说,只有在信息内容模糊不明且在公众视野下尤显重要的状态下流言才会得到高强度传播。例如,在山东疫苗事件当中,由于大部分普通民众在医疗知识方面的匮乏、且医疗卫生安全又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网络曝出该事件时才会引起公众恐慌,并且瞬间在网络上获得大肆传播。但事实上该新闻在2016年2月已经被媒体报道过。但是一些媒体在报道该新闻时没有将报道的中心进行有效的划分,例如所查出的问题疫苗或多出现的是“无效接种”的现象等医疗知识,从而有效防止一定程度下的流言传播。可见,媒体的报道态度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状态下完全可以影响新闻事件的曝光度和关注度,甚至可以引发社会性的情绪共振,从而引发流言传播。因此,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除了追求新闻的新鲜性与曝光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媒体态度,做到真实、高效、客观的报道新闻,正确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肃清不实的流言信息与谣言,安抚社会情绪。

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只有及时把握住传播时机,利用新兴的传播模式,主动客观的报道真实信息,才能有效的稳定公众情绪,使不实的流言信息无机可乘,从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杨兴坤.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

[2]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3] 百家号新闻.刚过315,西安地铁三号线就被举报了!你还敢坐吗?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 ? wfr = spider & 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2882581072468676337%22%7D.

[4] 刘新传,陈璐.突发事件中网民心理特征与微博传播效果分析——以上海地铁事故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 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6] 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6(9).

[7] 周婷.公众事件中媒体应避免情绪化报道——评山东疫苗事件中的媒体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6(6).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