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新媒体部:新媒体,我们的"新航程"
2月24日,在毗邻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6号院,李伏生大妈一家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新闻联播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相关报道。本报记者 孙戉摄
2月20日
《南锣鼓巷脱胎换骨!铺面减三成,500户居民自愿搬走……》
2月21日
《自家养大的“孩子”,现在为什么要急着送出去?》
2月21日
《对话京津冀政府一把手,蔡奇、王东峰、张庆伟有话要讲……》
2月22日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治污,京津冀同步拉响“红警”的背后》
2月23日
《今天,这个大战略,已在北京和津冀地区加速展开!》
2月24日
《他们四次把投资客送走!操作简单、来钱快,为什么不要?》
小编揭秘
王然
北京日报
新媒体部副主任
“新航程”系列报道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三周年之际,北京日报推出的重点策划,如何把主旋律报道转化为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形成有效传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这组报道,不仅要反映京城这三年发生的变化,还要体现政府的工作和人民群众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新媒体端要让网友愿意点开、转发、点赞。让市民看后,打心底为咱北京的发展变化自豪。
新媒体部年轻的编辑各展所长,广开脑洞,用全新的包装形式、丰富的图文、直指人心的标题,把这组报道的呈现效果做到最佳。
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就分量不轻,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曾经探访的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等老街区改造的故事,报道文笔生动流畅,但在新媒体端发布,光有文字还不过瘾。作为系列的开山之作,又涉及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北京名片”南锣鼓巷,这篇稿的效果我们寄予厚望,必须一炮打响。
当天下午,稿件拿到以后,我心情有些激动,但眼看时间已近傍晚,来不及多想,我半小时赶到南锣鼓巷,趁着天光还亮,顺着稿件的提示,一路走下去,把文中提到和没提到的一些重要景物拍了下来。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我一路穿胡同、进小院,惊喜地发现南锣鼓巷和我印象中的已大不相同……
我在拍片的同时,我们新媒体部的编辑也在电脑前做着大量资料的搜索和整理,这有赖于强大的资料储备和检索系统。几小时后,我把一路拍下的照片传给同事,他把找到的资料图片和现状图片做对比,搭配上精美的排版格式,一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文章就这样逐渐成形。文章发布时,又加上了一个我们觉得能直击用户兴趣点、撩动人心的标题——《南锣鼓巷脱胎换骨!铺面减三成,500户居民自愿搬走……》。
这篇稿件为系列的其他几篇奠定了一个好基础。这个栏目之后的几篇:《今天,这个大战略,已在北京和津冀地区加速展开!》《他们四次把投资客送走!操作简单、来钱快,为什么不要?》《对话京津冀政府一把手,蔡奇、王东峰、张庆伟有话要讲……》等,都取得了可观的阅读量。
通过这次尝试,我们意识到,同传统新闻作品一样,好的新媒体新闻作品也有赖于脚踏实地、深入现场。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我们,任何文章必须考虑图片、视频、美术设计等因素,新媒体的写作是一个立体的写作过程,要注重读者用户的感受,回应他们的关切点。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媒体的编辑,必须不忘初心,不怕困难,时刻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