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外纪录片人相聚上视节 升级创作理念拥抱产业大时代

张祯希
2017年06月14日09:47 | 来源:文汇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升级创作理念拥抱产业大时代

“放到现在,怀斯曼还会流行吗?”在昨天举行的上海电视节纪录片论坛上,不少一线纪录片人提到行业内容变化———纪录片正在越做越短,一些只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短视频”“微纪录”点击破百万,成为业界焦点。

新的业态变化与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密切相关,为满足碎片化的欣赏习惯,纪录片人也在尝试积极迎合。但单纯地将内容精简并且平移到网络而造就的形式之“短”,只是最浅表的时代适应方式,想要让纪录片真正“赶上趟儿”,需要的是创作理念的全面升级———如何扩大内容的信息含量、开拓年轻化的叙事策略,如何将互联网的分享精神融入内容创作中去,从而进化出真正不同以往的时代新产品,才是“快时代”为纪录片带来的良性发展之思。

每分钟不少于20个镜头

“短一点”很重要,但“短”并不是吸引当下观众的关键。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的热播是最佳佐证。这部呈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历史的纪录片,采用的是25分钟一集的“短体量”。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热播电视剧。导演夏蒙介绍,最初确定一集25分钟的篇幅正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欣赏习惯,但在后来的播出中发现,真正吸引观众的倒不是篇幅短———某频道连着播出八集,同样收视不错。夏蒙表示,其实是镜头叙事节奏的原因。“拍摄前我就立下规定,拍摄不带变焦镜头与摇臂,尽量用短镜头,每分钟的镜头呈现不能少于20个。”

在纪录片研究者林旭东看来,观众对于“短视频”的热情归根结底是对巨大信息量的追求。近期,一部聚焦社会事件的政法类美国纪录片凭借极高的收视与口碑,成为近期纪录片界的大事件。它的走红被业内人士归结为拍摄理念的全面升级———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现真实案件,除了案件审判过程本身的戏剧性发展外,镜头触及大众文化、儿童教育、阶层问题、司法体系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展现当代美国社会现状的“百科全书”。而这种集集推进、以小切口照射大格局的叙事手段,恰恰是热播美剧的惯用法。

基于共享平台玩出新思路

基于新媒体平台而产生的新艺术样态,到底应该什么样?事实上,在精简、平移之外,基于共享平台的内容创新,可以玩出不少新思路。可以预见,全民参与带来的内容分享与整合,正在为互联网、为纪录片创作领域提供越来越多灵感。

某大型视频社交网站邀请了生活在各地的网民,拍摄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在收集到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网友提供的4500多小时的生活素材后,导演团队对其进行了专业的剪辑整合,90分钟电影纪录片 《浮生一日》一诞生就令业界惊艳不已。在这样一个没有主角、情节冲突缺失的纪录片中,观众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恰恰击中了互联网精神的内核———分享性与参与感。

相关链接

近日,“中国纪录片联合签约和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众多中外纪录片人汇聚一堂。多部题材多元、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作品揭开面纱。

《大上海》:立足“百年中国看上海”的定位,通过全景式回顾上海开埠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以在历史上有回响的人物和故事,讲述上海城市精神,回答上海何以成为中国的海,上海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

《火星计划》:一档携手FOX 以及国家地理的宇宙探索类节目。展现人类从仰望星空到2033年登陆火星的全过程。纪录片将展现六位中国名人前往NASA宇航基地、摩洛哥、北极等地接受全面训练的过程。

《追眠记》:在压力重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睡眠危机。纪录片直击国人睡眠状况,通过历史地理、社会观察、科学实验的角度,讲述一个个关于睡眠的故事。

《生命里》:描述了病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与深邃,也展现了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关爱之于生命尊严的重量。

《本草传》:由高收视纪录片《本草中国》的原班团队打造。纪录片再次聚焦中草药,带领观众感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二十四节气》:运用天文地理、动植物学、农学等科学方式,解密中国农耕社会创造的节气观念所蕴含的高度智慧。

《中国美》:一部将古典意蕴与现代质感融合的纪录片。邀请谭盾、杨丽萍、蔡国强、王家卫、林怀民、王澍等中国艺术家,展现中国式美学。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