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院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传播教育也要面临一系列的转型和改革。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需要探索展现地方高校特色、更实用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向。本文从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地方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效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院校;新闻采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172-8122(2017)11-0156-02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开创了媒介传播的新时代,并且使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面临着巨大变革的压力和契机。业界的变化,自然会传导到新闻传播教育上来,迫使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裹挟中,也要面临一系列的转型和改革。新闻采访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采访技能以及创造能力。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新闻采访课程同样需要引用国内外媒介的最新运作模式,分析传媒环境、技术变化给新闻采访带来的新变化、新思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更实用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从理念到目标:认清新媒体环境与需求
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观念的革新。“‘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概念……它指引人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的航向。”[2]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依赖的日常交流和信息传递模式。它是一种新的思考和运作的方式,一种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的工具。于是,新闻传播主体和新闻资源的获取发生变化,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流程、组织机构等亦发生变化。与此相应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传统采写编基础能力的培养,需要迎合新媒体的复合型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地方院校纷纷开办起了新闻专业,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1]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主流媒体行业为每年的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因此,用人单位在媒体融合的现实中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我国地方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教育现状,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训课程的安排等方面都沿袭了传统守旧的框架和模式,出现新闻人才与新闻市场严重不符的现象。我国高校尤其是实力相对落后的地方高校对业界需求并不敏感。在专业教育中,无法与日新月异的传媒时代吻合,存在一些滞后认识和心理障碍。有的对大刀阔斧的改革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尝试和突破;有的存在严重惰性和惯性心理,满足于开设讲授多年的有关传统媒体的课程,不愿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寻求与新媒体的接轨与融合。长此以往,新闻教育界与新闻业界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因而作为新闻学类专业教育中的基础必修课,新闻采访的教学必须紧跟传媒实践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增强业界适应性。
二、从内容到方法:形成特色、追求多元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在传统新闻教育中多被默认为只针对传统媒体为服务对象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教学需要去掉过去课程教学中的陈腐之气,真正培养出适合各种媒体角色转换的跨媒体新闻人才。
(一)课程理论建构:不拘泥现有教材,形成特色
实践性强是新闻采访课程公认的特性,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大致从三个方面逐步展开:讲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根据采访流程传授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将采访的方式技巧贯穿在各类新闻采访实践中。因此看出,实践环节的逐步开展也需要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基本概念的廓清、基本理论知识的先行引领。
新闻采访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依赖于教材的使用。而目前国内权威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并未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生态,从理论到案例选择都偏向于传统媒体,因此显得有些滞后。而国内其他新闻院校的新闻采访教材虽有一些创新内容,但如何真正利用新媒体进行采访、如何为新媒体采写新闻,鲜见这些内容。
因此,作为一名教授新闻采访的教师,依赖于一本或几本现成的教材是不行的。对于新闻采访课程来说,教材的编订永远无法跟上媒体变迁的时代步伐。教师要实行“终身备课”,每天发生的行业内的最新动态,最鲜活的新闻内容,都是现成的最好的教材。只有不断更新认识,以开放负责的心态,才能采撷到生动精彩的内容,才会使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激情。
地方院校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而结合本土实际和特色,尤其是结合本土的媒体需求,是新闻采访和其他新闻业务课程要抓住的核心目标。拿笔者执教的榆林学院来说,所处的榆林经济总量居陕西第二。经济发展使得新闻资源也极其丰富。虽然榆林新媒体的发展程度无法和中东部城市相比,但对于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讲,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基本饱和,就业空间均在新媒体方面,甚至是广告发行员、经营策划者等特殊的新闻工种。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媒体行业,而逐渐实现了全方位的就业。因此,地方院校应结合办学特色,革新理念,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针对就业环境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新闻人才。
(二)教学方法:结合形势,走向多元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层面,地方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应努力寻求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方式方法,实现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
1.适应媒介融合,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认识理念、更富有融媒体性质的创造能力、全新的工作方式,尤其是新闻信息的捕捉和采写,都需要具备多媒体技术。“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采访技巧的简单相加,而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3]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实践的时候,尽量缩短新闻报道的环节,追求时效,利用数字录音、数字摄影器材直接采集数字格式的信息,便于信息的及时发布。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终端突破采访的空间限制,实现与采访对象的及时采访。在信息编辑传播阶段,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将不同的多媒体信息通过超链接连接在一起。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胜任不同类型媒介的工作,增强就业的普适性。
2.使用案例教学,增强和学生互动性。“案例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新闻专业实践训练方面效果突出。鉴于当前新闻采访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大量集中在传统媒体方面,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结合学生获取新闻的渠道和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新闻,在课堂中通过PPT或自制视频等方式向大家展示采访中的经典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案例教学”不仅是教师为了
配合理论,而寻求视频、新闻节目、新闻实例等强化学生理解,更多的是要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性,触发学生的思考。在案例的选择上,除了要注重选择最新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更要选择当地媒体和校园周边的新闻实例,甚至可以将地方媒体的记者请进课堂现身说法,效果会更好。
3.创设模拟情景,进行多维训练。在地方院校学生实习实践机会相对有限的现实面前,课堂模拟采访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通过设置新闻现场采访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验证和尝试。如模拟的新闻访谈,可通过实际邀请嘉宾或是让学生假扮嘉宾的方式,通过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完成联系嘉宾、确定节目名称和流程、制定采访提纲、现场录制、访谈进行、后期节目剪辑制作等全过程,实现对采访技巧的有效训练。再如模拟新闻发布会,通过学选择合适的新闻发布内容,设定新闻发布机构和新闻发言人的各角色扮演,由学生扮演新闻发布会的主持来控制发布会的程序和节奏,并由其余同学扮演各媒体记者,完成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教师在“发布会”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新闻作品,可以是文字稿,也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提高采访和写作的综合技能。
4.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化。鉴于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在日常的作业布置和平时成绩的考量中,就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采访提纲和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手记的撰写等等。在考试的命题中更应注意试题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比如可考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对具体采访选题的删选、采访策划的制定等等,最大程度使学生融入实际。此外,推行毕业论文或毕业作品二选一形式,学生既可以撰写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毕业论文,也可以设计制作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传媒创意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和新媒体时代的要求相吻合。
三、结 语
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是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时代需求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守旧的培养模式,使得地方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难点。作为新兴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专业,在理念到方法的构建过程中,新闻教学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但紧跟媒介变革的步伐不断调整和适应,将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新闻战线,2016(6).
[2] 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建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 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3(8).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