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8年3月

表演元素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张?莹
2018年06月04日16:14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本文从表演元素出发,根据具体实例分析当下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应用情况。在分析该类型节目“适度娱乐化”的基础上,认为在节目主持中加入表演元素的这一做法,使得脱口秀节目的主持变得丰富起来,同时也增加了节目吸引力。由此可见,在当下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中,融入表演元素的主持成为一大潮流,但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表演元素;脱口秀;主持人

“主持人”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使得电视节目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节目主持中,主持人可不可以表演的这一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表演元素与节目主持的融合,确实提升了节目的创意感和可视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主持人不能与节目完美融合,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主持人对于表演分寸拿捏不当,以至于偏离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当下,对于节目主持表演元素的界定是什么,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把表演元素融入主持中的情况如何,其中要点何在,这都是本文力图进行研究和解答的。

一、关于电视脱口秀节目的“适度娱乐化”

电视脱口秀节目由主持人、新闻信息、观众等基本部分组成。《广播电视简明辞典》这样定义:“以‘秀’的形式阐明和讲述对新闻热点的见解,通过运用打比方、夸张等演绎方式来带动受众的思维跳动,具备一定意义上的沟通感,从受众思想出发,对于受众的疑义开展讨论,秉持平易近民、同等待人、亲和感人的立场,使得主持过程与平日交谈的感情交流有类似之处。”[1]212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适度娱乐化”。这种适度娱乐化方式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使“新闻关注的是事件,而不是内在的条件;关注的是人,不是群体;关注的是矛盾,而非和谐共处;关注的是‘推进事件进展’的事实,而不是对其加以诠释的内容。”[2]56但应该看到,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新闻的讯息价值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讯息的娱乐价值非常“霸道的”反客为主,使得新闻讯息走向庸俗化。众所周知,新闻娱乐化≠新闻庸俗化。然而一些媒体利用公众追求新奇的心理,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将当下的一些丑陋的现象进行报道,仅仅在最后草草几句的评论。这样的结果就是,动摇了媒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威望,降低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所以,电视脱口秀节目娱乐化要掌握适度原则。

二、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表演元素分析

狭义的表演是在舞台上或是荧幕上的角色人物扮演的艺术表演。表演者要“忘我”地深入戏份当中,以成功地创造出相应的角色。但作为主持人在节目中运用表演元素则区别于前者,体现在节目编排上的创新以及主持人自身的播音主持素质上。具体说来,就是主持人通过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神情的强弱等途径来传递讯息,诠释疑问,阐述评论,使主持愈发灵活,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与真正的表演相区别,主持人运用表演元素具备以下两方面特性:

一是非角色表演。“非角色表演,是一种主持人从节目自身的定位出发,展现优秀品质、传递知识信息,从而塑造自身独具一格的风格的有效途径。”[3]88很多TV Show需要的是“?ue”而非“actor”,特别是在媒介娱乐化的今天。这个“人物化”的演绎者包括节目主播、朗诵者等等。他们不是去创造角色,而是展现真切的自我。

节目主持人应该把握“非角色表演”的分寸,即自我创造、自我控制的过程。而这种控制是必需的,因为在荧屏上,主持人都会被局部放大,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细腻的神态变化都会被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恰到好处、自然流畅到位,会使得节目情趣盎然、活泼生动,极大的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达到与观众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建立起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情感桥梁。

二是“真我”与“非我”的统一。吴洪林老师指出,主播的形象是“主持人自我形象与节目大体形象相融合的全方位形象。”[4]148其中“个人形象”即“真我”,“演播形象”即“非我”。“真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即主持人应保持着自我的本色。从声音上来说,主持人应展示出自己真实的、本色的声音。一个反面教材就是,有一段时间,一些内地主持人在节目中故意模仿港台腔,这种行为给所传递的信息人为地增添了干扰,使得观众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信息。而从表情方面来说,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期间,有些主持人在镜头下没有忍住自己的热泪。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自我的、本色的感情流露。

“非我”就是与媒介适应的自我。即在“真实自我”前提下,从节目总体需求出发,经过不间断的调整和完备,冲破自身的一些限制,使得主播形象愈加完善。当主持人在节目中时,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媒介代表”,是媒体的代言人,其在节目中的谈吐举动就不能与私下的唠嗑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口无遮拦。而应该向节目靠拢,从节目的宗旨出发,以节目的要求与宣传意图为目标去说话,收敛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调整和控制好自己。例如,为了满足少年儿童的收视心理,少儿类节目主持人常被要求以虚拟的卡通形象出现。央视少儿频道主播刘纯燕,她所扮演的卡通人物“金龟子”就是“非我”的最好体现。

三、表演元素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中应用分析

(一)主持人运用表演元素的符号体现

从传播学角度讲,传播所承载的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就正如传播学之父 Wilbur Schramm 所说,“符号可以是接触的、嗅的、听的和看的,以及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也可以是文字、话语、画片和印刷品;或是一个笑容、一个姿态,亦或是一股香味儿。”[5]74它承载着讯息传递的过程,所含有的信息知识非常充足,在几乎所有的类型节目中都有所呈现。

在媒介中,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传播讯息。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因其主要的目的是传递新闻讯息,而新闻讯息单方面来说又比较乏味,但如何做到“新闻秀”,吸引观众眼球,使得节目更加灵活,新闻讯息更有看点,更依附于主播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大体说来,在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中,主播是其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语言符号的使用。电视主持人在进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举止上的交流。在一般的资讯类节目中,例如《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一种范例,语句构成及其谨严,吐字发音也是腔圆字正。但是在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中,所谓的“语言范例”被完全的颠覆,言语成为主播借鉴表演元素的关键途径。在《壹周立波秀》中,主持人周立波的幽默细胞被彻底释放,隐喻和逗捧信手拈来,他是语言的杂家,随之流行起来的是其个性化的语录和经典的俚语创造。

一是语言生成的瞬间性。也称之为“个性语言的即兴表达”。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是对“新闻讯息”的“开涮”,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新闻盛宴。主持人通过不忸怩的、自然的表达,使得现场的氛围得到了活跃。周立波就经常在节目中,把不相干的几个新闻事件联系起来,例如由“四十度的高温天气”延伸到“一路飙高的房价”,由“高考”延伸出了“子女宠溺的问题”等等。这对于主持人的言语组织实力和思维跳跃的灵活度有很高的要求。

二是语言内在的戏剧性。很多时候,一句话运用不同的次序、不同的节奏去表达,会产生极为戏剧化的效果。有时候受众看Talk Show,就是在看主播发挥的。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每一句话都会掩藏一个“包袱”,让受众将新闻热点话题转化为了笑声,笑过之后发起了对新闻背后的深思,这就是言语的戏剧性,周立波看似“夸奖”实则“痛批”,这就是“Humor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巧妙地利用言语的出其不意,掌握好言语组织的反向性,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语言表达的边缘性。主持人在节目中常常用“隐语”的方式,观众也能在意会的同时减少一些排斥感。因为一些敏感话题是不便进行传递和评述的,而通过语言表达的边缘性,使观众拍手叫好,达到了幽默的效果,从而完成了表演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打擦边球”。

关于非语言符号的使用。有调查发现,人们在面对面交流时,语言符号所传达的讯息量只占总体讯息量的三分之一,而非语言符号传播的讯息量则占三分之二。可见,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的形象代表,他(她)的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般说来,非语言也是表演元素。

一是体态语言。指的是人的行为动作、神情神态、姿态等非言语符号,用以传播讯息、传情达意、进行思想交流。主持人运用体态言语,可以对有声言语进行填补、矫正和深化的功效。周立波在节目中就精于运用丰富灵活的体态言语,将新闻热点“戏剧化”的表达出来。如在节目中模仿“刘疯子”(刘志军),不论是“趾高气扬”的铁路巡视,还是被“双规”后的“默然泪下”,亦或是“可怜巴巴”的锒铛入狱,都被周立波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哈哈大笑。在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电视脱口秀节目中,主播端庄优雅、西装革履的仪态被颠覆,不管是举止谈吐还是神情神态都很被夸大,这时主播不再是现场的“Conductor”,而是节目中的一个“Actor”。一场说学逗唱的舞台秀被呈现在荧幕上。

二是服饰语言。以节目的定位需求为目的,主持人服饰一般应达到与众不同地效果。例如尉迟琳嘉在节目中鲜艳的衬衫颜色,夸张的蝴蝶结完全像一个舞台剧演员,与节目名称“百老汇”相得益彰;蔡康永在节目中,肩头上的一只黑色的乌鸦标本等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营造出了独特的搞怪气氛。

(二)主持人应用表演元素的类别体现

一是自我的本色性表演。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主播这样进行节目的开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很开心与你再次相约×××”。而在外国的一档于星期一播出的节目中,主持人这样垂头丧气的说道:“哎,真讨厌,又来到了星期一”,这个主持人这么黯然神伤的开场白,虽然有悖于常态,但却与要在周一上班的人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又要开始一个星期的忙碌工作。这位主持人向观众倾吐自己的坏情绪的同时,也抚慰了很多与他有着相同心情的人,观众一下子就产生了同感,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进一步被拉近,同时,节目的收视也得到了提高。

这种真实的演绎,典型地展现在电视脱口秀的主持人身上。例如周立波,作为“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在《壹周立波秀》中将海派清口的语言展露无遗,用一口不太标准的上普(上海普通话)来调侃揶揄、批评讽刺,并且在舞台上将说、评、唱、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周立波在主持节目时,经常模仿不同角色的不同说话方式,这样既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也丰富了故事的情境,使之更加富有感染力。他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活泼风趣的境界,营造出了一个放松的环境,可以让观众开怀大笑、尽情放松。

二是主持人之间的合作性表演。在今天大多的节目中,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趋势,即主持人不再是一人,而是多人主持,也就是所谓的“主持群”现象。如《壹周立波秀》中的“立波梦话”,借鉴“新闻播报”的样态,周立波与一位美女搭档轮流播报,都是面无表情的以相同的姿态、相同的语气来模仿新闻播报的严肃,通过“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事件和民众热议的话题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无厘头的联想,夸张地将事件中的娱乐元素进行放大,既对社会事件进行了调侃,同时也引起观众的乐趣。可以说,这样两个主持人严肃播报的形式却营造出了娱乐化的氛围。

三是介入节目的参与性表演。大体说来,主持人是节目的操控者。如在《笑逐言开》中,主持人尉迟琳嘉既是节目的主持人,有担当节目的嘉宾,变成了“耍口活儿”的“百老汇演员”,用娱乐的精神来“演绎”新闻资讯,看似是嬉笑怒骂却又皆成文章,在保证对新闻讯息真实传递的前提下,用无厘头的只言片语点出事件的本质,用搞笑幽默的言辞切中事件的要害,让观众体验到如Broadway般的精致之感,使他们在享受的同时接受“新闻盛宴”。

四是与观众的互动性表演。观众是电视主持人传递和娱乐地主要对象。主持人会从节目所需出发,与受众的沟通互动做到自如顺畅、富有亲和力,从而打破与受众之间的隔阂,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如上海电视台的《今晚80后脱口秀》的主持人王自健,就善于用自己独特的“甩包袱”式的主持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他把“包袱”藏在每一句话语中,不知不觉中让观众很自然地笑出来。他在节目现场时而拿自个儿开涮,时而疯狂地“演”上一出,时而又和观众絮絮叨叨地拉拉家常。这种主持风格看上去很随性,但是把作为节目主角的观众地位凸现出来,给节目营造出了欢快自然的氛围。

(三)对节目主持人表演化现象的评析

一是娱乐化的演绎打破新闻模式化。电视脱口秀节目对新闻“表演化”的表现形式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增加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他们不再是读新闻,也不再是单纯地说新闻,而是转化为娱乐化的“演绎新闻”,从而形成与观众的平等交流沟通,尽量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他们在节目中一会儿说讯息,一会儿进行人物模仿,一会儿吼上两嗓子歌剧,一会儿发表犀利时评,可谓是花样百出。同时,主持人幽默犀利的调侃、揶揄和评论,发挥了电视节目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功能。这种娱乐化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之前新闻节目的枯燥刻板模式,也转化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刻板印象。

二是娱乐化的演绎降低新闻深度性。新闻娱乐化的演绎方式,对新闻的评论突出了“乐”和“演”,但一味地迎合观众,过于娱乐化的演绎,会使得新闻变得庸俗,娱乐成分和表演成分过多,就会消解新闻信息的真实和严谨,弱化了电视媒体指导舆情地社会效用。由于公众习惯了被动地从媒体那里得到新闻讯息,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结构。所以电视媒体在表达娱乐化表演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三是应正确把握运用表演元素的尺度。娱乐化表演应把握“度”,适度的表演可以增加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可视性,吸引观众的眼球,做到劳逸结合,构成节目别具一格的特点。但娱乐并不等同于低俗,表演并不等于真正的戏剧表演,成功的娱乐化的表演是精致的和优雅的,而过度的娱乐化表演,则会使节目走向庸俗化。

新闻与娱乐化表演的“联姻”,是把解读的角度放在普通民众身上,将硬新闻转变为软新闻,在不损伤新闻内在品质的前提下,增加新闻地易读性和可视性,但并不是说新闻的作用可以完全淡化以致于消失。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应端正自己的位置,选择健康文明的话题,把新闻信息作为“主食”,表演元素作为“佐料”,处理好信息和娱乐的关系。给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添加表演元素作为调味品,能够让节目愈发美味可口,但要注重“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周晓瑜.从《倾倾百老汇》看“新闻脱口秀”[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3]张沈平.节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J].新闻前哨,2010(11).

[4]吴洪林.主持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5]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张莹,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单位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空间文化的创意与传播。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