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8期

浅议新媒体环境中的虚假新闻

周 璐
2017年08月30日17:0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和自媒体、社群、平台层出不穷,给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生存条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做好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养、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虚假新闻;新媒体;真实性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和各种网络平台的大量使用,信息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有了飞跃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给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生存条件,从而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虚假新闻,就是没有按照客观、真实的原则来反映事实本来的面目。虚假新闻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就是向壁虚造,捏造出并不客观存在的事件。第二,就是一孔之见、以管窥天,只断章取义地采用新闻信息的一部分。第三,随意夸张新闻信息的内容,以博受众眼球。第四,伪造细节,在新闻信息的具体细节,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会进行随意篡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也是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就多次提到“客观、真实”,指出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一、新媒体背景下虚假新闻的特点

第一,传播速度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提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获取消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传统主流媒体,而传统主流媒体有着很好的公信力,受众得到的信息基本都是客观真实的,虚假新闻的传播基本靠人际传播,速度也比较缓慢,受影响群体也是有限的区域性的。在网络覆盖面非常广的当下,虚假新闻信息可以通过一些新媒体、自媒体发布,之后可以被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相继转发,一条虚假新闻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昭告天下”。

第二,传播力强大。由于虚假新闻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即时性和匿名性,在通过大量盲目的转发,使得虚假新闻信息成为一张巨大的网络覆盖在社会上,而在新媒体时代,部分受众的鉴别力较低,大面积的不实报道或谣言使得受众心理受到严重冲撞,致使受众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错误的预判,导致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或是引起大范围的恐慌。

二、新媒体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成因

第一,从传播主体来看,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和自媒体、社群、平台层出不穷,让信息有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渠道,一改昔日受众只能接受到来自传统主流媒体信息的格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这在传播形式上具有单向性。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阅读习惯或是喜好的传播主体和渠道,而有些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在“把关”上的低门槛,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方面原因。比如,盲目追求时效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成了有些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制胜法宝,而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却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不对真实性进行求证就快速将信息发布出去。再比如,新闻媒体的逐利心理。在当下各类媒体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部分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得“眼球经济”采用甚至亲自炮制虚假新闻。

第二,从传播对象上来看,新闻信息的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受众从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到不仅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信息,还能够通过自媒体发布信息。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使得用户生产新闻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占有了重要位置[1]。用户生产新闻在提升新闻时效性和聚集素材上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缺乏一定监管,用户生产在信源、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上容易出现捏造和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在互联网社会中网民容易出现自制力下降,而为了获得关注度有些网民会制造不实新闻信息,同时也由于网络实名制发展不够成熟,相关部门对网民的言论缺乏监管,使得虚假新闻频现,比如屡次在网络上出现的“名人死亡”事件。

三、虚假新闻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一,虚假新闻就是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本质,不尊重新闻真实性就是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这就无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党中央一直非常看重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把新闻舆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事关治国理政、定国兴邦的高度,形成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大事观”,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不可触碰的底线[2]。就如同建造大厦一样,地基打的不牢,大楼就会倒塌。而新闻报道一旦失去真实性,新闻舆论工作要坚守的党性、人民性都将统统化为泡影。

第二,虚假新闻会危害到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积累起来的社会和受众对其信任程度。公信力是基于一贯坚持新闻真实性所建立起来的。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一直以来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方面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也代表着传统媒体的声誉和口碑,如果传播虚假信息必然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也必然会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于新媒体来说,长期传播虚假新闻信息,也必将导致用户对其逐渐的不认可,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的流失殆尽。公信力的增强和降低会牵涉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而这四者是新闻舆论的四大生产力要素,四个要素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以注重公信力的提升,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落脚点之一。

第三,虚假新闻会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如果对未经核实的信息或是为博“眼球经济”采用虚假信息,很容易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而致使人们产生的错误行为判断,更严重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灾难事件、国家的政策调整等做虚假宣传,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辐射致海水污染,海盐受到污染,我国的网络媒体就出现我国食盐资源也受到污染的虚假信息,致使我国民众疯狂抢盐,一度引起社会恐慌。

第四,虚假新闻会损害当事人或组织、集团的利益。虚假新闻不仅会误导受众,还会给新闻的当事人或组织、集团造成不良的影响[3]。如“名人被死亡事件”、马云向汶川捐款一元钱事件、老外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大妈却遭讹钱、广电总局因为担心观众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所以删除《泰坦尼克号》裸戏等等,给当事人或组织、集团带来了形象、心理乃至于经济上的负面影响。相关媒体在之后虽然进行了道歉和纠正,但负面的舆论效应却一时难以消退。

四、治理虚假新闻的途径

第一,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养。这其中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政治素养,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就是坚持党性原则的表现。提升专业素养,就是培养对新闻真实性的鉴别和求证能力,从专业角度上去杜绝虚假新闻的滋生[4]。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和树立新闻职业精神,增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行事,不能触碰新闻工作的“底线”,始终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应放在首位,践行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坚定的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第二,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由于网民数量大、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使得一部分网民自律性不强或是鉴别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能力较弱,从而加大了虚假新闻传播的可能性。加大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减少虚假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监管。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采用依法治理是有效措施之一[5]。我国在2015年对网络谣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治理虚假新闻上还是存在漏洞。只有对虚假新闻依法治理,才能降低其出现的频率。如建立虚假新 闻的查处和责罚制度,对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者采用法律手段严惩等。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制定专业的监管制度,保证监管机构能够对新闻质量等问题的调查和质询,并且按时向公众公开调查内容,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6]。

总之,真实是新闻的基石和生命,是新闻舆论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虚假新闻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顽疾,稍有不慎就会反复发作,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但需要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来维护和推动新闻舆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海荣.新闻媒介舆论引导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3(3):20.

[2] 陆定一.新闻必须完全真实——陆定一同志对本刊记者的谈话[J].新闻战线,1982(12):50.

[3] 胡文杰,项仲平.互联网时代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6(11).

[4]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