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借助外力融合,能否破解新媒“丛林法则”?

张天培 研究事儿
2017年06月07日14: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最近传媒界的各种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讨论得最多的就是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问题。做好内容的同时,我们总要强调渠道的重要,但渠道重要并不意味着一定都要绝对占有。在渠道多变多样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有时也不妨借借外力。

传播渠道是报道内容的“传送带”“分发器”。搭平台、建渠道,最终还是为了能让内容传播开来。传统媒体能推出自己的平台、渠道,当然是上上之选,但让好内容在多样的渠道中顺畅流通,也不失为传统媒体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活”起来的有效办法。

那么,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成功、有效地借助“外力”融合?研究事儿这就和大家一起,探求良方与良药。 

1.懂内容、会技术,10秒就能“征服”你

——运用梨视频、秒拍等短视频类应用,抢占“吸睛”高地 

近两年来,一些以短视频为主打、具有媒体属性的应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也在适时、积极地并身与此,期待利用梨视频、秒拍等短视频应用,抢占人们对此类媒体依赖的制高点。

以梨视频为例,它的理念是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用30秒到3分钟之间的短视频,展现事件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一方面,它对聚合内容进行深度编辑;另一方面,它可以同时进行独家的原创性内容播报。

作为传统媒体,可以为梨视频提供时政类信息以外的新闻素材或成品,通过网站的再次编辑与二次传播,扩大初始媒体内容的传播影响力。这样的合作,利用了梨视频优秀的新媒体编辑团队,用一种更加符合短视频类产品用户的接触习惯的方式,有重点地选择与编辑。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更多的和“特定人群”打交道的经验。

秒拍,是一款主打10秒短视频的应用。应用聚焦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产品。一些媒体机构也会利用“秒拍”制作新闻类视频,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制作的短视频系列“晨美丽的两会聊天指南”,在秒拍平台上推出后,短短几天时间,累计点击量便超过500万。

秒拍的创始人韩坤曾经说过,短视频踩上了4G的鼓点。技术的革新,给新的媒体形态带来了机遇。可以说,技术与媒体策略的结合,成就了秒拍。也为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添了砖、加了瓦。 

2.强数据、善分析,来过就要留住你

——联合今日头条、ZAKER等聚合类新闻媒体,客观精准投放 

今日头条、ZAKER是大家熟悉的新闻聚合类媒体。通过大数据挖掘、精准算法,力求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具有定制化、个性化,以及海量信息的特点。

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ZAKER,它们走出了一条以信息筛选为王的路,力图打破新媒体时代“信息饥饿”与“信息爆炸”并存的窘境。通过为用户筛选更有用的信息,获得用户的信赖。说到底,它们要做一件事儿,就是要比你还要了解你自己!

那么,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是否能进他们的“法眼”呢?答案是肯定的。传统媒体拥有采访权优势,商业网站大部分的新闻来源都源自传统媒体。既然传统媒体掌握着内容的主动权,那么聚合类新闻网站有什么独家秘籍呢?

根据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说法,今日头条会根据人的特征、环境特征、文章特征等三组数据进行信息推送。

作为资源互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数据资源的回馈和掌握,有助于传统媒体对新闻进一步跟进与报道。实时的数据更新,真实地反映了用户对信息内容的需要与偏好,帮助传统媒体随时调整后续报道的内容和角度。

正因为如此,很多传统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和今日头条、ZAKER进行合作。以今日头条的头条号为例,传统媒体将新闻“二次落地”,头条号对其进行整合、筛选、传播,突出互联网移动端的优势,为新闻内容造势,增加曝光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应用,不断调整呈现内容,培养了一种以用户为导向的新闻报道方式。

另外,传统媒体与ZAKER合作上,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一些地方媒体与ZAKER“联姻”,“借船出海”,在移动端等网络应用中,利用ZAKER的技术优势、平台资源,推出自己的新闻产品,大大地节约了开发新媒体的技术成本、人员成本,做得比较好的有ZAKER广州、ZAKER武汉、ZAKER沈阳等等。 

3.保势头、会布局,最终就为吸引你

——挖掘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拓展“孵化”思路 

移动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概念也一直在变化。所谓的“新”,就是指不断出现的、区别以往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相对性。新媒体从我们原来说的互联网,发展到微博微信这种新兴的传播渠道,再到今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新媒体。今日头条、梨视频、ZAKER这种传播形式的存在,是不是成为今天对“新媒体”的定义了呢?

微博微信从最开始单纯的用户自娱自乐的平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兼顾“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载体。我们上面提到的秒拍,便是嵌入新浪微博的官方视频应用。 

微博微信在为“新媒体”提供话语空间和用户人群的同时,也在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内容提供传播渠道。截至目前,国内的主流媒体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以此来传递自己的新闻内容,甚至首发信息。

这种搭载式的传播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媒体内容、“新媒体”的孵化作用。通过对信息的海量传播和病毒式裂变,激发了内容生产者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

世界那么大,有什么不可能呢?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孵化作用会不会因为平台的消解而消失呢?就像很多人在问,微信、微博还能活多久?会不会像当年火过的飞信、人人网,有一天可能会慢慢被其它媒体形式所取代?

任何一种媒体形式的存在,都具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代表了人们当下最真切的需求。某种形式的媒体会不会继续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看透时代变换,创造出一种人们喜欢的媒体形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

说了这么多,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变现及传播主动权问题。借助“外力”可以拓宽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但是,当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在别人的平台上无限传播,让人家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传统媒体恐怕就要吃无法变现的亏了。我们常说要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思维解决媒体融合的问题,其中其实蕴含着更加深刻的道理——传统媒体人不光要懂内容、懂渠道,还要懂与新媒体相关的法律与经营,懂得一切新媒体环境中的“丛林法则”。

撰稿/编辑:张天培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