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5期

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

刘  杨
2018年06月28日14:4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的要求都得到了提高。在媒体这一领域的也做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技术在不断地进步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媒体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介融合的发展与深入。媒介融合的出现对于整个媒体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不仅是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模式,更是推动了整个媒体界本身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改变了媒体界的运作模式。在对在校接受传媒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媒介融合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传媒,并未以后传媒界的新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国,中央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基本建立起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在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做出的新变化都要求各高校对新闻专业学员进行人才培养,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人才;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53-02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专业人士的研究,目前媒介融合下需要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的传媒专业人士主要概括为两类: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拥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媒体界,媒介平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新闻类、播音类等,这些都属于媒介平台,但是其在本质上又存在着差异,由于在媒介的管理中,不能够将各类媒介区分的太严重,所以在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上需要一个综合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在整个媒介平台,记者编辑只是属于一个小的部门或是领域,而传媒又是多种多样的,若是每一个传媒方式都要建立一个专业的记者编辑部,那么在成本上以及在管理上都是很耗费的,所以,在综合考虑下,全能型的记者编辑才适合负责传媒的稿件编辑,所以各高校在记者编辑的专业化教育中,要加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编辑,从而能更好的在媒介融合的高要求下发展。

比如当今的大数据背景,大数据主要运用于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又称资料勘探、数据采矿。它是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整理,进而发现新信息的过程。此类过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着莫大的关系,即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然后通过整合、线上分析、检索,相关专家再系统地进行模式识别,最后来实现以上目标。当今世界一切产业的兴起都是以服务大众为基础的。所以近几年的时间中,数据挖掘吸引了一大批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因为网络上的大量数据可以被大范围的利用到许多方面。不过只有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才能使其变成有用的信息,这些有用的信息才会被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商务谈判、工业生产、市场调研和资源探索等。所以,数据挖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给群众带来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体验。随着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服务模式的出现,软件纷纷登陆互联网,延长了电子商务链条,形成了当下最新的“全程电子商务”概念模式。也因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数据与客户关系管理硕士。新型传媒人才可以紧扣当今大数据背景,注重将人才培养向大数据靠拢。

二、面向媒体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型建构

在现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构建传统媒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型媒介人才,可以注重培养相关人员的多方面专业技术。一个人才掌握多种技能,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多功能一体化的人才也会受到社会的青睐,新兴人才要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让更多地区可以快速了解到网络上的最新信息。此外,还可以培养符合大众口味的相关专业人员,然后在第一时间运用到传媒界中,同时,还要在大众中进一步发展传统电视媒体的新路径。多功能型的人才是传统电视和现代媒体相融合的结果,这一新兴媒介人才完成了传统电视媒体和传统电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就目前实施的结果来看,这一转变对媒介的营销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使媒介的价值增高。

媒体之所以更新换代,是因为要开始扩展更大的存储空间,传统的媒介专员也应该像新型媒体学习。在和新媒体融合的同时,让传统媒介专员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搭建快速传播信息的网络平台。电视媒介公司可以培养开发电子软件的专员,这样可以让人们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上就可以看到和分享自己想要的资源,这对于媒介的宣传也有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推出电子软件可以给客户更多选择的机会,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调整选择,从而给客户更丰富多彩的体验。这样改革弥补了媒介改革的内在不足。不过此种改革要依靠高质量和高学识的知识团队,依靠团队进行保质保量的设计改革才能研发出好的产品。

(一)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1.影视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

要想实践影视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首先应该锻造导师型的一支教师队伍。然后根据影视类专业的一些工作岗位特点,构建相应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师队伍之后,亟需改变传统的是师生关系,新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不同于传统的单纯传授,争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和教师产生互动。现如今,我国许多高校类影视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就走上了教师岗位,但是影视类的教学需要很强的实践性,这样一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教师不符合配备形式,在培训形式上有先天的不足,不利于本校专业的深入发展。所以在师资力量和队伍方面要下功夫整改。例如有些新闻工作是在建立过程中就以教师的师资力量转化为突破口时,具有实力型教师的教学资源成为工作室教学的主导力量。成立后的工作是可以与挂职单位签订挂职锻炼协议,让教师定期的去参加培训。我国近年来已经选派了很多新闻工作室的教师到各个地方的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挂职锻炼。目前收获效果显著。

2.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工作室改革模式

要想构建专业影视类的实践教学模式,一定要多元立体化地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要在校内开展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在校外有一定的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本学校内专业课程的深入发展。实训基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工作式的改革模式。传统的工作室中,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少,为了保证新型的工作室摒弃传统的不足和缺点,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实践的重要性。三者共同结合,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被社会淘汰。这样的新型模式的优势明显,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在提高,而且现如今的校内外加工作室改革的模式发展的也相对较好,对处理和解决一般的传媒问题的问题也比较迅速,所以说未来的发展情景在市场上比较可靠,加上如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媒介系统的推送更加广泛和全面,这就让这些新培养的新型人才能够接触到国外广阔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此项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在该产业的带动下,还会带动其他副产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新型人才无论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还是在融媒介环境下,都能较好地适应工作,解决问题,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提高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一) 建立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针对广播影视类专业这一学科来讲,通常是实际经验的积累远远多于理论的掌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

了解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也

要加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都是应试教育,当下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所以,这就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不过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掌握实际的操作和应用。在学习方面上,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只要坚持案例教学方式的长期应用,学生就会渐渐地形成一定的惯性,在不知不觉中具备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只要能掌握实践的基本思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就会事半功倍。[1]

(二)健全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措施

监控体系的构建能够健全广播类教学的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广播影视类专业而言,如果想要在特定的教学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最大限度地创作和发挥,就一定要注意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监控体系。在专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有监督体系的监督,这样的实践教学有了质量保证,而且在这个监督过程中,广播影视类的专业实践会发生很多问题,通过监控找出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2]所以健全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非常有效的。

四、结 语

媒介融合语境的出现与发展,使整个媒介发生了番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媒介受到严重的冲击,使得传统媒介不断地接受新的理念与技术,大力的改变原有的模式,以便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媒介模式的改变下,人才的需求也受到了相应的变化要求,综合型、管理型、全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媒介融合下的新要求,所以各传媒学院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创新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由于媒介更新换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暂,大量新兴媒介也渐渐走入平民百姓家,导致一些人们开始摒弃传统的电视媒介,一些传统的传媒人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为了不让媒介消失在群众的视野中,就要培养新型的传媒人才,就让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相融合。两者想融合一是时代的需要,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新型传媒人才也是拯救传统媒介不得不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金玉萍,汪建君.媒介融合语境下广电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路径[J].新闻战线,2016(24):102-104.

[2] 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 杨翠芳.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建设[J].通识教育研究,2017(00):84-9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