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建构性教学模式在传播学教学中的运用

——以动画专业为例

陶荣婷
2017年04月27日15:4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传播学,又称大众传播学,这是一门理论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在其发源地新闻学院开设尚且需要深厚的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社科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在动画专业深入浅出的讲解这门课,如何让学生了解此课程的实践意义,需要长期的探索和思考。本文即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浅析建构性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的一些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众传播学;教学运用

大众传播学最初诞生在美国,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1982年访华后引入中国,最初是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系的专业基础课。但随着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和深入,很多相关专业也开始开设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虽然大多数专业是同一门课程,且普遍采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但是由于传播学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尽相同,就加大了传播学课程讲授的难度。

一、建构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性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一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取,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建构情境(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和其他人的帮助(老师和同学)获取学习资料,采用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境”“环境”“意义建构”“会话”四大因素组成。“情境”是指学习的氛围必须有利于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在某一主题中沟通、合作;“会话”是商讨如何完成课程任务;“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帮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1]。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主要起组织和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学习所需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彼此间合作,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既要把最新最权威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特性:建构性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大众传播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非常明显。

1.知识点多,理论抽象且纷繁复杂

传播学一直以来都是难教、难学。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也缺乏动力。这种现象是由传播学自身的课程内容所决定的。自起源学说开始,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一系列传统研究型学科的概念引入即注定了传播学学科的纯理论性:众说纷纭的传播模式,多重视角的传播类型,艰涩深奥的媒介工具理论,各具特色、层出不穷的传播效果理论,这导致《大众传播学》课程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课程理论大多为指导性,与实际生活脱节

传播学的大部分理论都很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不同维度的传播模式高度抽象、高度凝练可以快速地厘清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有着“预言家”之称的麦克卢汉,他的“媒介即信息”“地球村”等一家之言在解释现实问题上惊世骇俗、令人茅塞顿开,但是理论仅仅止步于此,与媒介实践操作相距甚远,实际应用不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普遍认为学而无用。

3.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播学虽然偏重理论,但是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传播是无处不在的,传播学课堂教学就是最好的实践。如何将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传递形式用实践的方式再现,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无法做到。

长期以来,受传播学学科课程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众传播学的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缺乏创新性、能动性的教育内容。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课堂即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分析案例,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记、背”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传受角色固化、模式单一,课堂成为教师个人的“TalkShow”,学生无法与老师有效互动,缺乏反馈,这显然与传播学家长期探索的有效循环传播模式背道而驰。同时一成不变的传播技巧也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传播效果又恰恰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最终环节和目的。

一方面纯粹的理论讲解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促使学生更注重视觉听觉等具象感官,偏重实践。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笔者决定改革教学模式,以建构性教学为线索,串联起传播学课程的整体脉络。

三、建构性教学模式在传播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大众传播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相关的传播学理论,独立思考当下的各种文化传播现象,同时综合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播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和分工合作,发挥其能动性,解决现实问题。

大众传播学课程起源于新闻学,与时事动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动画专业学生对这些毫无兴趣,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构性教学不仅需要借鉴探究性教学模式,更需要在案例选择、情境设置、主题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量身定制。

1.设立“主题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学科的补充,大众传播学在动画专业是公共课,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了其教学方法和要求与专业课不同,它不需要复杂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也无需过难过深,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确立学生的本体地位。所以这门课的目的是打开视野、启迪心智,而重中之重是教会学生“学习能力”。打破知识界限,不再单独教授教材上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整合的“主题式”课程。具体实施方法更接近现在的幼儿园,学生们分成小组,按课题完成任务,老师负责引导。例如,每次课结束时会针对第二次课的教学要求来给学生布置“主题”,让他们课后去搜素案例进行分析。在讲到人内和人际传播时会让一组学生例举关于人际传播的实例,在上课时进行讨论,学生课下的准备就是人内传播,团体内分工合作即是人际传播的最佳形式;在讲到大众传播时,让学生结合当下的大众传播形态,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学生大多数会以当下热门的网络和微信来举例,教师则是实时点评,新型的大众传播形态与传统的传播载体有何不同,不同环境下不同受众之间的传播形式和手段的区别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型的媒体等;在讲解到传播效果时,让一组学生中每个人进行举例分析,结合专业,例子最好是动画作品,有的学生以《喜洋洋灰太狼》等国内知名动画为例,教师在课堂则进行引导衍生如“影片分级制度”和中西方文化内涵等多领域深化。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透彻的、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容易实现。

2.自由课堂:实操性和体验性相结合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脱离了“精英主义”的色彩,进入到“公民教育”,既然是“公民教育”,实操技能培养则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大学价值将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切切实实的“能力上身”,尤其是处理、整合不同的信息并作出判断,这种弹性的能力,才是通往职场的路径。传统的课堂如何演绎实操性和体验性,自由课堂是一种尝试。“自由课堂”是一种由教师确定讲课主题并进行指导,由学生自己准备教案,组织课堂,自己当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2]。

除了主题性的案例搜索之外,在整个的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挑选几个主题(例如综合性的传媒现象、网络事件、电视节目和电影等),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每次“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给学生创造轻松的氛围、创立自由的“情境”,同时帮助他们审核、把关搜集的资料、准备的课件、甚至还有一些必要的彩排,学生可以通过组内分工:搜集资料(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广告、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撰写讲义、准备课件来完成一次“讲课”,讲课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讲授式、互动式、讨论式、游戏式、甚至是实验式。教师则是作为听众在台下进行点评和分析。例如针对美国持续了半年的总体大选,从9月开课之初,我就要求他们实时关注,到了11月总统大选结束时,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已经很全面了,于是给他们分成四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何看待美国大选”,最终他们用准确的数据、全面的视角完成了四次讲课,这其中我一直在引导他们筛选资料、寻找视角、剔除论据、完善观点,通过这次“教学”,同学们对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有了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媒介的传播形态等有了透彻的理解。

四、结 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自觉的将自身的知识体系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现在的学生普遍都存在生活经历少、社会实践少、理论意识淡薄、与实践脱节等现象,而建构性教学法好像一座桥梁,它介于传统教学和媒体实践之间,帮助学生建立这种意识,提升实践的能力,正如杜威曾言:“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3]”

这种尝试虽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理论性学科,但是对于传播学这样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来说,也许会大大地缩短“学”和“用”之间的距离和落差,我们的学生,也许不会再感叹:学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宇.大众传播学建构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5).

[2] 尹金凤.论传播学教学中的建构性学习[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5-156.

[3] 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