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论坛: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

2017年06月06日07:1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

  论坛现场。西南交通大学 郭凯琪/摄

  编者按:近年来,媒介融合日益受到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并成为媒体改革的首要目标。在高校里,校园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融合时代,校园媒体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工作的活力?

  5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关玉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与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师生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校园媒体与共青团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

  清华大学:探索符合青年的宣传话语体系

  清华大学团委一直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坚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小行动”传播“大价值”、用“小声音”清朗“大网络”,努力把纸上的“说法”变成校园生活中的“做法”,进而内化为青年心中的“想法”,最终外化为共筑“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与人生选择。

  2004年起,团委宣传部主办的时事大讲堂,已成为清华大学影响力最大的时事政策类讲座平台之一;清华大学共青团各级媒体每年发表各类人物专访百余篇,多篇点击量突破10万;推出学生人物专辑《清华少年说》,通过展现在不同领域具有兴趣特长和在不同方向上发展突出学生的故事,展现当代清华学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组织清华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清华校内形成品牌效应。

  清华大学团委利用视觉、听觉、话剧等多种宣传形式,在校园内营造立体浸润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宣传效果。创立“学堂路上工作室”,通过制作长图、相册、微电影等可视化产品,实现思想教育不但“入眼入耳”还能“入脑入心”,《从G8到G20》《图解十三个五年规划》等作品在校内外广泛传播,得到社会认可;拍摄《清华≤1m》《2㎡的无限可能》《清华‘飞班’的一天》等创意主题摄影;打造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引导实效,创排《黄河》交响合唱音乐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排话剧《马兰花开》,讲述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等。

  此外,清华大学团委建设新媒体矩阵,建立学校、院系、个人三级媒体平台,汇聚更多善思考、敢发声的青年,和声共振传播主流价值。着力打造“小五爷园”“清华研读间”等系列校级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对院系宣传工作支持指导力度;注重培养一批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的意见领袖。其中,团委微信公众号“小五爷园”源自清华园别称,倡导理性爱国,以清华校内学生为主要受众,编辑风格与语言风格较为轻松活泼,贴近青年群体。

  (清华大学 余韵寒)

  上海交通大学:做交大学子的“益友”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坚持“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通过主题教育、宣传引导、实践锻炼、榜样带动等载体和方式,引导团员青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加强阵地和机制建设,推进组织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大潮不断发展,引导并支持创办于1985年的团委机关报《益友报》转型线上平台,坚持“关注校园事,相伴交大人”宗旨,逐渐成为交大同学每天移动互联网阅读中的亲切“益友”,2016年获评上海市十大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大力支持学生组织新媒体建设运营,“研会微信”“研会微博”在全国高校学生新媒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指导研究生会微博举办全球大学生华语短诗大赛,2015年第二届比赛吸引全球1560所高校、2.3万件作品参赛,媒体平台阅读量达6亿次。建立健全校园学生新媒体联席会、培训班等机制,加强联动,抢占阵地,依托组织优势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联动的工作格局。

  着力推进载体和内容创新,探索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连续拍摄播放微电影《爸妈》,传承感恩情结,单部网络点击量近百万。选取扎根祖国各地青年校友拍摄《我的青春》系列纪录片,激励团员青年志存高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编排大型校园原创话剧《钱学森》,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先后在北京、武汉、西安等各地巡演,覆盖观众4万余人次。在学校主页开设“青春足迹”专栏,累计采编400多篇各个领域优秀青年的青春故事,并集结出版。连续开展交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三好学生标兵”评选,举办“榜样的力量”年度优秀学生颁奖典礼,集中表彰在学术科研、志愿公益、综合能力等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年学子。

  (上海交通大学 郭非)

  四川大学:构建立体多维的全媒体传播育人体系 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四川大学建设校园媒体的目标是,打造成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阵地,着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春正能量的宣传阵地,着力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成果、推进新实践的媒体传播、青年舆情研讨的研究阵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校团委在做一些探索与实践。首先,川大的校园媒体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阵地。按照“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在哪里”的原则,我们构建了立体多维的全媒体传播育人体系。融合了《川大人》报纸、《川大共青团》刊物、校园广播、学生电视台、小川网络文化工作室、“青春川大”网站以及微信微博平台,形成了以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了校园媒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专刊、视频、图文、广播剧等多维度的全媒体产品。

  第二,川大的校园媒体是着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春正能量的宣传阵地。一是讲好川大故事,使核心价值观见人见事见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把握“时、度、效”,以青年思想引领、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为目标建立网络正面舆论场。

  第三,川大的校园媒体是着力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成果、推进新实践的媒体传播、青年舆情研讨的研究阵地。依托文学与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科优势,不断研究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新闻传播的规律,教育的规律,把校园媒体建设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来探索,充分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大数据等研究理论和手段,切实把握青年心理,实现育人功能、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等有机结合,创新传播方式,探索成立校内新媒体联盟,推动校园新媒体联动传播与融合发展,加强各媒体间优势互补,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内涵,打造青年“触手可及的川大共青团”,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化人育人。

  (四川大学 徐海鑫 蒋莉华 陈姹月)

  华东理工大学:互联网思维推出“小花梨”

  华东理工大学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出贴近青年学生的“小花梨”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主动权。

  面对“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网络宣传新形势,华东理工大学主动走进“微时代”,于2013年推出“小花梨”微信公众号,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目前,“小花梨”公众号关注量已超过2.7万人,覆盖全校学生95%以上,建立微信、微博、QQ空间、知乎等多层次、全覆盖的新媒体平台,综合运用H5、动画等技术进行差异化的运营和推广,重点围绕思想引领、信息咨询、互动交流等方面服务广大学生。

  “小花梨”得名于校名简称“华理”的谐音,使用简单、生动、直白的网络语言,并寻找到了“梨”这个形象承载物,迎合具有新兴思维的年轻“网虫”,迎合华理学生的审美偏好,通过卖“萌”的“花梨”形象和语录,改进学校和学生互动话语体系,一经推出,迅速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

  “小花梨”诞生伊始,就专注于学生服务,用服务凝聚学生。通过权威、可靠的信息资讯和功能开发,将原有分散的校园信息统一到“小花梨”查询平台上,同时又陆续开发新的查询功能,进一步拓宽“小花梨”的受众覆盖面,成为服务学生的贴心助手。

  在实现粉丝数的突破后,“小花梨”开始主动引领,向青年学生推送重点活动预告、重点信息发布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和热点事件期间,发布相关信息,用主动推送把握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小花梨”一直坚持把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资讯查询、服务维权为一体的平台,注重后台服务功能的开发。用教室查询、班车信息、成绩查询等一系列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咨询服务牢牢绑定全校在校学生这一最主要的用户群体。“小花梨”还重点布局QQ空间,率先推出“花梨TV”短视频专栏,并且在部分直播平台开通账号对校园内的一些活动进行直播。

  面对更新换代频繁的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和机制体制等全方位创新。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中山大学:打造95后掌上校园平台

  在中山大学,有两大主要的团属校园媒体阵地,青年传媒中心和中大青年传媒。目前,青年传媒中心和中大青年传媒共拥有报纸、杂志、微信、微博、App等5种传播载体和平台,也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品牌活动。

  当前,新媒体成为社交网络最为普遍的工具,其社会影响愈发显著,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也受到了深刻的浸染。95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主要学生群体,他们十分依赖网络,擅长使用新媒体。因此校园媒体必须利用好新媒体这一载体,借力发力。

  今年4月,“中大青年App”上线,提供图文资讯、视频栏目、纸媒电子化、讲座视频等内容,并接入13种实用的校园服务,如选课、成绩查询、校车车票购买、校内活动查询与报名、青年之声活动版块等。“中大青年App”由校园媒体自主研发,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和学校资源的对接,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除了打造掌上校园生活平台,中山大学提出“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组建一批以青年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团学干部为主的评论员队伍,引导和带动青年开展舆论引导;中山大学团委组织了新媒体培训班和中大青年传媒全员培训会,让同学们认识并担负起校园媒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责任;中大青年传媒顺应媒体发展趋势调整架构,拟定新媒体平台运营制度。

  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期间,中山大学挖掘8支创业团队不为人知的故事,像小说一样在团委公众号上连载,引起了青年学生共鸣;今年4月,中山大学举办第三届B&Y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组织25所高校建立文学代表队,每队在中大青年和后院微信公众号上更新连载创意小说,以创新的赛制方式搭建起省内高校文学交流的品牌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养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它又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棘手的工作,因为它是联动的,覆盖每位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校园媒体,应该利用其天然优势,通过多样的形式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考维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有什么疑惑,并因人而异为他们释疑。

  网络是一个大环境,每一位青年学生都要呼吸这个环境的氧气,感受这个环境的温度。当青年学生愿意跟我们走,愿意跟我们去清扫网络雾霾时,这个大环境的温度一定会充满生机。

  (中山大学 魏鹏娟)

  吉林大学:将校媒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

  吉林大学团委始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全面推进“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一体的工作格局,将校媒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全心全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融入青年,解决“渠道”问题。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要求新形势下思政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吉林大学团委充分利用团属校媒,解决了新形势下思政工作的“渠道问题”,通过利用不同媒介形态,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均可融入青年。目前,团属校媒拥有纸媒、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广播、“吉小益”专属App,“吉大小圆桌”专属App、吉大派票系统等10余种信息渠道。

  服务青年,转变“供需”关系。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用青年喜欢的方式服务青年,满足青年的需要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共青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路径。吉林大学团委充分利用团属校媒,完成思政工作从我们“给什么”学生“要什么”到学生“要什么”我们“给什么”的根本转变。启用“吉小益”青年意见反馈平台,月均收集意见超过200条,“有事就找吉小益”逐步深入人心;开发学术微沙龙“吉大小圆桌”系统,由团委搭台,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实现按需供给;建设吉大派票系统,校园活动以“网络派票”取代“组织坐场”,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聚焦青年,实现“点面”同步。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在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能力,同时也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媒以青年学生当前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充分适应了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需求。吉林大学团委充分利用校媒的优势,用青年自己的方式,实现了 “点对点”和“点对面”全方位聚焦青年。目前,团属校媒平台拥有粉丝13万人,“吉林大学还睡呀”“吉林大学学生会”微信平台全年阅读量超100万,分别以全校第一和第三的成绩获评“十佳”校园媒体联盟单位;《吉大青年》报累计发行152期,年放量超过4万份;官方微信平台“青春吉大”实现月粉丝增长超过万人。

  (吉林大学 吕金泽)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