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触电”电影节: 我们准备好了!

刘春妍
2018年04月18日13:4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们准备好了!

  4月15日,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与往届相比,本届电影节首次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为了报道好这次电影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集合优势兵力,以融合的姿态奋斗在报道现场。

  总台央视记者王小节:

  人才聚合避免重复劳动

  “这是十九大之后,在北京举行的第一个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我们将以‘总台’全新的报道阵容亮相,首先我们在呼号上做了统一。”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小节说,在13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一经提问,这个全新的名字就给在场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要做好电影节的融合报道并不简单,活动牵扯人员多,报道任务重,策划时间紧。王小节表示,过去做方案大家各自为战,而今年则变成一起策划、问题汇集、一个记者提问、一个呼号、多个渠道播出。“比如说中央电视台北京记者站记者采访到的内容原来只是央视全台共享,而现在是全总台共享,也就是说我们的节目在第一时间可以传播到广播、网络等各终端了。”

  如何在联动的过程中既保持各自原有的优势,又能叠加出1+1+1>3的效果?

  “主要还是手段融合,让央视记者提问出现在广播上,让央广和国际台记者出现在电视上,意味着效率提高、效果放大。”王小节补充道,“比如国际台有语言优势,他们可以负责外语采访;央广有资深编辑,可以在后方策划方案。做到集中最优质的资源将信息共享,避免记者重复劳动。”

  总台央广记者李文蕊:

  第一次出镜既兴奋又紧张

  14日下午1点,央广记者李文蕊与新搭档——央视记者罗雅薇一起主持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活动的移动直播。

  “这是融合后,我第一次参与三台合作的直播报道。”李文蕊说。由于长期做广播节目,很少面对镜头,刚接到任务时,她感觉到一丝犹豫和不自信。“可以说是从零出发了。”

  一场直播下来,李文蕊与罗雅薇很快熟络起来,事后沟通时还互相取长补短,分享收获。在李文蕊看来,广播节目和电视画面呈现出来的最大不同就是控场的不同。

  “广播空场5秒钟不出声,那就是一个严重的事故,但是在画面的呈现过程中,有的时候是需要空下来,再去给予关注。这让观众会有一些想象的空间。”她表示,能很快地在总台的架构下去完成直播,觉得彼此就像一家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总台的成立给我们指明了大的方向,三台合作的制作方式更加要求我们记者锻炼业务素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方面的行家里手。”李文蕊说。

  总台国际台记者刘轶瑶:

  优质视频越来越多

  国际台记者刘轶瑶已是第八年参与报道北京国际电影节了,在今年有了全新的尝试。刘轶瑶说,因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三台三网实现有机融合,国际在线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报道呈现手段更加丰富,不仅稿件数量大幅提升,优质视频内容也越来越多。截至开幕前,已发布45篇北京国际电影节预热稿件,开创报道电影节以来预热稿数量历史新高。

  刘轶瑶举了一个例子,在4月13日举行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媒体见面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对评委会主席王家卫进行了提问,并制作了视频新闻在多端推荐。“我们借助央视的优质视频力量,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编发,除常规的图文形式外,辅以央视视频内容,使得新闻形式更多样化。”刘轶瑶说。

  刘轶瑶表示,在未来一周时间内,国际在线还将继续围绕电影节的开闭幕式、电影展映、天坛奖、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电影市场、电影嘉年华,以及参展中外电影人等重点环节进行全面深入报道。同时,与总台各机构实现报道联动,及时将各路记者的采访稿件呈现在新媒体专题中。她相信,随着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进行,三台三网融合报道的力量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央视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