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牛静"全球媒体伦理"两本力作出版 拓展媒体伦理研究新空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我国第一本全面译评世界各国媒体伦理规范的著作《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牛静历时3年时间撰写完成,涵盖全球五大洲的百余篇不同类型媒体的伦理规范,填补了媒体伦理领域研究空白,共计55万字。文华学院副教授杜俊伟参与了该书的校译工作。
与此同时,牛静和文华学院杜俊伟编著的30万字的《全球主要国家媒体伦理规范》(双语版)也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共有139篇伦理规范,并有各洲媒体伦理的评析,对于新闻传播研究、业务操作都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与《全球主要国家媒体伦理规范》(双语版)的一大特点是全局性。现有的媒体伦理方面的著作主要以附录的形式零星收录美国、英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媒体伦理规范,难以窥见全球媒体伦理规范的面貌。为此,牛静组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40余人的研究团队,邀请具有扎实英语功底的文华学院副教授杜俊伟加入,利用出国访学、求助会讲西班牙语、法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师友等多种渠道克服各种困难,搜集、翻译、评析了世界五大洲7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篇媒体伦理规范,既有经济发达国家的,也有经济落后地区的媒体伦理规范,既有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体伦理规范,也有网络等类型的媒体伦理规范,对媒体实践层面的伦理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与《全球主要国家媒体伦理规范》(双语版)的又一亮点是译评结合。这两本书对每个大洲的媒体伦理规范都进行了条文的统计分析,梳理出其中的相通准则和特色准则,如保护消息来源、保护隐私、保障新闻自由与表达自由、避免利益冲突、正当方式获取信息等是五大洲共通的伦理准则,界定公共利益内涵、重视良心条款、保护民族文化、提倡平衡报道手法、注重国际视野、建立良好同行关系等是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特色准则。
如今,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频繁发生在这些平台上的传播伦理失范事件无不引起社会上的热议与思考。需要重拾专业的媒体伦理规范,重新检视媒体伦理研究。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张昆教授所言,“当我们的视野打不开、看不见其他国家的媒体伦理实践时,我们的相关研究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探索中,该研究拓展了媒体研究的新空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洪浚浩教授认为“该研究能够为中国与世界媒体伦理规范的对话、为中国媒体伦理研究的发展与实际运作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牛静
作者简介:
牛静,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传媒法、新媒体传播等。至2017年,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项目和其他项目10余项;著有《网络传播法制与伦理》、《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媒体权利的保障与约束研究》、《视频网站著作权纠纷及其防范管理机制研究》、《传播法》、《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全球主要国家媒体伦理规范》等著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