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上

用“文字+视频”创新新闻生产模式

胡杰 林斐然
2017年11月23日10:00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上

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新京报不断建设专业架构,在融合式报道传播中,向纵深方向迈进,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近年来,我们涉足新闻视频内容生产,进行了很多探索,包括“我们视频”和“动新闻”在内的新闻视频对新京报来说,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产品,而是日常新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抓住最后的转型机会

今年4月27日,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在“2017移动视频峰会”上发表题为《站上视频风口,传统媒体的突破与探索》的主题演讲,解读新京报的新闻视频之路。他认为:“视频是新闻的终极表达,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后机会。”

2014年被称作移动直播元年。这一随科技飞速发展而勃兴的新传播形式,受限于信号和网络,在初期并没有使太多人相信它能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短短两年后,大量媒体开始试水直播,新闻短视频的势头也被广泛看好。在视频新闻勃兴的大背景下,即使是传统纸媒也不愿意错过这一契机,希望用“文字+视频”的组合拳打破陈旧的新闻生产模式。不少电视台则以经营“中央厨房”的形式开疆拓土,抢占技术变革高地。各大媒体在新闻类“直播+短视频”的移动新闻视频领域竞争中也不断发力,一时间大有百舸争流之势。

如何把新的传播形式融合进现有传播格局,加速业务整合和内容布局,做出更具深度的融合报道,成为移动新闻视频领域野蛮生长期突围的制胜关键。新京报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率先启用视频直播的报道方式,零时差、全方位、多角度,广角呈现两会盛况。在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中,“移动小屏直播+短视频+文字快讯+深度调查”的融合生产模式,让新京报在与同类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了移动视频传播第一梯队的前列。

去年9月11日,“我们视频”企鹅号上线,此后视频直播一直是新京报重点发力的领域。新京报布局视频直播,是依据传播环境的改变顺势而为。“我们视频”已逐渐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视频直播和短视频制作、传播平台,去年该团队还荣获了多个互联网直播大奖。

“动新闻”则是新京报更早的视频报道尝试。2015年1月,新京报成立“动新闻工作室”,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动画新闻短视频专家”。“动新闻”主打3D动画以及二维动画,3D动画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能还原到不了的新闻现场,也能展现微观的、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将新闻报道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二维动画主要运用在政策解读上,难懂的政策变身新闻动画产品,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后,新京报第一条3D动画新闻还原踩踏现场。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发生后,“动新闻”生产了一系列报道,七天时间生产了47条“动新闻”,获得1.7亿次的点击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纸质版32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不同,首次在首页右上角添加了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可以查看以视频、制图呈现的2016年政府工作的相关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而这2分50秒的动画视频的制作者,正是新京报与360、小米、三胞集团等共同投资组建的动画新闻短视频工作室。

直播试水从两会开始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的传播形式一直在冲击原有报道形式,如何最大程度地进行自我优化以获得竞争力,一直是各大媒体努力探索的领域。

门户网站甚至报纸网站和手机新闻移动端对于重大事件、时政会议的文字直播,长期作为和电视广播竞争时效性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报纸、电子报的内容传播进行有力补充。但这种图文直播仍然是对现场声话影像等进行人工再造的二次加工,对在现场占据设备技术优势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冲击。

2016年全国两会开始,新京报即开始试水融合移动小屏直播,现场二十余名上会记者全部统一配备移动视频直播设备,经过统一培训,除在新闻客户端上更新一手文字消息外,也为受众带来“零时差”的纵深直播体验,近距离感受现场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过程。

2017年,在大量媒体意识到直播这一蓝海的价值时,新京报相关负责人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即召开多个部门的联动会议,经过精心策划,决定深耕移动视频领域,将镜头和视角从会上延伸至会场外部,差异化发掘两会现场的独家、独到新闻点,向“人有我特”对标。如直播两会代表乘委员坐地铁进京,跟随代表委员上会,甚至相关宾馆如何为代表委员提供会间会后餐食这样的细节均被一一记录。

今年,短视频成为两会报道的标配。新京报独家专访多名两会代表委员,视频部门与文字部门配合联动,除在每日微信矩阵推送深度解渴的一手资讯外,也在页面同步推送短视频,新京报网、新京报客户端、微信矩阵和腾讯新闻客户端同时发力,尽可能发挥小屏移动视频轻便快捷的优势。

会议前提出策划方案,在每天的执行期间,前方记者即时反馈现场情况,由后方编辑具体统筹,评估传播效果和风险疏漏,针对下一刻的热点议程议题调配人员,确保重要场景和热点代表委员不错漏。编辑方面,除在第一时间把关现场音像素材,还要就地选材,将直播素材剪辑制作成短视频,全方位覆盖两会过程。

在直播中抢占采访先机

在突发事件中,受限于现场的环境,往往电视出镜很难兼顾机位布局和议程设置,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更多是以“我在现场”这种口述现场方式,通过设在现场外的摄像机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作出解释。相比之下,移动小屏直播和手机短视频则能最大限度地深入现场,实时机动地同步记录现场进程,记者伴随式的现场体验也成为受众在现场的“手”和“眼”,能够身临其境地“浸入式”介入现场情景。

比如在2016年的雷洋案中,新京报率先披露,以网络快讯的方式连夜发出自己的第一条稿件,次日上午完成深度稿件的采访,当日即通过微信公众号“剥洋葱”发出《“涉嫖者”雷洋的非正常死亡》一稿,而在随后的实地调查探访过程中,通过采访多个直接和间接的目击者,还原事发情景,通过新京报网和微信公众号“重案组37号”独家发布《现场探访:“雷洋事件”涉事足疗店已停业》一稿。

当天晚上,新京报派出三名视频记者,以雷洋所在小区作为起点,重走雷洋事发路线,以此发起直播。值得一提的是,本来以为现场采访饱和的雷洋案在当夜有了更多的发现。在事发小区,适逢大量现场目击者下班,他们在现场接受采访时多信源回忆事发经过,包括雷洋被拖拽下车等细节。另外,有大量小区居民指证涉事足疗店涉黄,自己曾不堪其扰上门要求对方收敛等。直播中网友评论热烈,高度还原了现场场景,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突发新闻的视觉化呈现,也是“我们视频”直播的主阵地。2016年夏天抗洪救灾中的江西鄱阳向阳圩溃口合龙报道,新京报记者进入遭遇洪灾的村庄,记录下断水断电、农田被淹的村民焦虑的场景。白天超过4小时的“地面+航拍”的陆空双线直播记录下了向阳圩合龙的瞬间,以及当地政府救助进入村庄,发放赈灾物资,村民排队领取物资的场景。在直播间隙,视频记者还不间断地通过新京报网刊发文字快讯,实时传递灾情,并在次日刊发两个版的图文版《封堵决口》,全程记录下了水灾下的脆弱村庄面貌。

移动直播具有互动性,镜头将用户零距离“置于”事件现场,使用户成为每一场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代入者,点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让记者和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设备实时进行文字、声音、影像的互动,用户的反馈可以实时影响新闻播出的内容,超越了传统电视只能被动接受资讯的状态。

配合中的融合报道模式

实际上,为了优化信息内容,对于报社记者而言,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熟知传播规律,从传统领域踏出,转型为全媒体记者,不止是新命题,也是重要考验。

以往的内容传播,可以将图文轻松搬上微信、搬上网页、搬上H5,但对于视频类的镜头语言和VR虚拟来说,一线记者抵达现场,想要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差异化二次传播,就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

在2017年6月下旬刚刚过去的南方暴雨洪灾中,民政部数据显示,南方共计11省份78人死亡,千余万人受灾。洪灾后,新京报记者立即响应社会热点,多部门合作,深度报道部记者到受灾最严重的宁乡一线采访,刊发了《大水淹了这座湖南小城,但淹不住宁乡人的英雄气》。与此同时,视频部记者在宁乡当地受灾情况较严重的沙河市场完成现场探访,长达5小时的直播记录事发经过和灾后居民自救情况。另有短视频记录断水断电、通信中断的村子里农民正在地里舀水保稻苗的场景。深度报道部记者采写的《守卫橘子洲二天三夜全记录》一文刊发后,视频直播同时快速响应,记者登上橘子洲头,记录下志愿者在广场上清淤的场景,在视频直播的画面中,还实时标示直播现场的地点、日期和具体时间,辅以记者的解说和字幕标题提示,尽可能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去年开始,新京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报道,都通过全媒体的融合报道,连线现场直播、深度调查、评论、动画与短视频等。在移动视频新势能爆发的大趋势下,新京报已从一张报纸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全媒体原创内容平台,其在视频上的探索或许可作为当下媒体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本。

(胡杰:新京报首席编辑;林斐然:新京报视频报道部记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