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8年·第5期

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中走出困境

——以长春日报社2016年以来的改革发展探索为例

孙成军
2018年08月03日10:01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中走出困境

  长春日报社坚持 “人才兴社” “强报立社” “改革活社” “创新强社” , 把解决职工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立足点,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更好地履行了党媒职责。

  全国两会刚刚闭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幕就已拉开。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地方改革也箭在弦上,牵动人心。近年来,地方党报发展面临诸多冲击,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制于采编刊的运转周期,在新媒体面前劣势频现,公信力虽存,但传播力、影响力下降,经营收入锐减,债务沉重,体制僵化,不少人宣称:“没有人看报纸了”“没有人在报纸上发广告了”“报纸没有出路了”……媒体人也在思索:地方党报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让地方党报走得更好更远?本文以长春日报社力图摆脱困境的实践分析为基础,对地方党报如何借助改革春风,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中走出困境,对如何深化地方党报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

  使命: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党的“喉舌”和“笔杆子”作用,推动和保障党的事业发展

  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地方党报必须把履行党媒责任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凝聚社会共识,为党的事业服务,坚持为党服务与为民服务的一致性。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当下党媒在履行责任方面,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党报责任需要再认识,对党报体制需要再认识,对党报改革发展需要再认识。只有明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知道了“从哪里来”,才能明确“往哪里去”,坚守初心,不忘初心。

  党报姓“党”,使命为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系统阐明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党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所起作用无可替代。这一使命和职责,要求党报首先要讲政治,坚持“政治家办报”。这里所说的“讲政治”和“政治家办报”,最主要的就是强调党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出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党报为“器”,重在护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持久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这是地方党报“不忘初心”的根本要求。办党报的“初心”,就是维护和实现党的利益,通过宣传手段,把党的主张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赞同,让更多的人“跟党走”。党报是党的阵地,办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党的“笔杆子”。基于这一点,党报是维护党的利益的重要“利器”,是舆论战场上党的主阵地,偏离了党的要求,偏离了党的利益,党报就失去了价值所在。

  党报党“管”,党报党办。之所以称为“党报”,根本要义在于,办党报的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党报宣传的内容,是党的要求和主张。党报办得怎么样,党报队伍建设得怎么样,党报有没有发挥好党报作用,是各级党委的责任。作为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无论哪一个层级的党报,都必须讲政治、顾大局,既要宣传党的主张,也要批驳错误的言论,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管党报、党办党报,是党报发挥党媒作用的关键所在,是党的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困境:发展现状与肩负的党媒使命不适应,改革、创新、转型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党报很重要,办报很困难。当前,党报在履行职责使命的同时,也面临自身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承担党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报社,肩负着政治的责任,承担着历史的负重。四大问题亟待求解,凸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地方党报发展向何处去:新媒体冲击下“痛”并坚持着

  地方党报以报纸为主要载体,发行到哪里,就能传播到哪里,影响到哪里。长期以来,在内容为王的竞争中,地方党报因其内容来源的唯一性、权威性,形成地方媒体中一报独大局面,并以其发行量大、影响面广而在纸媒市场“鹤立鸡群”。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服务的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在瞬间改变了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的渠道,通过手机看新闻,通过网络看新闻,报纸的主要功能逐步为移动客户端和电脑所替代。信息发布多元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布者,有电脑、有手机、有网络,就有发布的平台,由此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新媒体时代报纸向何处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作为地方纸媒中的“老大”,所受冲击无疑也是最大的,特别是传统广告和发行业务,更是首当其冲。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报向何处去?是不是还要坚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地方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守,如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而进行改革创新,是摆在地方党报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地方党报能否坚守下去的关键所在。

  地方党报改革向何处改:改革过程中“等”并期待着

  目前,承担地方党报编辑出版任务的地方报社,基本处于事企不分状态,最起码在认知上是存在误区的。如长春日报社为市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经费形式为自筹自支。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成立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并由长春日报社出资成立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造成的错觉是长春日报社已经改制为企业——长春日报报业集团。事实上,“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只是报社出资成立的一个企业,隶属于报社,事实上又代替了报社甚至凌驾于报社之上,甚至以报业集团名义,又成立了许多空壳公司,导致体制不清、人员混岗、管理混乱。由于报社本身并没有改革改制,造成诸多管理中的不顺,企业非企业、事业非事业。最为突出的是,干部、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事项,按事业单位甚至机关管理要求进行管理,经费形式按企业管理,自筹自支。由于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管理规则和运行模式,由此造成实际工作中的较多冲突。深化地方党报改革,首先应明确编辑出版地方党报的报社性质,理清关系。特别是厘清“报社”与“报业集团”的关系、事业与企业的关系,这是地方党报深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基础和前提。

  地方党报难题向何处解:转型应变中“求”并探索着

  地方党报发展有过辉煌时期,也有低谷阶段。当前,地方党报发展正处转型期,困难前所未有,压力前所未有。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报不得不为生存而战。由于历史原因,多数报社债务沉重、历史负担突出、人员稳定压力大、工资保障难。在这种情况下,报社把主要精力放在筹钱和维护稳定上,“愁钱”成为报社的心头之患,“筹钱”成为报社的头等大事。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办报上,而是放在经营上。经营的本质是一种利益交换,谁出钱谁就是客户,为客户服好务是经营工作本身的要求。然而,地方报社具有特殊性,出于党性要求和党性自觉,在经营过程中只能为有限客户提供有限服务,这就制约和影响了党报的经营空间。没有钱,就无法生存,诸多问题无法解决。为了“钱”,有时打“擦边球”,四处“求”,到处“借”,甚至利用党报影响力迫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就范”,降低了党报声誉和公信力,严重影响党报质量,削弱党报的影响力、传播力,进而削弱了战斗力。这些难题,靠党报自身无法解决,只有在深化改革中明晰定位,才能走出怪圈。

  地方党报人才向何处找:在人才匮乏中“挺”并坚守着

  地方党报困境,最为突出的是人才保障缺失,办报乏人,后继无人。一方面,冗员多,人浮于事,一些人员占岗不干事也干不成事、不能干事,辅助人员队伍过于庞大。另一方面,人才少,记者更少,引不来人,也留不住人。地方党报成为媒体人的实训基地。众媒兴起,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报多年培养的优秀人才,纷纷“跳槽”,要么转战民企,要么转战到机关事业单位。报社在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用优厚的待遇留人,更没有能力用大的投入培养人才。即使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在现有选人用人制度下,报社作为事业单位,并没有用人自主权,同样遵守“凡进必考”法则,按现有事业单位考试规则,考上的不一定是适应报社需要的,报社需要的又难以考上。为了支撑党报发展,只好在现有人员中“挖潜”“再挖潜”,坚守着阵地和党媒责任。深化地方党报改革,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建立、怎样建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吸引来、培养出、留得住、用得好。

  探索:凝聚队伍的向心力,激发新闻工作者的精气神,坚守“民生”导向,焕发地方党报新活力

  有些地方党报的困境,用“贫”字形容并不为过。以长春日报社为例,作为一个拥有73年历史的党报,长春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为长春发展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自身发展也有过辉煌。曾作为长春市最令人向往的单位之一,令人称羡。然而,到2016年年初,报社已经负债近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30%,近1200名新闻工作者连续十多年无法正常领取工资,300多名退休新闻工作者因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而没有生活保障。

  当时的长春日报社困境重重,集中体现为:“三缺一低”(缺编辑、缺记者、缺稿件,报纸质量低),“三弱一低”(网弱、端弱、微弱,媒体融合度低),“三多一低”(债务多、信访多、冗员多,职工收入低)。针对这些困境,2016年8月报社新领导班子组建后,以解决新闻工作者的“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人才兴社”“强报立社”“创新强社”“改革活社”四大工程,报社面貌根本改观,报社活力重现,生机盎然,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党报振兴发展之路。

  解决“三缺一低”,加强采编管理,快速提高办报质量

  编辑出版高质量报纸,是地方党报的核心,想要保障这一点,必须优先保障采编队伍。长春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实施“强报立社”,着力解决“三缺一低”,即缺编辑、缺记者、缺稿件、报纸质量低问题,集中力量办好党报。一方面,制定一系列采编管理规定,提高编采流程和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人才向采编一线倾斜,调整优化配置,加强力量,采编人员从121人增加到222人。同时,在分配方面,设立总编辑奖的同时,制定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大幅提高采编人员待遇,从2016年9的人均工资4632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7095元,增加2463元,增长53.2%,极大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积极性,转到其他岗位的记者、编辑开始向采编岗位“回流”,“三缺一低”问题得到破解。2017年,报社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14项,省市新闻奖项99项。吉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批示:“现在的长春日报办得比较活,舆论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比较好。”

  解决“三弱一低”,加快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实现新突破

  融合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媒体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为实现纸媒与网媒、移动客户端、微信融合发展,长春日报社启动了中央厨房项目,加大媒体融合投入力度。2017年4月,长春日报采编平台升级为全媒体平台。7月,报社中央厨房正式运行,新媒体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以长春新闻网、长春日报社官网、移动客户端“掌上长春”、微信公众号“长春政事”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一年内新媒体共创造了6次40万+的阅读量,扩大了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2017年,长春日报社获得“中国城市党报媒体融合十强”荣誉称号,新华社“现场云2017年度十大优秀报道”一等奖,入驻人民日报社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解决“三多一低”,深化内部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

  债务、信访、冗员,是制约长春日报社发展的三大“拦路虎”。职工收入低,是横在报社发展面前的一道坎。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短暂的辉煌之后,进入21世纪初期,长春日报社开始逐渐走入困境,人员恶性膨胀,债务迅速增长,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稳定成为头等大事。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收入的增加,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要增加收入,则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经营机制。为解决“三多一低”问题,长春日报社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努力增加收入。一方面,制定实施了激励政策,坚持办报与经营“两手抓”“两手硬”,着重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调整理顺内部机构设置,将内设机构从40个缩减到36个,整合成立了社委会领导下的采编委员会、生产经营项目委员会、行政后勤保障委员会、考核评价监督委员会,健全了内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变事企不分状态,成立长春日报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强广告运营市场化能力,在全行业广告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广告收入连续增长,2016年增长10%,2017年增长15%。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关系到新闻工作者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坚持民生导向和社会责任,在不减员、不裁员、不增加社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整合,增加职工收入,事业编人员严格按政策核定发放工资,不少职工一分钱,该给的给足,历时近二十年的职工工资不能足额发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聘用人员工资普遍上调,报社事业编人均月收入由2016年初的4080.68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6586.33元,增加2505.65元,增长61.4%。全社人均月收入(含315名聘用人员和退休人员)由2016年初的3521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5490元,增加1969元,增长56%。同时,近百名持续多年的“内部退养”人员返岗工作,64名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了职称,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化解,职工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思路: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从党媒责任和使命担当的要求出发,推动党报改革与创新发展

  地方党报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不能简单地适用事业单位改革的“筐子”。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应从地方党报的属性和功能出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地方党报改革。

  党委统筹,由上而下

  由谁来组织改革,非常关键。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地方党报改革更是如此。之所以地方党报经多轮改革仍需改革,主要是缺少党委统筹。打破不了利益格局的束缚,必然是越改问题越突出越严重。目前看,地方党报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地方党报进行定位,即负责编辑出版地方党报的报社,应该履行何种功能。只有明确了地方党报的功能定位,才能确定报社的机关、事业或企业性质,从而明晰地方党报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地方党报改革的基点应放在如何履行党媒责任上。任何机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都取决于机构的使命和职责。党报作为党的宣传阵地,职责和使命是宣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利益。与此相适应,党报的利益必须服从党的利益。只有由党委来统筹研究、统筹推进并监督,才能确保地方党报改革取得成功。

  综合改革,重构机制

  从地方党报自身来说,围绕党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形成了由采访、编辑、印刷、发行、行政、后勤、经营等庞大的报业系统,报社之累,主要在于辅助系统过于庞大,推进党报改革必须在重构机制上下功夫,实施综合改革。如长春日报社在岗员工总数近900人,其中,全口径采编人员仅占20%左右,大量的人员分布在行政、后勤、发行、印刷等岗位,报社大而全,形成小报社、大社会局面。推进地方党报改革,应综合考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在重构机制、焕发活力上下功夫,对采编、经营、行政、发行等进行剥离,该政府管的由政府管,该交由市场的交由市场。只有进行综合改革,使党报“瘦身”,才能实现改革目标。

  坚守党性,不忘初心

  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偏离党报的基本方向,由党领导,为党服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党报姓党、党办党报、党管党报的基本要求,着眼充分发挥党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舆论引领作用和党的喉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报社作为自筹自支事业单位,步履维艰,靠面向市场服务收取的广告费、发行费等费用支撑办报,不得不迎合“客户”的要求,更多地为“市场客户”服务,虽然“客户”的要求不能偏离大的方向,但“客户”有“客户”的特殊利益,为了维系“客户”,报社不得不“妥协”。即使这样,这条路也很难再走下去。自筹自支虽然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报社利益和报社员工利益最大化,但由于不可持久性,形成了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今日地方党报发展之累。因此,必须从党媒责任的政治要求出发,重新构建党报的管理体制,加强党委对党报的支持和监管。

  人才优先,财力保障

  地方党报改革,一方面,应明确人才优先,注重人才培养与使用。着力改变体制机制,抓好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下大力气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应突出财力保障,注重公益和政治要求。在党报改革发展方面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注重从经济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政治属性出发进行研究,对党报发展缺少高位统筹和战略思考。深化地方党报改革,首先要从党报的功能属性着手,着眼于政治性要求,而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考虑。不是财政有没有能力承担,而是办报经费应不应该由财政负担的问题。因而,在设计改革思路时,应改变以经济为主的思维定势,改变投资体制,由财政保障办报经费,只有这样,报人才能集中办报,党报才能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

  总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深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营造强大的舆论气场。只有深化地方党报改革,发挥好地方党报的“喉舌”作用,才能把这一“气场”营造好。这是一项必须由党委进行战略统筹、事关党的事业大发展的改革大计,应及早纳入日程,以地方党报改革的丰硕成果,推动决胜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系长春日报社社长)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