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大众日报会议报道的“稳”与“新”

赵君
2017年11月23日10:04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重大会议报道,通常被媒体称作“战役性”报道。这一形象表述,足以体现会议报道的重要性。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如何抓住会议报道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规定动作求稳,自选动作求新

会议报道中,程序报道是基础,不可不重视。以大众日报2017年省两会报道为例,自2月5日会议报道开始,到2月12日会议报道结束,共刊发新闻85篇,其中程序报道51篇,占到60%。

程序报道的主要任务是交代清楚会议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议时间、与会人员、会议议程等,重要且严肃,通常被视作会议报道的“规定动作”,想有所创新和突破并不容易。“零差错”,是报道的底线,“稳”,是对记者的根本要求。

就大众日报记者多年来积累的报道经验看,要做好程序报道,头脑中必须时刻紧绷“准确”这根弦,熟知会议日程、议程,认真核对会议时间、届次、出席领导、排序、讲话等内容,注意不同会议的不同提法,拿不准的地方多查多问多核实,并且要严格走稿件审签流程,层层把控稿件风险点。

信息权威是党报会议报道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尤其体现在程序报道中。我们立足这一优势,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传播内容求准,传播方式求新,传播时效求快,做到第一时间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将会议的权威信息传播出去,受到广泛关注。

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是会议报道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近几年的会议报道中,大众日报一直在不断探索,作为上会记者,我有幸参与其中。

自2016年省两会起,大众日报开设“端问报答” 栏目,小切口回应民生关切。围绕校车安全、分级诊疗、治霾治堵、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乡村医生、农村改厕、海绵工程等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采访代表、委员,谈观点、提建议,形成多组稿件,焦点明确,层次分明,表达精练,好看好读,成为会议报道一大新亮点。

做好会议报道,功夫在平时

记者平时多有所负责的报道领域,对该领域的情况、问题比较关注和了解,甚至称得上是“行家”。但是重大会议,通常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报道内容自然比较宽泛,只对一定领域了解熟悉,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拓宽视野、加大知识储备。会前集中学习准备固然重要,但更多地还要依赖平时的关注和积累。

会议报道政治性强,加强理论学习是必须的。今年全国两会,领导在审签我写的一篇程序稿件时,将其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改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修改,不仅使稿件更完善,也使我认识到加强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理论学习之外,多领域专业知识积累必不可少。比如,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不论是新闻发布会、记者会,还是代表团讨论,这都是一大热点。在此之前的草案审议阶段,我便对这一热点进行了关注,查阅参考了有关资料,了解了草案背景、创新之处及讨论焦点,做了充分准备。会议期间,围绕山东团代表对监护问题的关注,写成稿件,呈现了代表关于遗嘱指定监护人、撤销监护人资格、成年监护等方面的讨论和建议。

厘清报道任务,把握采写节奏

重大会议报道周期一般较长,如每年全国两会,报道持续两周左右,省两会也持续一周左右。时间长,任务重,厘清报道任务,把握好采写节奏,尤为重要。

通常,报社对会议期间报道有整体策划和安排,包括报道重点、稿件要求、栏目设置、发稿时间等。记者要根据策划安排,梳理清楚自己所承担的报道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合理安排采写时间,确保不漏稿、不误稿。

以个人报道经历为例,今年6月,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作为大众日报上会记者,笔者主要承担了以下报道任务:“聚焦盛会·报告深度”专题、“聚焦盛会·报告助读”栏目、省领导审议报告报道、“连线盛会”反响报道、党代会报告摘登、代表发言摘登等。这些任务必须在一周的会议时间内完成,非常紧张,必须根据会议日程做好计划,并留足时间以应对特殊情况。

上会记者喜欢把会议报道比作一次长跑,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好“呼吸”节奏、保持良好状态,非常必要。否则,不仅身心俱疲,稿件质量也难以保证。

(作者为大众日报政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