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活”起来
——以中央电视台《改革在哪里?》为例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重新获取观众的信赖?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型融媒体实时互动话题节目《改革在哪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经过分析发现,电视新闻节目吸收融媒元素,以讲故事的手法实现新闻语态之变、节目形态之变和传播方式之变,将政策传播与舆论引导有效对接,对实现“成风化人”传播效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十八大以来,改革大业全面向纵深推进,顺民心,厚民生,百姓感同身受。在迎接十九大改革系列报道的“宏观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的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7年7月18日至27日,推出10期大型融媒体实时互动话题节目《改革在哪里?》,作为“百姓篇”与其呼应播出。从老百姓的视角反映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折射国家改革发展的成就,从微观角度表达宏大主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对其进行精选和提炼后再次播出。
《改革在哪里?》十期节目在新闻频道累计播放时长683分钟,播放网友自拍视频244个、图文互动46个,新媒体同步直播并发稿50条。据统计,该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屏幕上二维码参与《改革在哪里?》节目互动的人数超过120万,通过网络同步直播、二次传播、其他媒体转发等渠道,整体阅读量超过9000万。
一、新闻语态之变:从百姓视角看改革,微观角度表达大主题
改革并不只是一个高大上的话题,它始终在我们周围生长、发展、深化。改革很大,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改革又很小,就在你我的身边。如何让“改革”这个大话题更加接地气、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是《改革在哪里?》十期节目努力把握的方向。
《改革在哪里?》十期节目涵盖了改革全方位的成果,每一期节目都体现出“人人都是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参与度很强,不管什么身份、职业、年龄、教育程度,人人都有话可说。这些节目从百姓视角看改革,由普通百姓谈论对于改革的认识,讲述改革带来的变化,寻找改革留在百姓心中的“印”和“痕”,展现改革带来的喜悦感以及背后的艰辛努力。如第九期节目《在成长的课堂里》共播出视频22个,涉及15个省市,充分考虑到了地域的广泛性和均衡性;总体是在讲教育,但是主题涉及到乡村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高考改革、异地高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均衡、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等,可谓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五年来教育系统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和瞩目成就。
《改革在哪里?》每一期节目都与《将改革进行到底》中的改革主线进行呼应,并且对《将改革进行到底》里百姓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寻找老百姓看得懂、聊得下去的切入点。节目从老百姓视角反映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折射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成就,做到了微观角度表达大主题。如在第一期节目中,通过贫困户移民搬迁生活改善,来呼应《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涉及的精准扶贫内容;通过异地办证、黑户上户口、家庭医生等内容,呼应全面深化改革面多事广。
二、节目形态之变:“公民新闻”直接点题“真改革”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拥有“传媒集团”:微博、微信、客户端、QQ、BBS、移动直播、短视频……在此背景下,公民记者创作出大量“草根新闻”。《改革在哪里?》导演组征集了大量的百姓自拍“草根新闻”,经过精挑细选后,这些“草根新闻”部分呈现在节目中,经过导演组的编排,直接点题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真改革”,这让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比如第二期《在蓬勃的新动能里》的90后焊接工,他们的工厂是传统的挖掘机生产线,现在全部用的是机器人焊接工,因为国家发展智能制造,他们还得到了“智能车间”的奖励,小伙子们也从焊接工转型成为炫酷的机器人操作工,这既点题了改革,又有在改革背景下人的变化。
《改革在哪里?》节目中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都是普通百姓,观众上传的自制视频,不仅真实生动,而且成了节目的主角,主播只是承担了承接工作,给大家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引发了共鸣。每个视频中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了改革在哪里:在大飞机的翅膀里,在无人机“飞起来的眼睛里”,在复兴号的Wi-Fi里,在自贸区更快的通关速度里……每个人用真诚地话语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改革,而这真诚也最打动人,最能提振精气神。
除了自拍视频和图片,导演组还在节目中设计了直播互动环节。在第五期《在田间地头》这一集,导演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这两个版块各安排了一场直播,记者到网友和观众关心的现场,通过屏幕进行互动,如主持人介绍完郝堂村完备丰富的基础设施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后,就有网友留言想去郝堂村参观游览。主播随即连线当地分管领导,分享郝堂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改革建设理念中的具体做法,同时回答网友问题。观众边看节目边评论互动。观众上传的内容会实时显示在直播间的背景大屏上,新闻主播也会不断刷新浏览手中的平板电脑,读取观众的留言,实现电视屏和手机屏实时互动。
在节目当中,网友发来的留言和图文互动就成了节目的节奏调节器。每隔几个视频就会推送一些网友的留言互动,新媒体方面会及时捕捉到大量网友高质量、有细节的互动留言提供给导演组和节目主持人。这些高质量的留言让观众产生共鸣,继续引发讨论。同时,优质的留言对于节目的时长也是一个控制器。这些互动丰富了节目内容,让改革成果更加形象直观,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参与,首期节目的网络同步直播阅读量就突破了600万。
三、传播方式之变:面向全媒体做节目实现多重传播
不同于传统的主持人口播加记者采访的新闻节目,《改革在哪里?》借助融媒体传播,突出“互动”和“创新”,以“百姓自拍+网友实时互动+我来帮你问”为基本结构,特别设计手机互动H5页面,网友可以留言、上传图片和自拍视频,也可以在节目播出时实时参与话题讨论,实现大小屏互动。
《改革在哪里?》节目还通过央视新闻微博、央视新闻移动网、秒拍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发起多个创意征集“聊改革上央视”,激发网友共鸣,吸引网友上传有意思的图片和视频。在央视新闻移动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上,还推出了“改革在哪里”专题页面,不仅有当天的节目直播、回放,还有二次制作的热点小视频,方便转发和翻阅。
《改革在哪里?》节目还精心设计制作大宣传片和每期节目的小宣传片。大宣传片用主持人的卡通形象做设计,突出节目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发问的形式,将节目中设计的几个大方面都涵盖其中。小宣传片以第一期《在看得到的变化里》为例,导演组用网友们提供的“身边的小变化”的照片做成逐格动画,让这些静态的照片动起来,身边的变化“跃然纸上”。在第八期《你在他乡还好吗》中,为了突出寻找的感觉,从变化和获得中找到改革的烙印,宣传短片里导演组带上特别制作的“改革在哪里”小白板,走上街头、走进创客空间、走入田间地头,用海采的方式寻找在他乡的人们感受的改革。
节目原创了“众筹歌曲”《改革在哪里?》,创作成了很符合网络传播的说唱形式,配上富有互联网气质的MV发布。通过这首网络歌曲大家唱,扩大了征集效果,也推广了节目本身。
四、大型融媒体实时互动话题节目《改革在哪里?》带来的启示
《改革在哪里?》十期节目通过改变新闻语态,靠“群众眼中的改革”来实现了有效传播,通过改变新闻形态,让“公民新闻”直接点题“真改革”,面向全媒体做节目,加强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这些创新实践,对当前电视新闻融媒体报道有深刻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是面向全媒体做互动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在与网络新闻、移动资讯竞争中,要想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潜能,在此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理念,突破以往电视新闻重内容轻形态、重生产轻传播的局限,实现从内容传播到内容营销的视角转变;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由传统的以播发为主的单项过程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的转变。应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补效应”不断增强、“动态聚合”特征不断凸显的新趋势,把节目当做产品,把观众当做用户,创造足够多的场景优化电视新闻传播,让用户与正在播出的内容互动起来。
二是改变语态建立良好传受关系。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受众多元化信息诉求、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分众化传播趋势,促使电视新闻语态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宣教语态向向渗透式、感召式传媒语态转变,这是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也是建立良好传受关系、实现有效传播的手段。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一改传统新闻报道脸谱化、套路化的文风和语态,多运用平民化的语言、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报道出来,带领观众进入故事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类节目亲民、接地气,从而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是虚实景结合播报让节目更直观。除了利用视频连线和在线互动的方式外,电视新闻还可通过虚实景结合的播报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把图表、数据、三维动画、虚拟现场等手法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当中,改变传统的叙述平铺新闻报道模式,可以加深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丰富新闻的内涵,尤其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可将新闻以3D动画的方式进行推演,克服原有的画面局限,使电视新闻节目更直观、形象。
参考文献:
[1]央视网.央视推出融媒体节目《改革在哪里?》[EB/OL].
http://www.cctv.com/2017/07/21/ARTIRN8LU2r Erigxr7w ZPdc0170721.shtml.
[2]张玉河.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3]田连友,赵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与新媒体关联[J].传播与版权,2017(12).
[4]禹宙.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及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6(24).
[5]沈丹洪,吴瑶,范天怡.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联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4).
[6]汪震宇,张小强.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简介:张收鹏,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在读研究生,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