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央视主播董倩出随笔集 "懂"新闻之外"得"世态人心

2017年08月30日06:40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记者董小姐倩:“懂”新闻之外 “得”世态人心

  白岩松在给董倩的新书所写序言中说道:“她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于是问题一个又一个出发。显然,她先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然后懂得我们共同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这个有光的位置上一直提问到老,这该是董小姐的幸福与职责所在。”

  而用董倩的话来讲,她所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怎么认识生活,就怎么认识采访。”

  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观众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位戴着眼镜的知性记者,她友善而坦诚,不咄咄逼人,也决不轻易放过,离我们关注的各种社会热点总是很近,很多观众叫不上她的名字,但都会记住她温文尔雅的形象,一针见血的提问,这就是董倩。

  董倩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不仅香港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能看到她的身影,马云、董明珠等企业家都是她新闻会客室的座上宾。与此同时,黄洋案、“高龄产女”、“老兵回归”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她也从不缺席。

  在近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首部随笔集《懂得》中,董倩向读者展示了这些访谈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敏锐地发掘这些采访对象内心转瞬即逝的变化,董倩写出了她对世态人心的理解与领悟,笔端充满女性的感性和柔情,让人们看到了电视上的她很少展露的另一面。

  看人得经事

  昨天董倩携新书在首都图书馆举办读者见面会,好友白岩松也作为嘉宾前来捧场,白岩松一语道出董倩的过人之处:“别人是说事儿,她关注的是人;别人只管报道,她专注于提问。”董倩自己则认为,“看人得经事”,一个人平日里深藏的个性特点,只有在经历这些新闻事件里的逆境、意外和不测时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而她作为记者,就是要把人在经受非常状态时的本能心理尽最大努力记录保存下来,展现人性中最真实和最闪亮的地方。她曾说过,自己特别享受采访的过程,“一场酣畅淋漓的采访比任何美食、华服给我带来的满足都要更多。”

  《懂得》中的40多篇文章是董倩众多人物采访的浓缩,其中大部分受访者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通过这些细腻感性的文字,读者能与董倩一起近距离地去观察、感知、体悟,穿越过种种迷雾,与采访对象一起经历出生入死的煎熬或苦痛,走近他们的内心和他们的生活。比如董倩写到曾因一次采访落泪,那是一位捐出意外死亡的女儿心脏的母亲,在收到受捐者特别送来的一页心电图时,她却迟迟不敢听女儿心脏跳动的声音,因为她一直觉得女儿在未知的地方生活着,听见心跳声,倒是提醒她女儿再不会回来了。

  书中不仅有这些平凡百姓的故事,也有董明珠这样叱咤风云的名人企业家。董明珠的人生因36岁时丈夫的离世而转向,为了不指望任何人,不让儿子寄人篱下,她南下进入格力公司,从此发现了自己独立、果敢的另一面,从一个原本温顺柔弱的家庭主妇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女强人。董倩对于董明珠的人生故事也很有感慨,“她创造了世俗的成功,却无法享受世俗的幸福”,在见面会上,她也在再次回顾了董明珠的经历后,语重心长地给各位现场读者送上自己的祝福:“平平淡淡、不经历起伏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隐藏在背后的提问者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到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心里去,把他们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更多的人,并由此参照和思考自己的生活。”董倩说这就是她所理解的记者这个职业的幸福与职责,也是想用《懂得》这本书传递给大家的体验。

  因此作为一名主持人,通常都是聚光灯下、摄影机前的焦点,主播台除了发布新闻外也是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但是董倩却自觉放弃了这一片领地,她说自己的存在只为让观众听到最真实、最真诚的回答。在此次新书的出版过程中,董倩还执意将封面作者介绍中的“主播”改为“记者”。正如她在“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最喜欢的状态是隐藏在摄像机后,就像珠宝台的黑丝绒一样,静静地去衬托每一颗宝石的独特。”

  正因有着这样的职业信条,从入行至今,董倩20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低调,也没有追赶央视主播、主持人们的出书热潮。近年来网络媒体风生水起,董倩却一直连微博都没有,最近才刚刚在朋友的劝说下开通,认证名是她最爱的称呼——“记者董倩”,并且依然拒绝开个人公众号。

  她说自己从来不想做镜头前那个讲夸张故事的人,而更希望在热点背后挖掘事实的力量,反思事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作为记录者的新闻人,不如谦卑一点、退后一步,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之外,运用自己最大的理性和专业性还原事实,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道德。”

  在董倩的职业生涯中,她一直都是依据这个标准来提问的,尽管时常有观众会质疑她“为什么总这么严肃”,还有人对她的这种提问风格并不理解,但她依然坚持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地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如本书中《孤儿杨六斤》中对当地有关部门的问责,《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中中途停止采访的行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黄洋案”嫌疑人林森浩在狱中生活的细致体察和追问,都让人感觉到董倩就是那个负责牵出整个故事,而自己始终隐在背后的提问者,从不会喧宾夺主。

  最朴素最有意义的提问

  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容易为董倩朴实淡雅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和深情所感动,据说在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几位编辑也都被打动落泪。如今主持人出书已不鲜见,不过与白岩松的《白说》中风格鲜明的深刻思考相比,董倩表现得更加克制,更加无我。从她的这些随笔中可以看出,新闻主持人和记者的角色已经从简单的“播报”变为“故事讲述人”,采访和文字中也留下了这位新闻主播深邃的灵魂和独特的个性。

  “入职20多年,我已人到中年,年轻时的浅薄一层层褪去了。生活的不易和复杂让我在采访每一个人的时候能更深地理解他的处境,以及身处其间的种种艰难和思量。”在做过足够多的采访、经历过足够多的人生之后,董倩对新闻采访的认识更加返璞归真,她不断地把那些花枝招展、顾影自怜的东西剔除,只留下最朴素、最真诚、有意义的提问。“设定好方向,心里铺好一条到达目标的路,采访中也就只剩下了直面本质的‘为什么’。”

  白岩松在给董倩新书所写的序言中说道:“她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于是问题一个又一个出发。显然,她先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然后懂得我们共同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这个有光的位置上一直提问到老,这该是董小姐的幸福与职责所在。”而用董倩的话来讲,她所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怎么认识生活,就怎么认识采访。”(崔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