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挑战"付费墙" 数字媒体进付费阅读时代?
“有质量的新闻报道不应该是廉价的”,美国新闻集团掌门人鲁伯特·默多克在2009年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传媒业的决定——新闻集团旗下所有新闻网站都将实施收费。八年后,财新传媒宣布开启“全面付费”,财新网也成为国内第一家试水收费制的新闻网站。
近年来随着广告营收断崖,全球媒体都不约而同被放逐到了严酷的商业大考之中,而花样迭出的付费模式能否为新闻传媒注入活水?
财新转变盈利模式
日前,财新传媒发布公告,称将于11月6日起正式启动财经新闻全面收费,并通过“财新通”“周刊通”“数据通”“英文通”的“四通”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目前收费过渡已经开始,购买《财新周刊》数字版(298元/年)就可成为用户,并在三周后平稳过渡为“财新通”用户(498元/年)。
财新网此前已属于“半收费”网站。其线上《财新周刊》、财新“数据+”和“财新英文”系收费产品,而发稿量最大的财新网则可免费阅读。而从今年9月下旬以来,财新网部分网稿已经开始收费或定时收费,10月初以来该网站已陆续推出每日收费稿件。
“在收费升级后,财新网主要新闻设为收费或分时收费——即48小时内免费,然后转入收费。”财新传媒副总裁、运营部负责人康伟平表示,财新网仍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免费,主要为常规性新闻、视频、图片、博客以及部分观点评论等。
对于此次“扛起收费大旗”,财新在公告中坦言,此举是“财新成立近八年来的一次商业模式转型,目的在于聚焦精准用户,倾力提供高质量原创财经新闻内容,也是借鉴国际同行经验,为寻求基业长青做出的重要探索”。
全球媒体筑起“付费墙”
面对内容农场与社交媒体的双重夹击,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为代表的老牌传媒巨头,已纷纷筑起了“付费墙”,开启付费阅读时代。
《华尔街日报》早在1997年就开始试水阅读收费,并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付费数字新闻网站之一。非订阅用户点开网站界面,只能看到文章开头两段。在长达20年的探索中,其付费模式进行过多次调整,比如,今年8月给非订阅用户24小时的“访客权限”,在此期间他们能够浏览《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一些报道样本,而不需要一开始就去购买付费服务。
付费订阅模式的商业化探索让这些老牌报业集团重新焕发出生机。在2011年推出“付费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就已超过广告收入;《金融时报》自2002年至今一直实行网上新闻收费制度,其页面阅读量增加了一半,订阅收入与广告收入也均有所上升。
蓄势待发的付费阅读也让社交平台嗅到了无限商机。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Facebook正在制定平台付费阅读计划,让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订阅各家媒体发布的内容。
付费模式或分而治之
“优质的内容,不论是知识还是资讯,都值得付费。”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坦言。然而,在“免费主义”盛行的互联网时代,无论付费模式进行怎样的探索创新,其所承担的风险都是不容小觑的。
《纽约时报》就曾因受众流失在关闭、重启新闻付费业务之间数度徘徊。财新掌门人胡舒立曾说过,“培育一个收费市场是非常难的事。”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有33.8%的用户对新媒体内容付过费,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没有实际行动。
记者发现,除了498元一年的“财新通”,财新旗下还有两款更高端的付费产品:定价1348元/年的英文新闻产品Caixin Global与定价1998元/年的数据分析产品“财新数据+”,瞄准高端精英用户。
“财新既做内容生产原创,又做渠道发布,此次启动全面收费是个了不起的尝试。”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优质的内容直达用户,避免商业网站任意抓取,这对版权保护大有裨益。”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是否采用付费模式以及采用何种付费模式,需看媒体自身特性。能吸引读者付费阅读的内容,大多是垂直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性、附加值且不容易在网上找到同类免费内容的新闻产品,而综合型媒体则不太可能在付费业务上取得成功。未来网络新闻付费领域或将“分而治之”,垂直专业类媒体发力在线付费内容,大型综合类媒体则延续之前的免费模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