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4期

基于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究

陈  欣
2018年05月17日13:4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针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工作方针。他的讲话对新时期尤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准确把握舆论生态、掌握传播规律,转变引导方式,对有效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822(2018)04-0053-02

一般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自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高校舆情则是高校师生民意集合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态度,而新媒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传播、接受的主要阵地,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高校师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多样性、涌现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一)多样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公共事务充满热心。同时基于新媒体技术,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网络舆情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国际热点和校园话题,在适宜的生态催化下,都可能酝酿成一个个校园舆情,而且会随着关注者的兴趣改变而发生转变。

(二)涌现性

网络舆论场自组织的属性,使得舆论生成一般是以“涌现性”为特征的。在高校,某一热点或某一突发事件,在一定的表达空间和自主性的激活下,都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展为校园网络舆情,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

(三)不稳定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包括伊始、聚集、爆发、回落四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信息发布,信息扩散,对某一信息或观点的大规模关注,以及信息因时效性而产生的自然回落[1]。”大学生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片面、主观等问题,容易发表一些情绪化的观点,同时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更注重参与感,对事件本身讨论并不深入,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

二、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之于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2]。”新媒体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意见诉求。而新媒体作为高校民意汇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高校舆情信息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概况反映。较之座谈会、调查问卷等传统形式的思政调研方法,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公众讨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交流气氛,能更真实、直接地反映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因此高校要把舆情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监测舆情的形成、研判舆情走向,进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注重权威性导向,做好信息发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沟通,注重把思想引领与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公共性导向,在尊重学生表达权的基础上,进行议程设置,积极生产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引导大学生,凝聚共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