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云南日报叶茸:家的守望

叶茸
2017年11月09日14:0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家的守望

  叶茸

  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后《云南日报》首批面向社会招录的记者,我入职新闻行业,一干就是38年!

  在记协忙忙碌碌了近10年,你要问我:还能有什么作为?我想:虽然不能冲锋陷阵在新闻采编一线,但为记者队伍建设当好服务员,让我另有一种快乐。因为在这里,我认识了身边的每一位好记者,认识了他们的每件好作品和新闻背后的每一个好故事。

  让我最感慨的是我们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2014年记者节那天,云南省记协与云南省健康教育所联合发布了一个《云南媒体从业人员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半数以上媒体人经常熬夜加班,身体过度疲劳;超过一半的人患有慢性病;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近14%的人对待疾病,选择了“扛”!这个情况,让我们很着急。随后,一个以倡导健康生活、关爱媒体队伍为宗旨的“云南媒体人健康行动计划”在我们手中紧锣密锣地敲打起来。

  我是一名老记者,我懂得这份职业的冷暖。这些年,总会有一些媒体同仁早早地离我们而去——王达,我在《春城晚报》采访部当记者时,他是我的主任,1996年,他倒在了采访的路上,年仅48岁;乔昆源,云南广播电视台一位年纪最长的摄像记者,我们经常搭伴采访的一位老大哥,2011年他倒在了新春走基层的采访路上;费嘉,《春城晚报》副总编辑,著名诗人,2015年因病去世,那时,我们多想他能再熬22天,为他过个57岁的生日;杜少凌,《春城晚报》总编辑,2016年6月14日凌晨,他倒在了夜班岗位上,年仅42岁。

  提起少凌,许多人都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痛惜。不到40岁担纲《春城晚报》总编辑,工作中无论如何艰苦,始终全身心投入,“五加二”“白加黑”基本就是工作常态。

  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到总编室,审看了版面格局和稿件安排情况,谁知这竟是他最后的一个夜班。《少凌你再也不用熬夜了》,他走后,这篇悼念文章引起许多媒体同行的连锁情怀。

  忠诚担当、履职尽责,有多少这样的好记者、好故事令我们感动!他们给同行者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坚强力量!

  2016年,云南省记协为杜少凌申请了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作为娘家人,我们知道,这个项目是中国记协于2014年正式启动的,主要针对那些因公伤亡的新闻工作者及其家人进行抚慰,旨在保障我国新闻工作者依法从事采访报道工作,引导我们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当我们把这笔援助金和证书交到杜少凌家人手中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曾是一个二代传承4位媒体人的家庭。这笔钱,虽然挽救不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但它却是来自中国记协娘家人的关心,更是来自全国百万新闻同行的安慰。这一刻,让在场的每一位见证者都感到了“家”的温暖!

  今年是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纪念。回首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记者提供信息、介绍职业、安排住宿;为从战场回来的记者接风、洗尘……“青记”为我们今天的“记者之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是一群“记者之家”的守望者,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教育,组织新闻界的“走、转、改”活动,开展新闻奖的评选,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我们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充实而有意义。

  曾经以为,38年是一个很漫长的日子,不知不觉,我已是媒体业的“老人”了,新闻大楼里的人都喜欢叫我“叶大姐”“叶妈妈”。叶大姐送走的那些媒体同仁,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精神并没有走远;而叶妈妈迎来的新同事、新战友,面对新的征程,他们在媒体从业路上的脚步依然是那么坚定而有力!

  我记录并感动着,见证并坚守着!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