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微”越“不俗”
——浅析微电影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观众不再拘泥于主流的长篇幅电影,将目光转向了剑走偏锋的微电影。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制作周期短、篇幅短、成本低、回报高。在同样的条件下,微电影的制作精细程度可以比传统电影高出很多倍,包括构图的精巧化、色彩的细腻化、叙事的复杂化等。构图是一部电影的视觉骨架,构成了电影的视觉主题;而极端构图则会成为微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微电影的视觉质量更上一层楼。色彩自广泛应用以来就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色彩对比更会有别样的视觉刺激产生。而倒序的手法可以起到化简为繁、增加叙事深度的作用。
关键词:微电影;色彩;构图;倒叙手法
在这个微电影日趋流行的时代,导演就应该赋予微电影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使其在提供视觉盛宴的同时情节充满悬念、有起伏,这才是一部好的微电影。
一、极端构图让微电影小中见大
如果说摄影的灵魂是光影,那么摄影的躯壳就是构图了。构图可以表达摄影师的拍摄思路,也有助于摄影师表达内在情感,更可以深刻地刻画剧中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达或喜或悲、或恐或惊、或忧或愁等情绪。构图其实就是对于画面的配置与取舍,即画面中应该出现什么,不应该出现什么。
(一)普通构图在微电影中的应用
拍摄之前应先思考构图,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微电影的片幅较小,更要精细地构思每一个画面,让每一个画面都有深意,在深思熟虑的画面前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2011年由Olivier Treiner执导的微电影《调音师》在法国上映。其中主人公与琴行老板对话的画面以及主人公在街道上行走的画面,都采用了黄金分割构图法:将人物放在屏幕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三分之二的位置。这样的构图极具美感,悦目之余更加赏心,结合上下情节,观众时而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落寞,时而又感受到主人公的机敏。构图贴切地表达出了主人公自认为找到了成功之道时的兴奋,也带动着观众为主人公而担忧。与此相反,在另一部微电影《盖章》中,全篇并未采取特别的构图方法,始终只是将人物放在画面正中心,使观众的关注重点始终被牢牢固定在主人公修身上。这样的构图会极好地突出主人公在故事情节中的重要性,使得观众也被修的微笑法则所感染,嘴角不由得浮上一丝笑意。
(二)极端构图在微电影中的应用
极端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具灵活性,镜头语言更具多样性,顺理成章地也就更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导演的特殊意图。影视作品的画面大部分都是由普通构图构成,但少量的极端构图却会提升整个影片的质量,让画面更有张力,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得到更好的呈现。极端构图也有很多种分类,最常见的极端构图就是顶摄。顶摄打破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常常会使被摄对象显得十分渺小,①易于表现受到沉重打击的形象。顶摄在微电影中更是十分常见的极端构图,为影片提供一种独特的美感,给观众一些隐喻,暗示事件的不同寻常性,在不知不觉中带动起观众的情绪。
在微电影《调音师》中,主人公阿德里安在大赛上功败垂成,事业不顺。人生跌落谷底时,他躺在自家的大床上。摄影机从天花板的高度向下拍摄,阿德里安整个人呈大字躺在床上,无助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失望,仿佛失去整个世界一般。这样的画面直接将观众带入影片,对阿德里安产生一种莫名的同情,更加担心他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还有一种常见的极端构图是大特写,通过特写镜头强调任务动作,将某一细节之处放大,充满银幕,使观众的关注重点全部放在这个细节上。微电影《调音师》中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主人公阿德里安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中弹钢琴,画面定格在阿德里安微微颤抖的手指上,手指轻轻按下,画面切换。大特写彰显了阿德里安的梦想破灭只是因为手指一个瞬间的抖动,换来的却是15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让观众心底悄然涌上一丝凄凉,为主人公感到惋惜。微电影《调音师》中另一个大特写镜头,是一只布满了干枯血渍的手。阿德里安仍然在调音,手指依旧在颤抖,只不过这次的颤抖归结于内心的恐惧。在一个杀人现场装作盲人给人家调音,阿德里安哪怕心理素质再强悍也会有一些恐惧。此时观众的心已经紧紧地被剧情拴住了,导演再一次成功地利用大特写镜头深深刺激了观众的内心。
类似这样的极端镜头在片中还有很多,这些镜头无一不隐藏着导演的各种心思。费尽心机的设定,绞尽脑汁地调动摄影机,导演只求用别致的镜头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镜头堪称经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