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闻晨报:伟大的作品来自人民

子不语
2017年04月28日07:42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伟大的作品来自人民

《人民的名义》今天终于要大结局了,随着电视剧的结束,竟然没有剧情水落石出后的圆满感,反而多了几分不舍,像是不舍一群老友的离去。

那些老戏骨们狂飙突进的演技,是造就《人民的名义》的一大原因。“一一六”群体性事件当晚,当看到55岁的吴刚(饰李达康)与68岁的白志迪(饰陈岩石)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地飙戏,我就想起现在一干当红的小鲜肉们,拍场戏动辄就带着十几个助理一群替身在绿幕前拗造型。高收视率是靠良心演员拼出来的,不是靠刷数据造出来的。

但这不是《人民的名义》走红的最主要原因,网上对《人民的名义》各种评论,大尺度也好,大快人心也好,说的无非都是这部戏让大家感觉特别真实,演到大家心里去了。

纵观几十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类似这样现实题材的作品——想想当年造就万人空巷的《渴望》,再想想勾起上海一代人回忆的《孽债》。即使在娱乐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够了架空、玄幻、穿越等等虚构的手段之后,会发现只有源于生活的创作能够唤出最广泛的共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只有这样染乎世情、系乎时序的共鸣才能产生直达人心的艺术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说:“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什么是最真实的生活?从小的方面讲,剧中那个让人站不起又蹲不下的信访窗口相信令所有观众都印象深刻。电视剧热播之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寻找、整治 《人民的名义》 同款办事窗口的热潮。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它击中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痛点,令人感同切肤。当然,更大的真实,便是反腐这个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电视剧反映的不仅仅是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更是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

而且,这部剧颠覆传统主旋律影片中非黑即白的简单设定,而是给出了更立体、更有血肉的人物设定。无论是祁同伟的心路,还是高育良的纠结,甚至包括李达康在下属面前的霸道和在沙瑞金面前受气包般的对比。从法律层面来讲,一个官员是否腐败是一刀切的问题,但从一部文艺作品来讲,讲不尽的是世事变幻、无奈而难测的人性变换。

除此之外,《人民的名义》 用写实的角度直面许多其他作品很少触碰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官员开会、拆迁、网络删帖、高利贷、过桥贷款等等各种潜规则,这可能就是许多观众直呼尺度大的原因。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文艺作品需要这样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这种直面现实的刻画,远胜于揣着明白装糊涂、虚构一个高大全形象的造作与呻吟。

当然,《人民的名义》 里也有不少为观众诟病的地方,比如刻画失败的那群年轻人,以“黄毛”郑胜利为代表,荣膺网友评选的“最谋杀进度奖”,一看到他的戏,观众不得不拉动进度条。

导演李路曾这样回应这个“最谋杀进度奖”:年轻人那条线是特意为年轻人安排的。为了吸引年轻的观众,加了一些情感戏和时尚元素,以及当今年轻人的一些话题。但事实证明,导演组能够把握各级中年干部的哪怕最微小的一个心理细节,却实在不了解年轻人。郑胜利们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脱离现实太远,有些异想天开。

但这也无伤大雅,《人民的名义》 以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热度告诉我们,现实题材的作品,只要能以真实引起共鸣,就一定能走进观众心里。希望这一点,也能给那些老是把心思放在明星、流量、推广上的剧组们一些启迪吧。不过希望这样的启迪不要跑偏:一看反腐题材热,就一拥而上全去拍反腐剧,像当年炮制“抗日神剧”一样炮制一批“反腐雷剧”,这样就倒胃口啦。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