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8期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及对策

汪侠静
2017年08月30日17:0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用户、实时传播各类信息的微传播平台,在移动互联的语境之下,其传播的内容日益凸显泛娱乐化倾向,这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并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从微博内容泛娱乐化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表现方式,着重从泛娱乐化倾向带来的危害来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博;泛娱乐化;移动互联 

据2016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财报中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97亿,较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34%;各大行业领域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在新闻舆论、综艺娱乐等方面继续保持绝对影响力,同时,在视频、旅游、体育等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微博的平台性作用进一步彰显[1]。可见,微博拥有数量庞大、异质潜在的用户群,具有内容海量碎片化、主体去中心化、传播符号多重化等特点,其在移动互联下的影响力、传播力不容小觑。但笔者从微博的热门话题、实时热搜等方面发现,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存在泛娱乐化倾向。一方面,娱乐化的信息占比重过大;另一方面,用户在表达上存在随意性,在传播符号的使用上偏重娱乐性。因此,关于微博泛娱乐化倾向所产生的影响是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

1.微博热搜主体明星化显著

笔者在微博的名人热榜上发现,24小时热搜的50位焦点人物全部是娱乐明星,按照线下的实时热点积攒搜索次数,如5月14日的名人榜排名前三的是田馥甄、魏大勋和鹿晗,其中歌星田馥甄当天的搜索次数达到93万,主要源于其发博祝母亲节快乐,附上本人近照,并参与当天有关母亲节的微博话题,凭借自身的关注度和母亲节的热度,排在名人榜热搜的第一名。在微博实时热搜话题排名前三的是杨幂受伤、胡杏儿怀孕、母亲节,在50条实时热点新闻中娱乐新闻占了36%,其中当天发布“杨幂受伤”话题在短短7小时内创下了64万的搜索量,抢占当天母亲节的微博热度,排名第一。从以娱乐明星为主体的微博热搜榜折射到整个微博版面,反映出微博这一公共空间的主体呈现出以明星为风向标的娱乐化趋势。

2.以“娱乐” “情感” “星座”为热搜关键词,民生政治新闻被淡化

微博的标语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事儿”,事无大小,但应包罗万象,微博在话题的分类中上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如社会、教育、读书、明星等全方面包含了“身边的事儿”,但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度却有巨大差异。在微博榜单中,明星生活类、影视综艺类、情感星座类等娱乐信息成为榜单的热门常客,如微博博主“微博搞笑榜排行”发布的任意一个话题总能引起上万的评论和点赞。相对比,民生新闻、国际国内的政治新闻在微博上受到忽视,聚焦5月14日微博榜单上的50个热门话题发现,民生新闻占比例为零,国内政治新闻占4%,其中“聚焦一带一路”排在榜单第三位,其余话题都趋向娱乐化。

3.恶搞传播符号,凸显“形象感性化”

微博符号的传播主要表现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在移动互联语境下,微博日益凸显后现代主义趋势,传播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显现出对中心权威的质疑和反叛,打破严肃与娱乐的二元界限。文字的曲解与恶搞、严肃的新闻配搞笑的图片、低俗化表情包的滥用等传播现象大量在微博中泛滥,强调平面化、快餐化、非理性的情绪化体验,凸显“形象感性化”,缺乏理性的思考。例如,之前在微博上热传的“蓝瘦香菇”视频,凭借夸张恶搞的视频与配图受到用户的疯传与点赞,这种盲目的感性裂变传播带来的快餐式享受,不仅曲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使微博演变成一个情绪的发泄地与快餐式娱乐化的享受地,降低了微博公知话语的传播质量。

4.微博事件评论的娱乐化

一方面,在热门微博评论中,一些营销号为吸收粉丝量,利用商业手段抢占评论、转发的前排,传播无营养的意见,使原本合理的评论得不到关注度,同时也易使受众产生非理性跟风,在营销号评论中点赞叫好,污浊了微博评论原本良好的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微博评论以文字加图片为主要表达方式,针对某些严肃的公共议题,某些评论的配图与文字轻松娱乐化,消解了该议题的严肃性。微博评论是公众通过微博表达意见的最佳方式,通过观察评论可以了解到微博娱乐化倾向给公众话语带来了怎样的暗示和影响,即公众话语的娱乐化[2]。例如人民网曾报道某校长性侵学生的新闻,不少微博用户在其评论中配上切黄瓜的图片,增加了该新闻的戏谑成分,将严肃新闻转化成娱乐新闻,原本的反思、批评转向了消遣、娱乐,减弱了道德评判的力度,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

二、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危害

1.易产生大量流言、谣言,阻碍微博这一公共空间良性循环发展。

微博以内容偏向为主体,同时叠加关系偏向,相比于微信,其是以内容为主导的弱关系连接。“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也表达出微博重在信息的分享,同时其理想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理性的公共领域,那么传播的信息的质量尤为重要。如果传播信息中充斥大量娱乐话题,并以娱乐性方式来解读、传播必定会增加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大量的流言信息,通过裂变式传播与沉默螺旋式扩散,使流言在快速增值、变形之后产生谣言,导致微博运行不畅,阻碍其良性发展。此外,微博传播内容具有极强的召唤性,然而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若过度传播无营养的娱乐信息,会抢占其他公共议题的传播,使一些需要得到受众关注的问题得不到注意,同时也影响舆论走向。禁止公共性,也就阻止了人们更好的进步[3]。只有在各方面议题都得到充分平等的传播出来时,用户才能对各项议题表达意见、提出看法的作用,此时的微博才可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一公共空间才能良性循环发展下去。

2.易陷入全民狂欢的假象中,使用户丧失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能力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科学、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会彻底枯竭[4]。现今,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日渐在微博上显现出来,泛娱乐化的传播内容使许多用户把微博当作生活的展示台、情绪的宣泄地、减压的游戏场,沉浸其中,盲目跟风,模糊了公与私、虚与实的界限,使用户丧失理性批判的能力,陷入全民狂欢的假象中,而麻木了微博中对人间疾苦的报道。尼尔波兹曼曾说过,媒介即隐喻,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在微博的语境下,碎片化的快速滑动阅读方式、充斥娱乐化的海量内容、限字数的图文表达方式、大量难以求证真实性的信息来源等微博特性反映出在这些隐喻中创造了微博文化——集娱乐与游戏于一身的感性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之下,用户是精神麻木的存在,过度沉迷其中,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3.易沦为青年亚文化侵蚀中国主流文化的主场地

青年亚文化是一种独立的青春期文化,社会环境下的各种文化因素例如家庭角色、新媒体内容、社会责任等都会对青年生活方式、行为和角色认同产生影响。青年亚文化群体都试图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去挑战和颠覆那些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所拥有的文化“霸权”[5]。在过去传统的政治生活中,青年亚文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缺乏发声、大众广播的渠道,被边缘隐没化,但在现今新媒体高速发达的时代,微博给青年亚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青年作为微博上的活跃人群,在微博泛娱乐化、特征的影响下,长期接触无营养、感性的娱乐碎片化信息,势必会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产生对主流文化的刻板影响,导致两种价值观,容易借助微博平台利用恶搞、曲解等娱乐化的手段破坏主流价值观建立的秩序和规则,侵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并对其以自己独特方式进行重构。

三、抑制微博泛娱乐化的对策

1.把关人层面:及时归位,提高媒介素养

就微博普通用户而言,要理性看待微博上的言论,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事论事表达自身的观点,切勿盲目跟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分清微博上公与私的界线,规范在微博中的语言表达,学会从社会公知的角度在微博上分析问题、学习知识、表达观点,勿将微博当作游乐场。就微博中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而言,要意识到责任与权利并存,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多传播有价值、有营养的信息,多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勿将微博当作私生活的展示地,应利用庞大的粉丝量创造社会价值。就微博上的媒体而言,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舆论监督,在微博平台上传播硬新闻时,注重合理的文字与图片的使用,守住媒体的底线,勿为增加关注度将严肃新闻娱乐化。

2.技术层面:建立机制保障各类信息的平衡流动

微博上的娱乐信息过度,需要利用技术加强管控。在微博上应建立机制保障各类信息的平衡流动,建立关于信息“度量”的准则,提高民生新闻、政治新闻等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的传播力度,及时处理低俗化信息,防止娱乐化信息过度泛滥,保障微博各类信息良性循环发展。

3.政府层面:加强舆论监督,将低俗化信息防范在网络围墙之外

作为新媒体的管理者和立法者,政府的信息管理部门要及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微博的舆论监督,及时对流入微博中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信息加以控制,保证微博的公共健康化;另一方面,要坚持管理的适度原则,保证其自由合理地运行、发展。

四、结 语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弊端显现,影响用户的认知方式、话语表达结、社会生活方式。在微博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下,必将产生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价值冲突,破坏社会的秩序与规则,需要我们警惕、反思和启发,管控其过度娱乐化的发展,还原微博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中国广告网.2016年微博用户报告[EB/OL].http://www.cir.cn/R_ITTongXun/2017-02/2016WeiBoYongHuFaZhanBaoGaoFenXiJieDu.html

[2] 汪雅清.从媒介隐喻窥探微博娱乐化对公众话语的暗示[J].今传媒,2014.

[3] (德)卡西尔编.康德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5.

[4]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英)班尼特,哈里斯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