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心理罪》票房不佳,专家解读“罪”在何处

2017年08月17日13:21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心理罪》于8月11日上映。《心理罪》集结了人气演员李易峰、柏林影帝廖凡、金马奖最佳女配万茜等实力演员,上映当日势头强劲,一举打破国产犯罪悬疑电影首日票房纪录,成为观众热议的新焦点。

但《心理罪》在首日冲高之后,票房后劲不足,上映5天票房才破2亿,与居高不下的《战狼2》甚至是吐槽不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成绩相去甚远。电影豆瓣评分也从最初6.3分跌至5.6分,近50%的人打出三星成绩,电影争议颇大,毁誉参半。

《心理罪》究竟具备什么特质可以打破电影纪录?李易峰演技进步有目共睹,另有影帝加持,为何票房依旧不如预期?中国电影工业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就此,新传智库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陈锐教授。

《心理罪》何以打破纪录

《心理罪》在《战狼2》强势霸屏的夹缝中出现,首日片票房打破国产犯罪悬疑电影纪录,呈现一片大好的形势,成为《战狼2》后又一部电影受到观众热议。陈锐教授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犯罪悬疑题材对观众的强大吸引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总会很本能地想去了解别人的心理,想从别人的行为中解读其背后隐藏的动机,这是我们一种求知和了解的天性。甚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在某一时刻都有过犯罪的念头,其中绝大多数可以被理性克制,但这也引发我们对他人犯罪动机和心理的好奇心,试图解读他人心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演员选角牢牢锁定女性观众

不容置疑的是李易峰作为人气演员具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多年的淬炼已经为他沉淀了庞大的粉丝群,尤其俊朗的外形和敬业的素养在女性观众中间更受认可,也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廖凡作为柏林影帝演技让人信服,每一个眼神的转变都让观众大呼过瘾,硬汉形象也让廖凡受到女性观众的青睐。此外,廖凡与李易峰搭档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二人不论从外形还是气质都贴近角色,赢得观众认可,两人对票房和热度形成了“双保险”。

《心理罪》大IP坐拥千万粉丝

众所周知,《心理罪》改编自炙手可热的同名小说,由号称“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的雷米执笔。小说共分五部,每一部书的豆瓣评分都高居8分及以上,在书迷群体中备受追捧。除此之外,《心理罪》还被改编成多版本的影视剧作,网络剧《心理罪》网络播总播放量超过16亿(两季总和),豆瓣评分也都在7分左右,在播出之际受到全网关注。原著和网络剧的走红为电影《心理罪》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也维持了居高不下的讨论热度。

《战狼2》带动票房“红利”

《战狼2》自7月27日上映以来,票房节节高升,出人意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着新的票房奇迹,冲刷中国电影市场的疲乏,唤醒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战狼2》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热情都极速调动起来,观众处于“见证奇迹”的狂热和兴奋之中,对国产电影再一次充满憧憬和信心。所以当《心理罪》上映之后,其在动作、表演等闪光点被呈现出来的时候,在《战狼2》的票房“红利”下,这些闪光点被放大,使《心理罪》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

《心理罪》后期票房乏力的“四宗罪”

《心理罪》在“闪光期”过后,质疑也随之而来,其票房成绩也越来越疲乏,没有达到观众对其口碑和票房的期待。陈锐教授表示,《心理罪》后期票房乏力看似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电影虽然有不少“兴奋点”,却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弊病。

没有“心理”,只有“罪”

《心理罪》一直致力于打造“犯罪心理”,试图从犯罪者的心理去剖析更深刻的社会问题。但是很可惜它仅仅只有心理的外衣,而且还是一件极其单薄的外衣。严格来讲,《心理罪》对犯罪心理的刻画漏洞百出,没有将犯罪心理学真正应用起来,电影里只是最基本的逻辑推断而非心理分析。看似有很多眼花缭乱的心理学专业名词,如“心理画像”、“心理入侵”等,但只是表浅地堆砌,空有驱壳,远远没有达到心理学的推断层次。所以,如果抱着解读他人“心理”的预期去观影,自然会大失所望。

“心理”复杂性难以刻画

“心理”是人最基本的构造,心理现象人人有之,但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更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都会出现大不相同的心理活动,瞬息万变。心理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难以清晰描述,要呈现就更难上加难。

如何呈现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成为《心理罪》最棘手的问题,也最可能成为一大亮点。遗憾的是,电影虽然试图揣摩和呈现,但仅仅只是浅尝辄止。《心理罪》缺乏对“心理”层层递进地剖析,没有把“心理”推向极致,因此电影存在很多心理展现上的断层,导致故事破碎,逻辑线混乱,影响观影体验。这种情绪在媒体的解读和发酵之中也迅速蔓延,成为电影的一大“心病”。

多元素杂糅破坏观感

犯罪悬疑题材的电影好比一个大盘子,其中可以填充很多“食材”,尤其对动作、爱情等元素都有极高的包容度。但这也是把双刃剑,过多地填充元素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食物”的口感。《心理罪》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也并不干脆,电影除了对犯罪心理的推理和展现之外,还有不少打斗的戏份、炫酷的特效、主角的成长和情感纠葛、“致敬”的细节等等,导演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元素,混杂在一起反而让电影无力承载,整体形象反倒模糊起来。

缺少精神内涵无可回味

《心理罪》上映后难免遭受与经典的对比,尤其是类似的西方经典影视剧《沉默的羔羊》、《Lie To Me》等。通过观众的对比,陈锐教授认为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电影已经有所进步才会有对比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还是说明国产电影内核缺乏的问题。就《心理罪》而言,它更着重描述了“罪”,而对“心理”浅尝辄止,因此就很难呈现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乃至人性的内涵。因此这类电影就如同一杯寡淡的凉白开,观众都需要,但是却没有回味无穷的喜人滋味。

从《心理罪》看中国电影工业的破局之道

从《战狼2》到《心理罪》,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电影工业的破茧起飞,还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华丽“外衣”下,更需精致内核

中国电影走到现在,对西方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技巧性的皮毛已然学习得如鱼得水,电影都具备了鲜亮的“外衣”,动作、特效等不断受到认可,但是却徒有其表,其中的精神内核十分欠缺。就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不管动作和表情多么生动,但还是缺乏生机。

有些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故事、画面等表层次的东西,其背后深刻的价值观显得更为重要。如早期的《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其拍摄手法、特效制作等现在看来难免稚嫩,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它们成为一代经典,当代观众也从不吝啬对它们的怀念和赞美,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精神层次,窥探不同的人生价值。但这种精神和价值不是被“光明正大”喊出来的,而是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透露出来的,是浸润在整个电影中的,像溪流一样缓缓流淌。这种价值观也不是我们小时习得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可能更深刻、更复杂,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才会引导观众去思索,从而在观影之后若有所思,似有所得。

所以,当前中国电影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外衣”精美的同时,要拾起其中更深刻的精神内核,这样才会有新的经典闪现和流传。

观众足够宽容,但观众不能糊弄

从最近的中国电影市场看,不管是一路高歌的《战狼》,还是现在备受热议的《心理罪》,从中都能看到中国电影工业的显著进步,尤其是能够明显感觉到电影中被倾注的诚意。之前部分电影毫无故事和逻辑可言,纯粹就是搭场子凑局挣钱,看不到丝毫的诚意,观众自然不买账。但是现在为什么观众又愿意回到影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观众看到了导演和演员的真诚。

中国电影观众是可爱的,他们对影片本身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主创们因为能力或技术等问题拍不出好电影可以被原谅,因为他们更在意主创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努力和真心。这也是为什么《心理罪》中虽然李易峰的演技在柏林影帝面前相形见绌,但观众还是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对电影主创们来说,必须要对得起观众的宽容和信任,精心打磨作品,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的视觉盛宴。

电影工业的起飞要靠“综合国力”保障

电影能不能拍好,不仅关乎电影本身,还与“综合国力”有关。因为电影工业不光是电影的工业,它难以凭借一己之力突飞猛进,而有赖于社会各行业的介入和多方面的保障。例如犯罪悬疑题材想要同时收获高口碑和高票房,我们的犯罪心理研究就应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电影提供参考和指导。好莱坞在这方面已臻成熟,一部《头脑特工队》所涉及的心理学的内容就远超《心理罪》。但中国目前犯罪心理学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研究阶段,前路漫长。事实上我们不缺犯罪的题材和素材,如白银凶杀案、远洋渔船杀人案等都涉及到对犯罪心理乃至人性的拷问,只是我们的研究尚未跟上,心理学界的研究者也并未介入到影视领域,因此难以呈现。

所以对电影而言,优秀的电影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方的保驾护航。只有当中国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提升上来的时候,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道路才会将更坦荡光明。(新传智库研究员:邱凌)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