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典咏流传》成功激发文化创新的“化学变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俞虹
2018年03月14日13:5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俞虹在《经典咏流传》看片会

这几年来,尽管不乏各种唱衰电视的声音,但我坚持认为,“电视将死”是一则伪命题,因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优质资质、资源和专业能力,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过去一年多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上的惊人爆发,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判断——越是在声量纷杂、质量参差的媒体环境中,符合主流价值、引领大众审美、具备思想内涵的内容就越是会体现出卓尔不凡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春节期间,大银幕上强势突围、节节高升的是主旋律大制作《红海行动》。而在小荧屏,力压卫视各大春晚和王牌综艺的,是央视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据悉,其在大年初一到初三全国网收视率平均高达1.33%,创下一年来文化节目新高,首播酷云指数达到2.1%。短短七天内,爆款歌曲《苔》全网播放量突破4000万,与之相关的一篇文章引发超过3000万次阅读。

从传播效果来说,《经典咏流传》可不只是《苔》的“一支独秀”,而是造就了诗词音乐的“春色满园”。三期节目共计16首歌曲,有12首登上了QQ音乐排行榜。对于这样一档视觉、听觉双双惊艳的优质节目,观众报以了高度的认可,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4,这也刷新了文化节目成绩。

看《经典咏流传》,总能感受到一种冲击,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力量。这一年多来,中央电视台真的给我们奉献了非常多的好节目,如果说2017年是文化节目发展的重要节点,那么在这个节点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非央视莫属。一年多里,我参加了多个央视节目的研讨,并且发自内心为央视的创新鼓掌和叫好。这些节目让我看到了央视作为国家舞台应有的气质。究竟什么是央视气质呢?我想应该是政治高度与艺术维度完美结合的呈现,既体现出国家平台的使命、担当和责任,又能够实现最好的艺术表达,即使阳春白雪也能吸引下里巴人的眼球。因此,这些节目可以让大多数观看者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触动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和精神信仰的认同感、自豪感,然后幻化为一种涌动于心的力量和激情。

在国产综艺呼唤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央视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努力探索文化综艺的多方破局。《经典咏流传》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综艺节目,在于努力探索“立足当下,再造流行”的精髓。它没有停留于形式的创新,而是实现了立意的突破。每一曲创作,每一首传唱,每一次分享,都是在用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让诗词之魂搭载音乐之美,去叩响当代人的心扉,让古人的态度变成今人的能量。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角度来说,《经典咏流传》有以下三大值得点赞的亮点:

第一,站在高峰引领流行,创作角度由受众本位向传者本位转化,制作团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媒体是传者,观众是受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传者的问题。但是整个电视行业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讲收视率,当受众成为上帝的时候,节目策划首先考虑的是受众想看什么、爱看什么,一味投其所好的结果,是泛滥的娱乐化和三俗化,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伴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我们已经迎来了文化消费的显著升级,这就要求文艺创作需要提供更多系统化、权威性、高格调的精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往往很不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只有传播者掌握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才能够去认真思考在浩瀚的音乐、诗歌的宝藏里,我们究竟应该并可以选择什么“喂饱”大众的渴求。央视一系列文化综艺的巨大成功,都是创作者本身主动进行创作的结果。

《经典咏流传》为何一经开播就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热度?《明日歌》《苔》《三字经》《墨梅》《木兰辞》……这些诗歌集体表达的价值诉求,是能够跟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今天的青年进行情感对接的,“价值观对接”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我们牢牢把握了这一核心,在这一统领之下去追求、去创作、去表现,一定可以达成我们的创作诉求。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盲从,不媚俗,站在高峰必能引领流行。

第二,节目创新需要打开全艺术的视野,从简单叠加的“物理变化”升级为焕然新生的“化学变化”。

创新路上,永远没有终点。在我看来,以前的文化节目创新更多是一种物理性的创新,主要是对电视形式本身的混搭与杂揉,力图将一个内容给予更为饱满的解构和呈现,但是我在《经典咏流传》看到了一种神奇的化学性。

这档节目将诗歌和音乐两种艺术形态结合在一起,将过去和今天穿越时空隧道凝聚在一起,也在人物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切面的延展性,既有音乐人士、文化学者,也有明星和素人,以及各个民族的,各个国家的……如此丰富的元素在舞台之上共同冶炼并浇铸出一种时代精神,造就了“形散神不散”的大美意境。

节目完全摆脱了诗词综艺单纯的诵读和赏析,升华到精神立意的层面,真正实现了“再造流行”,当我们聆听这些动人的诗词音乐,能够精准汲取到背后的丰厚养分。就像我们一想到《苔》的时候,并非只是表面的诗句记忆,而是深层领悟了它映照于此时此刻的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第三,针对每一首诗词、每一首音乐抽丝剥茧,垂直深耕,不断推高主旨,在“轻盈形态”中完成“厚重传达”。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极富魅力的节目,在这档节目不仅看到了像王黎光老师、康震老师这样文学艺术领域的著名学者,也看到了众多华语乐坛的资深前辈、实力唱将包括当红偶像,当然幕后一定还有大量为创作付出巨大心力的各界人士,大家共同托起了这档节目的高度和品质。我想,所有满怀热情而来的人们,一定是被这档节目的神圣使命所自发感召,它凝聚的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希望一起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付诸一份力量,贡献一份精彩。

在“集大成”的格局之下,《经典咏流传》努力对每一首诗词、每一首音乐的抽丝剥茧,垂直深耕。节目由浅入深,由耳入心,主要通过歌手现场演绎、分享创作感受、作品多维鉴赏三大环节,旨在打动场内和场外观众,引爆一场全媒体的“心动传播”。我们总说,表达的第一层是说得明白,第二层是说得丰富,第三层说了能给人以启示,《经典咏流传》就在这样的叙事节奏中不断推高主旨。形态看似轻盈绚烂,表达实则厚重深远。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媒的进步与发展,根本上还在于媒体自身应该能够做到自觉履行媒介责任,将“文化自觉”化为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经典咏流传》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媒体担当”——在2018年的初春,它让我们看到了央视的积极探索,用自己作品担当起引领的重担。也清晰地告诉人们,在传统文化的富饶宝藏面前,传媒人大有空间可为。时代的文艺创作呼唤更多的“挖井人”和“工匠心”,一起用文化盛世拥抱盛世文化,我们文化自信的道路未来还可以走得更加天宽地阔、风景无限。

 

经典传唱人王俊凯 演唱《明日歌》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