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通道“集齐”之后

今年两会设立了代表通道与委员通道,这是一项新举措。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通过这两条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回答社会关切。由此,不少人会联想起另两条通道——实施多年的部长通道,以及十九大开启的党代表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是前两者的延伸,用大会新闻组同志的话说,“四条通道终于集齐了”。
回望过去十余年,“修筑”通道轨迹清晰可见。曾经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屡屡上演记者“堵部长”的情形,也曾有一些部长对着镜头躲躲闪闪、拱手而别。但后来,部长通道逐渐成为机制,走入通道的部长们也越来越坦然、健谈。去年两会前夕,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话要堂堂正正讲出来。不能遇到事都闷着不讲话、不回应。”
到十九大期间,党代表通道亮相。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已经不会让人意外。原因就在于大家已经发现: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接地气,实际上已经成为如今潮流和趋势。顺应这种潮流与趋势,2018年,代表通道与委员通道合乎逻辑地出现,人们的感受更是“惊艳”而非“惊讶”。
长约百米的小通道是沟通的大平台。去年两会,共有46位部门负责人在“部长通道”驻足发声,回答中外媒体95个问题。党的十九大,60位党代表依次在通道亮相,让世人近距离了解中国执政党、观察党代表履职。今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杨利伟、潘建伟、周晔、杨扬、张凯丽等十余位各界别委员陆续登台。
对于代表委员来说,通道更多了一层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的功能。拿代表来说,我们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但在某些时期、某些地方,也曾经出现过“不知道我选的谁”“不知道谁选了我”的怪现象。今天,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路径固然众多,代表通道也仍然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在这里,他们面对镜头、面对话筒、面对人民,阐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媒体的提问,告诉人民群众:“我是你的代表!”
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的开启是一个良好开端,但集齐四条通道并非终点。对于今年总数超过5000人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群体,能站上通道的只是极少一部分。通道带来的,是一种示范意义,是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方式的有限补充。代表委员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依然需要不断拓展新路径。
通道本身只是一个“舞台”,而“舞台”上唱的那出“戏”才是核心。就像两会的意义不在于开会本身,代表委员走上通道,也不是为了展现个人风采。在通道的那几分钟里,代表委员实际上也是在向凝视他们的亿万群众报告:“我尽心履职了,你不会后悔选我!”“我参政议政了,人民民主有我一份!”相信,渠道今后还会不断延伸。带着这样的期待,我们要为“通道”大声叫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