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泄密门"持续发酵 Facebook"非死不可"?

陶凤 杨月涵
2018年03月28日06:57 | 来源:北京商报
小字号
原标题:Facebook“非死不可”?

  大洋的一边,人们因为数据泄露而歇斯底里,当事者股票狂跌,报纸道歉。大洋的另一边,人们隔岸观火,却也没忘调侃一句脸书(Facebook)这回“非死不可”了。从“脸书”的音译到“非死不可”的变形,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巨头似乎从天堂跌入了地狱,用户流失、数据泄露、助选丑闻、天价罚单,刀刀毙命。然而百足之虫尚且死而不僵,在这个流量就是生命的时代里,对于脸书最大的“金主”广告商而言,生意和道德孰重孰轻不言而喻。谁说脸书“非死不可”了?

  命悬一线

  脸书“泄密门”发酵已达10天,这10天里脸书的命运宛如坐过山车,惊险又刺激。本周一,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证实,已对脸书的隐私保护问题展开调查。

  这对脸书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此前,有外媒透露,脸书有可能会违反2011年的和解令。这意味着如果脸书坐实了这项罪名,就要承担高达2万亿美元的罚金,而脸书的总市值也才4885亿美元,相当于一纸罚单就罚出了4个脸书,脸书也随着FTC的涉入进入了生死通道。

  同一天,一个由美国37个州和地区总检察长组成的两党团队表示,他们已向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发送信函,要求扎克伯格对公司的业务操作和隐私保护措施做出解释。有分析称,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针对脸书用户数据泄密一事采取的措施,对脸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新型监管增加了动力。

  另一方面,舆论也在不断沸腾。网上针对脸书的批评指责一浪盖过一浪,推特上#Delete脸书(删除脸书)重复了#DeleteUber的历史,从一个简单的话题标签进化成了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运动。主流媒体的轮番轰炸,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怒删脸书账号让该事件火上浇油,甚至连脸书的最佳伙伴也开始纷纷抛弃这个昔日的华尔街宠儿。据路透社报道称,德国商业银行和Mozilla等广告商已经暂停了在脸书上的广告服务。

  金钱还是良心

  广告商的流失让人们忍不住给脸书送一首《凉凉》,毕竟广告商是脸书绝对的“金主”。去年四季度财报显示,脸书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127.8亿美元。人们预测,广告商的流失是脸书“非死不可”的开始,但事实是否真正如此还需谨慎。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之前的测算显示,脸书和谷歌这两个网络广告寡头承包了北美50%以上的数字广告业务,其中谷歌占据37%,脸书占据20%。

  同时,谷歌与脸书的广告服务差异化极大,谷歌善于从关键词定向,而脸书善于从人群定向。随着互联网广告技术与业务的发展,人群定向几乎成了每个广告平台追求的终极奥义,如何进行精准的人群定向也自然成了互联网广告平台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脸书在收集用户信息的同时也切中了广告商追求的要点,因此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投资回报率(ROI)上来看,脸书都是广告商的不二之选。

  广告商会因为丑闻而弃脸书不选吗?大咖网创始人冯华魁给出了否定回答。冯华魁称,就算是撤资也可能只是一些相关的利益集团或者极个别善于传播价值观的公司。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流量就是生命。生意是生意,良心是良心,这一点在商人那里分得十分清楚。而脸书的丑闻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上的过错,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如果脸书每天为它们引流上百万,ROI又划算,那么它们肯定还会选择继续投放。面对当下的舆论风暴,这些企业无非就是在压力下做一些暂时的调整,或者文案或者投放数量。

  大数据悖论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监管,FTC的介入让脸书如临大敌。有分析称,脸书的丑闻将会导致监管的出手重击,但从历史来看,对于监管的担心却从不曾影响脸书的用户活跃度,更重要的是,也未曾影响脸书的广告业务。

  2016年2月,脸书遭到来自印度通信行业监管者的重击,后者在当地封杀了脸书备受争议的免费互联网服务Free Basics。但脸书随后称,脸书在印度的月活跃已经达到了1.4亿人左右,在此之前,脸书在印度拥有的用户数量是1.3亿人。而当时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有300万活跃广告主,同比增长50%,其中东南亚地区增长最为迅速。

  冯华魁称,对于脸书而言,它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一个公司的价值。脸书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在政府之中也会有一定的政治力量或是与其关系较好的政治势力对它进行保护,所以双方的较量会达到什么程度还不好预期,监管对它的打击有多大也还难说。虽然舆论一直在呼吁加强监管,但这更像是一种号召,给官方施压促使他们做出更多改变的号召。

  此前推特上掀起了#Delete脸书运动的狂潮,但有分析认为,人们是否会因为失去信心而停止使用脸书,目前仍言之过早。她认为,像脸书这样的社交平台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想要放弃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困难。

  冯华魁称,“非死不可”实际上是对脸书的一种调侃,虽然目前各国政界舆论都对它进行打压,但这很可能是一个公司之间的利益谈判。另一方面,脸书的信息泄露在于几年前与别人的合作,并非是脸书本身对用户隐私的利用,况且如今算法已经改变,数据泄露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这件事实际上是被夸张放大了,这些都不足以让这个“巨兽”死掉。关于大数据隐私的问题其实业内早已有所讨论,但这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悖论,用户想要得到更多信息,就要把隐私交给平台,这就必然会带来隐患,且是无法避免的。而脸书的泄密之所以会被放大也在于公众对隐私的敏感,这背后其实是民众对大数据的集体反思。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