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是在中国共产党哺育、领导下成长、发展起来的。1949年8月由华北局机关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由参加组建的同志,到陆续增援的生力军,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办好党报”这个神圣的使命,成百上千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组成了一个有战斗力、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大发展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创之后。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党首先抓“枪杆子”,同时抓“笔杆子”——最早又叫做抓党报的这种“笔杆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9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新组建的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中央局统一领导9个解放区各项建设,积极准备迎击蒋介石挑起的反革命内战。晋冀鲁豫中央局组建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创刊。编辑部人员多数从太行区党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太行版)抽调,中共太岳、冀南、冀鲁豫区党委也尽力输送新闻干部支援。中原解放区突围到晋冀鲁豫区的部分人员也参加了《人民日报》的工作。
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人民日报》,在延安赶写了报头,由于云天阻隔,这个报头于1946年7月1日才得以启用。在此之前的一个半月,《人民日报》的报头是毛泽东同志4个手书的集字。
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石家庄解放后,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中共华北中央局批示原晋冀鲁豫区《人民日报》、晋察冀区《晋察冀日报》合并组成华北局《人民日报》,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于1948年6月15日出版。当时新闻界有同志说:这是华北地区两支重要新闻队伍“会师”。
这时中共中央已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民日报》驻平山县里庄。毛泽东同志很关心这个相距不远的华北局机关报,第二次题写了《人民日报》报头。华北局《人民日报》转为中央机关报后,这个报头用到现在。
华北局《人民日报》于1949年3月15日由平山县移至北平出版。
华北局《人民日报》的编辑业务人员,多为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长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生活、工作,对农村比较熟悉,对城市、特别是敌伪和蒋帮统治多年的北平这样的大城市比较生疏。中共北平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分批输送干部参加《人民日报》工作。这些同志中有学生,有新闻工作者。他们在北平解放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对城市情况比较熟悉。有的同志形象地说:这是“城”、“乡”两支革命队伍“会师”。
《人民日报》社工作繁重,深感人手不足。50年代初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6个大行政区撤销,除华北局《人民日报》于1949年8月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外,其余5个中央局机关报随之终刊(华北《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继续担任华北局部分宣传任务,华北局未再创办机关报)。中共中央抓住这个时机,选调原5个中央局机关报一些负责人和大批编辑、记者,充实《人民日报》。这次新闻干部调动,人员众多,是一次全国规模的“会师”,也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党的新闻工作经验汇集。
这些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先后来到人民日报社。他们当中,有的是工农,有的是学生;有的出身寒微,有的家境殷实,生活富裕,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在党的领导下,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党报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有些同志虽已作古,但他们艰苦创业、忘我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有些同志虽已进入暮年,却依然关心着祖国的小康建设,依然为党的宣传工作呕心沥血,依然关心着报社的改革发展。
来源:《社内生活》2007月07月06日 第4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