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7期

新传播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平台现状及特点分析

李大为何 江
2017年08月22日08:38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新的传播环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甚至已经成为其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遍历了当前满族文化传播相关的所有新媒体平台,总结了各平台的特点并予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网站依然是当前传播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的基石,虚拟社区是满族文化传播的活动场,社交网络为满族文化传播者的趣缘创造传播力,移动新媒体是满族文化传播的延伸。

【关键词】新媒体;满族文化;传播平台

以往的满族文化传播以口传、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方式为主。口传的好处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传播者所掌握的满族文化的个体细节,但缺点在于随着讲述人的离世,如果这些内容没有被良好保存下来的话,便意味着永久消失。报纸杂志对于满族文化的传播优势在于其内容上的深度性,以及获取和保存上的便利性,但缺点在于只有文字和图片,不够生动,而且也不利于视力下降的老年人阅读。电视广播对于满族文化的传播作用比较明显:一方面,它声画结合,对于受众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二者都可以进行长期的保存,这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局限性在于,电视广播节目是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虽然可以回看和回听,但需要利用网络且不那么方便。而新媒体恰恰规避了以上几种传播方式的缺点,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已经从单纯的网站传播发展到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再到以网站和移动终端相结合的组合形式。

一、网站: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的基石

学者陈峻俊认为,网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器和存储器,它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消费文化、技术文化和个人文化的特点。[1]网站是互联网开始普及后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一种浏览方式。它是以Web页面为基础单元的信息组合集成体,可以向全球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和交流互动的空间,它既是大众传播平台,也可以作为组织传播场域。网站的传播主体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组织和个人,网站传播具有技术相对复杂性、传播主体的高控制权、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等特点[2],技术要求高导致网站的准入门槛比较高,虽然现在的建站成本和技术要求越来越低,但是要把一个简单的网站内容做丰富并且坚持定期更新、长期维护,并非易事。因此在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中,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并不多见。主体的高控制权使得网站在结构设计、内容组织、界面呈现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满族文化纷繁复杂,史料艰深难懂,满学学者仍然在不断解读其文化内质,特别是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还处于推广期、解惑期、恢复期,大多数网友还是带着学习了解的心态上网搜索浏览满族文化信息,因此网站传播很多时候起到了一个存储器的作用,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科学严谨,本着制造精品的原则运营网站。网站传播是满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网站是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中最具历史的形式。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度过寒冬,开始稳步成长壮大的时期,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逐渐起步——2002年,目前最大的满族门户网站吉祥满族网创建;同年,本溪满族自治县建立自己的政务网站;2003年,中国民族宗教网上线;2005年,Anaku满文输入工具研发成功,代表着满族文化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满族文化网站传播主体多样化,这其中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教育部门和个人,多样化的主体也使得满族文化网站具有较强的整体生命力。虽然在过去十几年中,先后有不少与传播满族文化有关的网站停办,但总是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第三,满族文化网站信息全面易于检索,和其他的传播形式相比较,网站传播界面更易于系统化、多维度、全历史呈现满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无论是站内检索还是通过优化适配站外搜索引擎,网站也都可以实现快速检索,特别是很多网站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资源和人气,这都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基础。所以说,网站传播依然是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

二、虚拟社区: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的活动场

虚拟社群也被称作是“网上社群”“群组”或“圈子”,是由网民根据共同的爱好、主题、特点形成的团体,其划分方法也可以是根据地域、年龄、学校、行业、兴趣、民族等。[3]虚拟社群是以互联网为中介建立起来的,它以信息联系为纽带,是一种网缘群体,是数字化人的结合体。[4]虚拟社区这一概念来源于霍华德?莱茵戈德的《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一书,他从虚拟社区的活动主体和活动特征两个角度出发,指出“虚拟社区是这样一群人构成的,他们可能见过面,也可能素未谋面,他们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交换文字和思想”[5]。虚拟社区的核心内容就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有时候会以某个兴趣点为主题展开互动,有时候就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莱茵戈德还指出了虚拟社区对小到个人精神状态,大到全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后来虚拟社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作者的观点非常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满族文化相关的虚拟社群同样是满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1.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是百度旗下独立品牌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将网络社区和搜索引擎结合起来,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以兴趣为中心的交流平台,贴吧开创了一个全新形式的虚拟社区2.0,网民可以在贴吧中根据兴趣关键词自主创建社区,集合志同道合的人,搭建以兴趣为主题的互动平台。

从调研中得知,与满族文化相关的贴吧名目繁多,人员分散,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和历史频道。从关注人数和发帖数量来看,广大网民对清朝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满族本身的关注,这也反映了当前大众对于满族文化的认知大都停留在清朝本身。

2.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又被称为“电子公告板系统”。这一软件最早出现在1978年,当时还仅是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之间用来互动的工具,直到互联网技术的出现,BBS才真正为广大民众熟悉,基于Web的网络论坛成为早期互联网上最主要的应用之一。随着互联网媒介生态的发展,网络论坛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要。近几年,以电子邮件和网络论坛等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应用,其用户活跃度逐渐下降。现在的网络论坛主要走入分众化和专业化,大众化的网络论坛正在逐渐淡出互联网。近十年,满族文化的传播者也在借助网络论坛这一工具。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满族文化网络论坛是吉祥论坛和满族在线论坛。

吉祥论坛是吉祥满族网下属的网络论坛,论坛于2002年投入使用,致力成为满族人的精神家园。论坛设置了八旗广场、民族振兴与发展、当代满族精英、历史文化探讨、满洲语言文字交流区、宋熙东满语原创音乐、交流娱乐等子论坛,每个子论坛下又设置了不同的板块,总计二十余个栏目。论坛不仅关注满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还把目光投入论坛和满族文化的线下影响力以及网络产业化领域,通过专门设置的《满洲公益》栏目向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奉献爱心。“助学满语”是满族网络界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公益时事版,通过这一板块,论坛于2006年为三家子满族乡捐献了多台电脑、2007年为喇叭沟门满族乡满族贫困大学生进行捐款捐物、2011年正式启动“满语助学计划”,真正起到了“为民族公益事业助力”的作用。此外,论坛还联合天一文化公司打造纯正的满族婚礼,设立“吉祥文化店”板块向网友提供经营平台。总之,网友在吉祥论坛可以交流一切和满族文化相关的知识、经验、观点、产业、作品等内容,这也是这个综合性满族门户论坛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满族在线”最初叫做“青年满洲论坛”,由几位满族语言爱好者于2010年10月在长春筹建,起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语的传播和普及。至今已经成为拥有一万多名会员的综合性满族论坛。该论坛界面简洁,版面设置清晰,论坛页面随处可见满语标识和汉满对照。论坛有四个核心栏目,分别是:《满洲语文学习》《满洲文化论坛》《满洲之声》《满族交友联谊》,其中最核心的栏目就是《满洲语文学习》和《满洲文化论坛》。《满洲语文学习》栏目设有专门的满语聊天板块“Manjurara ba”,在该板块内发言只能用满语,禁止使用其他语言。在这里还可以进行满语入门学习、讨论,下载满语学习资料以及各地满语学习班的信息。另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板块叫“满洲数字化”,这里主要讨论满洲文输入法、教学课件、满文系统、满文游戏等电脑手机应用系列,可以说这是满族文化数字化工程的一个有益开端。“满洲文化论坛”是一个专注于满族文化传播的独立社区,这里设有十二个与满族文化相关的板块,包含满族历史、精神、艺术、服饰、姓氏、宗教、文学、育儿、骑射、人物,可谓包罗万象。现在的论坛更像一个满族文化资源库和会员交流的历史档案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满族在线”现在也在挖掘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多种形式,不仅在继续运营论坛,同时也开办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着满族文化传播工作。

如果说网站传播是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重要的信息资讯平台,那么网络社区则是热爱满族文化、关心满族文化发展、热衷于满族文化传播,怀着各种想法聚集在一起的网友交流场,是一个自由的文化社区。网络社区是一个以兴趣为驱动力的交流空间,满族文化网络社区传播平台比较集中,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满族文化传播者的自建论坛,这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以吉祥论坛和满族在线论坛为代表;二是借助贴吧平台建立的满族文化交流社区;三是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型社区,由于知乎开放得比较晚,其中满族文化信息相对较少,但是质量较高。满族文化网络社区传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与现代交叉融合。满族文化虽不像中原汉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最近一次颁金节活动中,定名为“满洲族”已经有380年的历史。因此,网友们借助新媒体急速在网络论坛上交流近400年的文化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有网友用满语在网络聊天室里进行交流,还有网友将满洲八旗行军图进行了三维化制作传到论坛上等,这些交流与沟通一方面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联络了满族同胞的感情。2014年9月,满族文化爱好者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了首届满族传统弓箭、射箭比赛,主办者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将全程录像编辑后上传到论坛,听着满族歌曲的背景音乐,看着满族传统弓箭比赛,同全国各地的网友进行讨论,这就是网络社区的局部景象。另外,网络社区中讨论的内容也包含了古今中外、传统现代,网络社区主要是以话题为框架,版主的管理是一种弱权利。从内容上看,虽然大多数交流内容都与满族文化相关,但并不全是讨论历史上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网友讨论的是关于满族文化现代化传承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在现代社会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何延续本民族的特色,并将其进一步恢复。如今经过网络社区的联络,满语爱好者和志愿者们在全国各地相继开设了大量满语学习班,网络社区成为网友们交流与传播满语以及获得与满语相关信息的最佳平台。

第二,全方位的满族文化交流场。正如前文所述,网络社区是以兴趣为引子,采取话题的形式搭建内容框架。如果说网站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架构,那么论坛的内容则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全方位交流场。目前传播网络文化的网络社区主要是以论坛和贴吧为主,论坛是以栏目为引导,例如“满族在线”拥有27个栏目,几乎囊括了普通网民想到和想不到的所有主题,而且里面不乏非常专业的资料和文献。贴吧也是近几年较为活跃的满族文化社区。通过百度贴吧自带的搜索引擎,与满族文化相关的贴吧有50余个,其中较为活跃的有十几个。“满族文化吧”是满族文化传播最为集中的阵地。经过统计,网友在“满族文化吧”中发帖的意图包括:传播满族文化、发表观点、进行咨询求助、提供新闻资讯、发起倡议建言、组织活动、线下活动宣传、个人展示、灌水等,内容几乎囊括了满族文化的所有形式。这些丰富的内容都表明,网络社区为对满族文化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第三,族群文化身份再确立的公共空间。在认知心理学中,“身份”即为人的自我界定。虽然人们认为,网络上的种族身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事情,但博卡尔特却认为,“种族并没有从网络上消失”,并且“一点也不比线下模糊”。他指出,种族认同依然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中潜在存在并被察觉出来。[6]文化身份认同的确立是每个族群个体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群体的文化身份一度是模糊和敏感的,很多满族人在过去将民族改为汉族,后来政策放宽又有一部分人改回满族。从1911年到现在这一百多年间,很多满族人只剩下身份证上的那个“满”字,有的满族人连身份证都已经汉化了。随着近年来满族文化逐渐为大家所了解,特别是互联网兴起的这十几年,以前只能向朋友、亲戚、长辈寻求解答的问题,现在都可以在网络社区向网友咨询。这也导致很多有这方面困惑的网友第一次进入网络社区大都会寻求网友帮助,确认自己的满族姓氏及源流,在大家的讨论中,每个人可能都会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新的认识。

三、社交网络:趣缘创造传播力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之后的产物,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交流共同的兴趣爱好、各种活动、个人背景和真实的生活状态。社交网络有三个必备要素:允许用户建立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页面;提供一个精确的用户和分享链接列表;通过这一列表可以在社交网络系统内自由访问。[7]社交网站种类丰富,它们经常把最新的信息和交流工具整合进自己的系统,以保持用户黏性。社交网络一开始经常是立足于个人的某个社交圈子,例如同学、同事、朋友等,是一种熟人网络系统。2002年社交网站开始出现,2006年Facebook一跃成为全球用户量增长最快的网站。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社交网站用户,2013年印度成为社交网络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Facebook和Twitter的使用人数增长了37%。[8]有数据显示,美国在2013年有73%的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9]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使用媒体主要是出于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综合需求、社会综合需求、压力舒缓的需求,[10]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来满足这些需求,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越多,反过来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影响也会越大。社交网络是一个具有精准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本身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有力平台。过去几年间,满族文化传播者先后建立了多个社交网络空间,通过组织活动、传播知识,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总体而言,这些社交空间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趣缘群体的养成。社交网络的核心架构是以兴趣为节点,每个兴趣节点连接着一个个用户,每个用户又连接着若干兴趣节点,组成网状的人与人的关系网,人人网中的人人小站就是典型的例子,小站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用户根据兴趣生产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聚合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相类似的还有豆瓣和Facebook等。

第二,个人传播盛宴。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实际上是根据运营者的意愿来进行内容的规划与更新的,并在与网友的互动中调整运营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意愿传播和满足网友需求的双赢。

四、移动平台: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的延伸

全球互联网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移动时代,智能终端逐渐成为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工具,我国也不例外。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11]移动终端的增长速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2014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已达10.6亿,80后用户占比38.3%,90后用户占比35.7%,80后90后毫无争议地成为“移动侠”中的主导力量。移动平台的传播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意见领袖即时圈落化传播。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传播源类型丰富,构成多样,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意见领袖,如微博上的那些“大V”、微信公众号上的那些“大号”等。这些意见领袖多以做内容为主,他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据专业特长进行精准传播。以微信号“嗨小冷”为例,该号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成为粉丝超过200万、阅读量超过10万的微信大号。它的营销理念就在于关注用户和内容,具体措施如坚持内容为王、确定角色定位、增加原创内容、促成短期流量爆发、保持常鲜度等。在这里,意见领袖与用户之间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关系——用户选择他们喜欢的,意见领袖选择传播他们擅长的。据此,即时圈落化传播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第二,满族文化知识的传播累积性明显。根据对微信号的调查整理,很多传播满族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率都非常高,如“满族”“吉祥满族”“满语”等的推送频率是一天一次,一年则是365次。若每天只推送一条,则这三个微信公众号一年便可推送1000余条内容,用户可根据后台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查到以往所有的推送内容,还可以进行朋友圈的分享传播。这样一种传播的累积效应对满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为中央高校自主基金项目“新媒介视域下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三网融合的传播效果研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5年度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2015-GM-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峻俊,李远兰.网络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与特点[J].当代传播,2014(3):110-112.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4.

[3]义丰博士.艺术网络营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27.

[4]昝玉林.网络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4-116.

[5]赵联飞.现代性与虚拟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6]赵联飞.现代性与虚拟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7]Boyd D M,Ellison N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3(1):210-230.

[8]India records highest social networking growth Rate: Study,news.biharprabha.com. IANS. 26 July 2014. Retrieved 26 July 2014.http://news.biharprabha.com/2014/07/india-records-highest-social-networking-growth-study/

[9]Lunden, Ingrid (2013-12-30). “73% Of U.S. Adults Use Social Networks, Pinterest Passes Twitter In Popularity, Facebook Stays On Top”. TechCrunch. Retrieved 2015-10-17.http://techcrunch.com/2013/12/30/pew-social-networking/

[10]“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Retrieved 2015-09-30.http://communicationtheory.org/uses-and-gratification-theory/

[1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1.

(李大为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系主任、副教授;何江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