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163亿元票房再创新高 国产电影回归"内容为王"
《战狼2》海报。 资料图片
踏入9月,电影暑期档宣告落幕。今年暑期档电影前半场遇冷,后半场在《战狼2》带动下势如破竹,2017年暑期档票房(含服务费)为1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多达135部,《战狼2》票房破55亿元,顶起了暑期档一半票房。此外,《绣春刀2》《闪光少女》以及《冈仁波齐》和《二十二》也创造了不俗成绩。相比之下,近几年受热捧的仙侠、奇幻题材并未出现现象级电影,捆绑“大IP”与流量明星的电影也表现平平。从去年起,国内电影票房增速显著减缓,今年暑期档的变化是否将成为国内电影市场发展的新拐点?南方日报记者展开分析。
焦点1
“IP+明星”不再是票房灵药?
以往,青春片偶像片扎堆暑期档,可是今年,许多一线明星担纲的影片却并未发挥出粉丝效应。彭于晏、欧豪主演的《悟空传》和杨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最高,分别为6.9亿和5.3亿,欧豪主演的《青禾男高》则仅有3000万票房,与去年同主打“大IP”+“流量明星”的《盗墓笔记》获得的10亿票房相比缩水不少。
“IP+明星”不再是票房灵药?有影评人认为,前几年主打IP和明星的影片热度高烧不退,时至今日,同质化的剧情和空洞的内容越发让观众审美疲劳。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认为,这些主打明星阵容的影片票房表现在今年暑期档并非“遇冷”,而是回归到正常范围。“在电影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时候,捆绑流量明星的电影表现很抢眼,当电影市场逐步完善,真正主流的电影就会占据主流市场。”周文萍分析,“小鲜肉”电影的“退烧”也说明电影市场在不断完善,“流量明星”不再是电影市场的制胜法宝,影片质量才是硬道理。
周文萍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主旋律影片的大量出现是趋势,投资人对待“大IP”电影的态度也会更加谨慎,不再满足于只是找“流量明星”出演。
焦点2
国内电影市场解冻回暖?
暑期档能在现象级大片的带领下迅速增温,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电影市场正在复苏?
对于这种观点,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学武并不赞同,“因为‘复苏’意味着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昏睡’,但是票房增速放慢并不意味着电影市场的低迷。国内电影市场的‘复苏’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此后始终处于逐步发展的状态。”
“今年的确是一个转折点,但并不是所谓的‘复苏’,分析电影市场不能光看票房数字。”李学武认为,去年起中国电影市场不仅就没昏睡,还活跃得很,一系列证据表明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相当成熟了。如《湄公河行动》《摔跤吧爸爸》等影片靠口碑票房逆袭;《重返狼群》《二十二》等纪录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驴得水》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可以获得476%的收益。
“这些现象比《战狼2》的50个亿更能说明中国电影观众开始成熟,电影市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始繁盛的阶段。”李学武分析说。
■行业观察
“艺人经纪”正走向冷静规范
这边厢“鲜肉明星”在暑期档的票房号召力减退,那边厢“艺人经纪”对影视公司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就在近日,曾出品了《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等一系列热剧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简称“正午阳光”)宣布,将全面取消艺人经纪业务。这意味着,王凯、刘奕君、刘敏涛、乔欣等正午阳光签约代理的艺人要“自谋出路”了。
正午阳光解释称,“面对市场日益严苛的要求和观众越来越高的期待”,正午阳光需要“把更多、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中”,加之艺人需要“更加专业的个人规划与长远的战略布局”,因此公司决定取消艺人经纪业务。
在国内影视“大鳄”中,正午阳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董事长侯鸿亮、核心班底孔笙和李雪等人,都来自山东影视集团,最初也是做内容起家。从正午阳光的“发家史”来看,它的壮大既不是靠资本,也不是王凯和靳东这些演员,而是《琅琊榜》《欢乐颂》这样的好作品。
纵观全国,目前影视公司多数是依靠资本驱动和明星效应发家。其中,在“艺人经纪”模式中比较典型的当数以杨幂为核心的嘉行传媒。
嘉行传媒近年打造了一盘“嘉行参与出品+嘉行艺人包场”的生意——即自己投资制作的影视作品,用自家的签约艺人来演绎:如迪丽热巴、高伟光、张彬彬、黄梦莹、李溪芮等近年凭借《亲爱的翻译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漂亮的李慧珍》等嘉行传媒参与出品的电视剧人气急升。
诚然,明星资源的成熟运营是增加公司收益的强大助力,但从艺人经纪切入的商业模式,始终面临着当红艺人向外流失或热度衰弱的危机——当艺人背后形成了成熟的商业体系,具备稳定的引流能力,艺人商业价值的全盛时期也是他们脱离经纪公司的时机。此前,欢瑞世纪、乐漾影视、唐人影视等多家影视公司都遭遇过艺人经济纠纷。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确,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可见,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市场需求,“艺人经纪”都正在从井喷无序,走向冷静规范。
近年多部走红的影视作品案例也表明,如今的观众看剧不仅看“脸”,更看重内容与制作。作为影视制作公司,不忘初心回归内容制作本身,专心打造精品,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无疑是乐见其成。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王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