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深化气候传播理论研究 做好气候传播社会推广

郑保卫:在波恩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传播边会上的演讲

郑保卫
2017年11月13日09:54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来到波恩参加今年的气候大会。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也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主任,这是我自2010年墨西哥坎昆会议起第八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在气候传播边会上发言。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在政治报告中谈到“中国在过去的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想,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今天想就如何做好气候传播的理论探索与社会推广问题,与各位来宾朋友作个交流。

一、气候传播研究的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共议题,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开始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我们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中国公众中表示了解气候变化的为92.7%,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说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很高。

可以说,气候变化成了一个大家都绕不开,脱不掉,躲不了的问题。这些年来,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大量事实说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威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共治”,对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形成共识。 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就是国际社会决心共同应对和治理气候变化的一种宣示和证明。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在这方面多发挥些作用,要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做好“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要使其成为社会共识,要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就需要媒体的介入,需要运用传播的手段。因此,研究媒体与传播就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个新领域、新视角、新任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气候传播研究应运而生。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要建构包括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气候传播的“五位一体”的行为主体行动框架,因为唯有“五位一体”中各位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使得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气候传播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与全民行动。

二、气候传播研究的内容

我们理解,“气候传播”,指的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简单说,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

我们认为,气候传播研究主要应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气候传播;气候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传播的行为主体与角色定位;气候传播的国家战略与行动策略;气候传播的社会推广与公众参与;气候传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气候传播的技能与技巧等

气候传播研究需要对气候传播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和系统阐释;需要对气候传播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需要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阐释;需要为政府、媒体、企业和 NGO 做好气候传播做好理论咨询,提供学术支持等。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

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并列,一起作为国家“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像向贫困宣战那样向污染宣战”,表达了铁腕治污的坚定决心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将“绿色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今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深入人心。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将“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一起,共同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报告还提出要采取“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系统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项重大举措。

我们的气候传播要及时传播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政策和行动,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成就,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了解,使国际社会能够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气候传播还要传播和倡导“气候正义”的科学理念。气候正义揭示了气候变化领域贫富之间的资源鸿沟。在世界范围内,富国与穷国之间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资源占有,同时存在不同的能源消耗水平。在一国之内,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环境、模式与水平各异,其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气候正义倡导,因气候所带来的利益和福祉,应公平地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全体社会成员无论种族、肤色、性别、国籍,均平等地享有参与气候变化事物的权利——利益共享;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公平承担——后果共担;当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后应按照均等原则加以重建或恢复。

三、中国气候传播的理论研究与行动实践

我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内外学界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

自2010年成立至今,项目中心采取国际国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原则,完成一系列项目研究和社会推广工作——

(一)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主办气候传播边会

自2010年以来,我们先后参加了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利马、巴黎、马拉喀什、波恩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2年还参加了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较为完整地目睹和经历了国际社会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在中国角举办了多场气候传播边会,搭建学术平台,让国内外学者、官员、媒体机构和民间组织人士交流研究心得,展示研究成果,表达立场观点,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受到了气候变化领域许多朋友的认可和肯定。

(二)举办气候传播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

这些年我们举办了多次气候传播学术会议和国际会议。例如2010年我们举办了“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这是我们中心成立以来组建的首次学术研讨会,我们邀请国内外学者、媒体和NGO人士,以及政府机构的代表,共同总结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政府、媒体和NGO组织在运用传播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正是在这次会上,我们提出了“气候传播”的概念,开启了我国气候传播理论研究的进程。

另外,2013年我们与耶鲁大学合作共同主办了“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次规模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与会者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做好气候传播方面形成了许多共识,为进一步推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起到了一定引领作用。

2016年,我们又举办了“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探讨如何做好气候传播,促进绿色发展。

(三)开展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

为了准确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认知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做好气候变化信息传播、知识普及和社会发动工作,2012年,我们开展了首次“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2013年,我们配合国家首次“低碳日”活动又开展了“中国城市公众低碳意识及行为调查”。今年,我们进行的第二次“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演讲完成,这次会上王彬彬将代表我们的团队展示我们的调研成果。

(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社会推广活动

2012年,我们按照将气候传播研究“内在化”的思路,将工作的重点转向社会发动与推广领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同时倡导“五位一体”气候传播行为主体框架,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我们还与其他高校合作推动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行动推广工作。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河南新乡学院、青岛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都已建立,或正在组建气候传播研究机构,开展气候传播研究和社会推广工作。我们希望参与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工作的人越多越好,影响越大越好。

(五)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

2011年底,我们出版了《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研究气候传播的专著,在当年的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们发行的中英文对照版收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2014年,我们受“中欧论坛”的委托,主持起草了《中欧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文本》,为将于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传递了来自中欧民间的声音。

2015年我们又出版了《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并且翻译出版了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编著的《气候传播心理学》,还有这次我带到会上的“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一书,这些都是我们在气候传播研究方面的一些理论成果。

(六)凝聚力量壮大队伍

近些年来,我们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力图形成研究合力,而且通过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式不断壮大队伍,提高研究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希望气候传播能够在中国真正形成气候。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时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发言能够展示我们国家这些年在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各位朋友相互交流、借鉴,以期共同探讨、提高,共同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

郑保卫

2017年11月10日于波恩

(说明:此文根据郑保卫教授在波恩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气候传播边会上的演讲稿整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