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路径探析

——以CCTV、西部各省级卫视为例

许飞燕
2017年04月27日14:1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电视文化资源来开发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电视媒体注意,央视对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的大力宣传逐渐引起了一些省级卫视的关注。本文以CCTV和西部各省级卫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来阐述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历程、原因、条件与路径。

关键词: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创新路径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变革了媒介“单向度”的传播路径与机制,图像文化消解了传统的书写文明,建构了新的审美形态,预示了“后理论语像”时代的来临[1]。在泛娱乐化的电视文化生态中,都市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冲击很大,使得其在传承与开发上面临着困境。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不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文化选择,更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以及电视媒体在内容“瓶颈”上做作的全新尝试。

一、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历程

“原生态音乐”这一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教学和研究中已广为应用了[2],但在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该概念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可以说,在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的时间却并不长。这种“原生态”语境是相对于现代都市环境而言的,其来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随着央视的介入,西部大多数省级卫视才开始陆续开发此资源。

如表1所示,中央电视台是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为人们所熟知的窗口。早在2002年的《魅力12》栏目中,央视就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展示。2004年,“原生态民歌”概念首次被用在央视的“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重要活动中,同年,央视还将“原生态”理念继续运用到的节目制作中,开播了《民歌·中国》栏目,该栏目的定位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此外,央视还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元素,在2013年开播了大型歌唱类电视选秀综艺节目《寻找刘三姐》。受央视的影响,很多省级电视台开始大力注重“原生态”音乐资源的挖掘。2007年,陕西卫视举行了“盛世欢歌——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而云南卫视也立足本省推出了有关云南题材的、原创的第二届云南省青歌赛,重点突出了云南“原生态”唱法。随后,旅游卫视(中文全称是海南旅游卫视)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2014年8月贵州卫视制作了国内首档原生态音乐体验综艺节目《让世界听见》。

二、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原因

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因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引起业界的关注,电视媒体当然也不例外。

(一)抢救、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

一方面,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主要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受地域、语言等环境的影响,传播的范围小,长期以来,其出现在电视荧屏里的机会并不多,更不用说为普通观众所熟知。另一方面,面对都市流行音乐文化的强势来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因流行度不高等原因几乎淹没在流行音乐的浪潮当中。电视媒体通过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开发可以透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电视媒体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二)创新、丰富、发展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

电视媒体在进行节目内容与形式的策划、制作中,往往会根据自身实力和节目需求与定位对相应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电视媒体节目日益趋同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文化资源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内容创新、制作的重要资源,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差异化开发的重要路径。电视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是“演播室+户外真人秀”的拍摄模式,这种将舞台技术与民族文化资源深入结合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电视节目的形式。

三、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条件

少数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藏族的锅庄、侗族的大歌、新疆的木卡姆、蒙古族长调和彝族海菜腔等都是典型代表。

(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

少数民族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创造、制作、播出的重要来源。西部各省份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方,较东部各省级卫视而言在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方面有相对的资源优势。

(二)电视媒体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媒体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形成与运作。央视率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如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综合频道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有关栏目或赛事成功举办多届,得益于央视自身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三)突出受众文化诉求,借助强大的粉丝团队

电视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过程中,很注重传者与受者的关系。贵州卫视原生态音乐体验综艺节目《让世界听见》能够获得很好的收视还得益于流行明星强大的粉丝团队。

(四)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随着歌唱类电视节目的兴起,电视媒体如何提炼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成为抢占先机的重要所在。2004年央视 “西部频道”的改组以及2012年青歌赛的延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的形式跟风效应明显,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互动性和娱乐性的短板。

四、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创新路径

从央视和部分省级卫视等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形式来看,电视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民歌赛事展现、挖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和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音乐寻访和整理是电视媒体的主要路径。虽然电视媒体对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具体创新路经如下:

一是利用少数原生态音乐元素:典型元素、影像元素等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我国的少数民原生态音乐种类很多,电视媒体在开发的过程中就应注重对典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如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长调、彝族的海菜腔等的选取。而原生态文化的影像元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较为突出[3]。

二是打造强阵容的制作团队,提升节目品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戴维L.史托洛夫认为:“如果要抓住观众,一个微妙的平衡必须在信息细化和技术质量之间得以维持。”[4]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节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技术化转换,制作技术是否到位对节目的品质而言影响很大。

三是借节目收视“东风”,积极开发节目的衍生产品。研究认为,随着市场需求及资源调整,衍生节目前景不容小视[5]。一档节目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获得很好的口碑和收视率,还在于对节目的综合性、系统性的产品开发。

四是加大对原生歌手的宣传力度,推动市场化发展。1995年,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阿姐鼓》的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华纳音乐利用全球的渠道和平台对其进行了专业化的、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宣传[6]。

五、结 语

一方面,像央视、西部各省级卫视等媒体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责任,因此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播将会继续。另一方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主流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路径创新中需要实现传统与流行的有机结合,强调电视原生态音乐文化节目原创性、趣味性,注重音乐表现内容的轻松与通俗。这种趋势顺应了当前的电视媒体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电视媒体生态环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赖黎捷.媒体奇观视域下中国电视娱乐文化转型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杨洪涛.论电视对原生态音乐的解构与重构[J].当代电视,2010(6).

[3] 伍新明.电视传播当代性与原生态文化影像元素——原生态文化资源转换成当代文化要素的路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9(5).

[4] David L.Stoloff.Minority Ethnic Television in Los Angeles:A Multicultural Alternative[J].The Urban Review,1981(11).

[5] 央视市场研究(CTR)官方微博[OL].http://weibo.com/chinain sight?noscale_head=1#_rnd1426599200377.

[6] 张耿.也谈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希望——从《阿姐鼓》的成功说开去[J].视听界,2002(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