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10年记录比剧本更精彩

辰辰小时候和长大后。 资料图片
了解这部关于“00后”成长的纪录片,先要走进几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镜头切到10年前,尚在幼儿园的他(她)们就各有性格。
一一极不合群,坚持“我不想交朋友”;辰辰则不然,每天笃定地做一件事,等待“专属好友”南德的到来;萌萌,一个“黏人”的宝宝,在幼儿园门口哭着要爸爸……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贴上了青春期懵懂而又理智的标签。一一仍旧物我两忘,坚信大人是错误的,“要求每一个人变得外向,从本质上讲是对内向孩子的不公平”;辰辰现在更喜欢一个人的世界;而萌萌如今因为“二宝”的到来,与父母不再亲近……
10年跟踪拍摄,《零零后》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感叹,“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孩子比我们梳理出来的概念要丰富得多。”
拍摄缘起:
探寻儿童的本真
8月20日至24日,5集纪录片《零零后》每天晚上在央视播出并走进千万家庭。“60后”“70后”跟着片子回望自己孩子的10年,总结教育路上的得与失,“80后”“90后”在微博和微信上“喊冤”,“咋没人也拍拍我们的成长?”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开始跟踪记录10多个“00后”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成长足迹,问及拍摄缘起,张同道说,最早还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孩子4岁的时候,张同道开始拍摄他,并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武断。有一次洗手,孩子说水烫,张同道说,我刚洗完,不烫,怎么会烫。后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手是经过40年风霜的手,皮糙肉厚,但儿子的小手皮肤还很嫩,对温度的感知与自己不一样。“这个细节让我知道,对孩子不能凭经验进行粗暴的干预,我很想打开孩子与成人截然不同的世界。”他说,正好有一个朋友办幼儿园,取景地就此产生。
张同道清晰地记得,2006年一个夏日午后,一所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过家家,这一幕进入了他的镜头,也由此拉开他和摄制组长达10年的拍摄。
10年影像,击中了很多观众内心的柔软处,有网友在微博上留言,“《零零后》打开了一扇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子,像镜子一样映照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在帮助还是在伤害。”有网友在微信上留言,“这部纪录片很有意义,什么时候再来拍一部‘10后’的纪录片啊,每隔10年更新一部。”“这样的好片子给我来一打。”
拍摄手记:
享受“晕倒”的魔力
当导演张子煜回看10年前辰辰幼儿园素材时,心里忍不住想:这个小孩估计不好搞定,后来发现果然如此。
2006年,4岁的辰辰早已懂得如何说“不”。当时的辰辰,每天早晨都要坐在幼儿园门口等待一个叫做南德的小男孩,短则半小时,长则一整天。2016年,辰辰长大了,如今的她该“高朋满座”了吧,但她和张子煜的第一次谈话就打败了导演脑海中的所有逻辑。
导演: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辰辰:最喜欢狼……我长大了就想去野外和狼一起生活……因为会转很多学校,不可能在每一个学校里待很久,所以就决定不再去交那些朋友,在这一段时间里就一个人去学习,一个人做活动。这样,等到再次转学的时候,就不会伤心了。
如果按照成人的思维逻辑,辰辰的想法似乎难以理解,但这就是最真实的记录,“我直接晕倒,然后对眼前这个初中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恐怕也是‘00后’这一代才拥有的独特魅力。”张子煜说。
武亮宇是第三集《成长单行道》的导演,同时拍摄紧张备考的梁昊天和申请留学的刘嘉阳。两个孩子10年前从同一所幼儿园出发,开始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我们以中考作为这次拍摄的节点,无疑增加了拍摄难度,我们不能打扰梁昊天的备考生活,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捕捉到初三生活的紧张,而刘嘉阳虽然不需要备考,但他的出国进程一拖再拖……”武亮宇说,两个孩子的这段就像一片树叶,观众可以从中窥见这棵叫做“成长”的大树的全貌。
一切的一切,就如《零零后》执行总导演喻溟说的,每一种成长都不可复制。同样已经身为人母的她带着疑问采访了一对对父母,从生命诞生之初开始聊,“很多时候坐在对面的我泪水缓缓滑下,甚至到了剪辑的时候,每次听采访录音仍会为之感动”,喻溟说,有时候旁边的师弟觉得奇怪,GET不到这个点,她答,“等你做了父母你就知道了。”
《零零后》播完了,张同道脑子里最近闪频最高的词就是“10年”。2006年,他刚开始拍的时候,是中国纪录片最低迷的时间,随后几年纪录栏目都陆续撤了,纪录片队伍基本也都散了,他也没敢想自己真的能坚持下来10年。如今,10年过去了,《零零后》播出并成为话题,他的新目标是把这些“00后”孩子推上大银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