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真:运用科学逻辑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武装群众、指导实践。研究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本身,而是为了在实践中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运用科学逻辑把握新闻真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认识、理解、表达的一系列过程。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认识、新闻真相的理解、新闻信息的表达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经历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所指与能指的矛盾运动,最终定稿的新闻报道所能传递的事实、意义与真相之间必然出现差异和偏离。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饱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因此,绝对的新闻真实不过是一种新闻愿望,而非新闻事实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新闻真实是一个“有机运动”的过程,人们只能在科学理解真实、认真还原真实、严格把关真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接近完整的事实真相。在对新闻真实的科学理解上,习近平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论述,他一方面从价值论层面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同时又从认识论层面指出,“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是个别真实还是总体真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习近平的新闻真实观既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一般规律、坚守客观真实的“大真”,又彰显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大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谈到为什么既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时,习近平指出,“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社会积极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要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使之同我国改革发展蓬勃向上态势相协调;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起到应有作用。”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十三亿多人口,每天发生着大量事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果只看到黑暗、负面,看不到光明、正面,虽然报道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却背离了真实性。同时,除了一因一果,更要注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转换等复杂情况,避免主观片面、以偏概全。有些事情特别是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不报道不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而一旦经过媒体传播和放大就会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影响。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报道各类负面消息,社会就会缺乏精气神,甚至人心就会散掉。”习近平关于新闻真实的论述,完整地诠释了新闻真实的科学内涵,客观地分析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强调了新闻要真实,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新闻真实、新闻为什么要真实、如何把握新闻真实等问题,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我们的新闻传播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运用科学逻辑担负新闻使命。习近平从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出发,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责任。他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有效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引导好人民思想,而要引导好人民思想就要引导好社会舆论。”他从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责任这个“大善”出发,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的新闻舆论使命观建立在科学的新闻本质论、本源论之上,系统地回答了“新闻为了谁”这个命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价值和意义体系。习近平强调要承担起这一职责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做到“四个牢牢坚持”,即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习近平运用科学逻辑指出,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打通“两个舆论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所有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都要讲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做好正面宣传,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同时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习近平强调,要担当起职责和使命,还要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习近平还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尺——时度效,要求把握好时机、节奏,处理好力度、分寸,注重效果、实效。
运用科学逻辑认识网络社会。正是从科学逻辑出发,习近平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认识互联网的本质,从网络社会主体交往实践的视域理解新闻舆论工作。2012年12月7日,他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时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系列的新论断是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把以前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计算工具”“信息平台”“虚拟空间”等认识定位提升到现实生产和生活的视域,将线上线下的社会交往纳入网络社会的范畴,网络交往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人类社会“数字化生存”的社群再造和社会重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新媒体时代本质的科学判断。基于网络社会存在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理念、社会观照和人文关怀。他要求,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
运用科学逻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敏锐地把握住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指出:“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他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主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他特别强调,“我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总结近年来我国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在理论上还存在颇多争议,在实践上还存在诸多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以及互联网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没有充分认识到媒介的媒体化与媒体的媒介化、人的媒介化与媒介的人化辩证统一的发展趋向。主管部门、传统媒体、新兴媒介、专家学者都要深入思考,习近平所说的“新型主流媒体”新在哪里,如何构建?这些都离不开科学逻辑的指导。
运用科学逻辑推进网络治理。习近平还把网络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范畴,提出了“信息主权”、“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4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巴西国会演讲时表示,“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月19日,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时进一步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认识和把握网络社会的治理。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他指出,“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在这里,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的问题,敏锐地发现了媒介发展和管理的新形势、新情况,他要求,“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守互联网秩序,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利益。”
总之,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科学的话语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始终把握科学逻辑这一条主线,把握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精神要义,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闻传播现象,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博士)
注释:
①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②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⑤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23页。
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⑧同⑥,第417页。
⑨同⑥,第419页。
⑩林如鹏、汤景泰:《政治逻辑、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论习近平的媒介融合发展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1期。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9~281页。
习近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同⑥,第430页。
同⑥,第427页。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同③,第9页。
同⑥,第425页。
同⑥,第424~425页。
同⑥,第425~426页。
同⑥,第418~419页。
同⑥,第428页。
同⑦,第197页。
同⑦,第198页。
同⑥,第429页。
同⑥,第418页。
同⑥,第42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