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7年12月

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张立伟
2018年01月29日15:57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从入选CSSCI及其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的期刊数量方面看,内蒙古地区还排在全国后列。现有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评价内蒙古地区的大部分社科期刊。“以刊评文”的局限性正日益凸显,特色建设与期刊评价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重构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以刊评文”逐步转向“以文评文”,特色建设在期刊评价中要得到合理体现。同时,应逐步将民族文字期刊纳入期刊评价体系中。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文化积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思维、思想方法、先进理念和精神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办好高质量、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促进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科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界占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发达地区相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才相对匮乏,在学术期刊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导致这些地区的社科学术期刊在当前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南京大学2017年初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其扩展版目录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完善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一、CSSCI来源期刊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对内蒙古社科学术期刊的收录情况

(一)CSSCI来源期刊的地域分布特征

2017年初,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从这两个目录中可以看到,收录期刊在区域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CSSCI来源期刊数为386家,扩展版来源期刊数为128家,二者合计为514家;中部地区来源期刊数为103家,扩展版来源期刊数为40家,合计143家;西部地区来源期刊数为65家,扩展版来源期刊数为32家,合计97家。中西部地区来源期刊数量的总和还不及东部地区的一半。从省份分布来看,不均衡状况更加严重。北京市入选CSSCI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的期刊数量占东部地区所有省份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别是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在中部地区,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湖北省、吉林省、湖南省,其他省份拥有的CSSCI收录期刊数差距不大。在西部地区,拥有CSSCI收录期刊数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其他省份拥有的CSSCI收录期刊数都较少,均为个位数字。

(二)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入选CSSCI目录情况

内蒙古地区共有3家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分别是《内蒙古社会科学》《科学管理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在全国31省份中入选数量排在倒数第五的位置;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中,内蒙古地区入选的期刊数量为0,与云南、海南并列排在最末端;从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和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的期刊总数上看,内蒙古排在全国倒数第四的位置,仅高于青海、西藏和海南。综上,从入选CSSCI及其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的期刊数量方面看,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还排在全国后列。

二、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评价内蒙古地区的大部分社科期刊

当前,除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外,我国还有三大期刊评价体系被学界所认可,即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和武汉大学的“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从这四大评价体系来看,内蒙古地区被收录的社科期刊数量都不多。相对于全国来说,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绝大多数刊物还不具备进入四大评价体系核心区的实力,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除极少数进入期刊评价核心区的期刊外,内蒙古地区其他刊物的质量就完全相同吗?当然不是,这些刊物的学术含金量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笔者认为,现有社科期刊四大评价体系并不能对这些刊物进行有效评价。

(二)“以刊评文”的局限性正日益凸显

近年来,在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已成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研究生毕业、评聘职称等的必要条件。如各高校为提高排名位次,设定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教师评聘职称发表论文的标准,博士研究生毕业需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2-3篇论文。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教师及研究人员职称论文质量的评价原本是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分内事,但在当前却全部转嫁到了期刊编辑部,由各核心期刊来决定其论文是否已经达到标准,这就是所谓的“以刊评文”,即根据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或被哪一二次转载刊物转载来确定其质量。这样一来,对论文学术价值的判断变成了追究论文的“出身”,即发表在同一刊物上的文章,被假定为质量相同。这就导致一部分投稿者通过托熟人、找关系,以达到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目的,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畸形的学术评价方式。此外,对于学术期刊来讲,为了迎合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达到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目的,不惜进行人为干预、数据造假,建立互引同盟,使评价机构的量化评价结果失去可信度和权威性。可以说,现行的“以刊评文”政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特色建设与期刊评价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社科类期刊种类逐步增多,在“核心期刊”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期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目前,CSSCI被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圭臬,国内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期刊都在积极争取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出于纯粹学术目的或者干脆奔着评职称、拿学位而去的作者们也以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为荣。

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讲,刊物有无特色,影响、决定着刊物的整体质量及学术影响力,办刊特色问题已经成为期刊界热议的话题。面对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激烈竞争,广大学术期刊开始了特色化建设。然而,特色化建设与核心期刊评定是否是正向的促进关系呢?

虽然核心期刊评定已经成为学界评价学术质量的标杆,但它也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局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科期刊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处于劣势地位。拿《内蒙古社会科学》来说,其优势和特色是蒙古学研究、北方民族历史研究等,目前国内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学者很少,如果大力发展这些特色栏目,加大版面及篇幅,势必会造成他刊(尤其是CSSCI来源期刊)引文量的下降。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CSSCI来源期刊的评价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确定的,也就是说,本刊发表的论文被他刊引用的越多,得分就越高,就越容易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引文量是决定期刊能否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的关键因素。一个刊物要想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就必须要接受“影响因子”“他引量”这样单一、并非完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的认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刊物的特色化建设客观上会对核心期刊的评定产生不利影响。当前,特色建设与期刊评价的矛盾正日益显现。

(四)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当前,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并不在期刊评价体系的收录范围之内,导致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一方面,拿《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和《中国蒙古学》两个蒙文期刊来说,都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在当今中国蒙古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都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期刊,像《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和《中国蒙古学》这些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被排除在外,少数民族文字期刊似乎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被收录的期刊来讲,没有把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所反映的数据计算在内,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误。对于刊物特色建设来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问题,为实施特色办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有些成果并没有在核心期刊的评价中有所体现。例如,作为《内蒙古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蒙古学”是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多数成果被相关国内蒙文期刊及国外期刊引用,而这些学术影响却没有被计入CSSCI的评价体系中,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三、对于完善内蒙古地区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实际的期刊评价体系

当前,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四大期刊评价体系还不能对内蒙古地区的大部分社科期刊进行有效评价。鉴于此,有必要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实际的自治区级期刊评价体系,对未能进入国家级期刊评价体系的大部分社科期刊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适应职称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优质稿源在各期刊间的合理分配。

(二)“以刊评文”要逐步转向“以文评文”

“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稿件信息的获取已变得极为容易,人们只需根据检索关键词就能轻松获取相应的学术资源。一些期刊编辑部通过“优先数字出版”,在纸质期刊出版前就可以实现稿件电子版的网络出版。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期刊评价所发挥的指导选藏功能正逐步弱化,期刊评价的意义也日益变小。从一定意义上讲,“以刊评文”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评价。但现今情况恰好相反,学术评价机构日益增多,所发布的核心期刊目录、索引等令人眼花缭乱,期刊评价的功利性暴露无疑。一旦被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这些期刊就能够以“核心期刊”作为金字招牌吸引优质稿源,致使非核心或非来源期刊优质稿源稀缺,导致期刊界“马太效应”的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以刊评文”这种颠倒主次、以期刊是否“核心”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性的行为,过分放大了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大大降低了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因此,“以文评文”应成为学术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特色建设要在期刊评价中合理体现

在一些特殊的学科领域,由于相关研究人员有限,受众较少,期刊的特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他引量降低,从而在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期刊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特殊学科的特色化建设,科学确定其权重,使其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得以合理体现。此外,期刊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如实地反映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对于一些国际性的学科领域(如蒙古学),其刊文的学术影响不只出现在国内,可能绝大多数的学术影响都在国外学界中体现。仅仅依靠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如实反映刊文的学术影响。因此,把刊文在国外产生的学术影响计入评价体系,对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是极为重要的。

(四)民族文字期刊应逐步纳入评价体系中

民族文字期刊是我国期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学界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汉文期刊。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并没有被核心期刊体系所收录,少数民族期刊与汉文期刊的引文并也没有计入到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这显然是当前期刊评价体系的一大缺憾。因此,为了保证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期刊评价体系收录民族文字期刊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剑.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李建伟,杨阳.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出版,2014(7).

作者简介:张立伟,博士,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杂志社编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编辑出版学。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