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6期

城市电视台: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竞争力

韩万春,张  军
2018年08月16日09: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既是保持住收视市场竞争地位的“王牌部队”,也必须直面新媒体及传统媒介之间竞争,自身发展逐渐故步自封、缺乏创新及收视、影响力双下降的严峻现实。本文力图从造成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困境的内部原因入手,通过以下措施寻求破解之道:完善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采编与制作机制,合理调配资源,开展错位竞争;着力打造新闻评论风格、以深度和个性化解读为特色的新型民生新闻栏目; 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引领民生新闻的“微创新”,做大气、高品质、富于人情温暖的民生新闻节目;进一步强化民生新闻栏目的社会服务意识,满足观众的资讯需求、帮忙需求和监督需求。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088-04

从2000年左右兴起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度成为了城市电视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杀手锏”。面对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城市电视台以“民生新闻”为突破口,将其紧接地气的特性,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诉求的服务风格充分发挥,从而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影响力远超当时热门的综艺品牌节目。《南京零距离》等节目更是成为现象级的城市民生新闻栏目,引起竞相研究与模仿。笔者所在的芜湖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芜湖台”)首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生活传真》,以完全生活化的内容、快速的新闻事件报道、完全脱离了传统时政新闻的窠巢,引起了观众的极大收视热情。2003年开播之后迅速成为芜湖地区的品牌栏目,收视份额不断上涨,收视率长期稳定在6.5以上,在与央视、卫视的主要品牌新闻栏目的竞争中完全不落下风,并由此带动了整个频道收视份额与影响力的提升,使得《生活传真》成为芜湖地区家喻户晓的品牌媒介。

媒体竞争的态势是不停变化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网站、微信客户端、公众号,各种新闻及资讯交流的APP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在极大地方便人们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民生类新闻资讯同样是新媒体开拓市场的利器,而其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推出的创新形式又使得城市台新闻媒体处于相对被动的竞争地位。除此以外,即便是传统媒体之间,无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常规武器,不再具有一经推出新栏目就具有的轰动效应,同质化、琐碎化、浅层化等民生新闻栏目的弊端也逐步显现。

对内面对发展日渐落入俗套的节目制作模式,对外直面新媒体采编新模式对城市台新闻节目的巨大冲击,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节目,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竞争力,保持城市电视台在媒体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呢?

笔者通过分析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破解之道。

一、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困境和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不可否认,目前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相比较其它自办节目而言,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收视大户,栏目影响力仍然是整个频道、甚至整个电视台对外拓展收视市场的“王牌部队”。但是相较于十年前,不仅收视率有明显程度的下滑,栏目的辐射能力与影响力也有相当程度的下降,广告的承载力有限,栏目品牌价值逐步缩水。更为严峻的是新媒体对民生类新闻栏目的严重冲击,如果民生栏目在新媒体的融入上不能全力以赴,善于利用其特性为己所用,民生类新闻栏目的生存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挫折。

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的城市电视台75%的频道出现收视下滑,在与央视组、卫视组频道的竞争中,城市台只保住了7.7%的收视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1]。而真正维持住城市台阵地的,还是集中在18:00-1900时段开播的民生类新闻栏目。维持住这段生命线,对城市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民生新闻栏目早已风光不再。收视率的下降是个很容易看到的问题。芜湖台的《生活传真》近年来也呈收视率与份额明显下降的趋势,2017年5月其收视率平均为3.96,而2016年同时段为5.06。该台2008年6月在新闻综合频道中新开播了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看点》,虽然最高峰时也达到2.0以上的收视率,但最近两年下降明显,2016年中期已降至1.0以下。民生新闻栏目面临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实际上,这也是城市电视台具有共性的现象,尽管民生栏目依然是其“救命稻草”,但其收视下滑也带动着城市电视台收视份额的总体缩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伴随着收视率的下滑,是节目影响力与辐射能力的减弱,直接表现就是承载广告的缩水,以及电视营销推广活动中品牌价值的降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新媒体的有效分流,加上民生类电视栏目越来越显示出的故步自封、囿于套路的僵化模式,栏目的吸引力对于观众而言无论如何也难以保持,下降就成为必然的现象。

在导致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困境的多重原因中,外因(传统媒体之间和新媒体竞争)虽然很明显,但长期以来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不重视节目的升级换代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概括起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民生新闻的题材同质化较为严重。同一地区,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每天都重复出现,很多城市电视台开办多个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栏目的扎堆出现,占用了城市台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采编力量更加紧张。芜湖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度也达到过4~5个。为了抢收视率,很多栏目连播出的时间段都一样,相同的题材,雷同的节目,有的观众根本区分不出是哪个频道的节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时间长了,观众也产生了厌倦和反感。对这类新闻渐渐失去了兴趣,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也流失了观众。

2.很多民生新闻缺乏思想和深度,简单的热线+新闻模式,对“民生”含义理解的过份狭窄导致栏目定位上的不清晰。这集中表现在很多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栏目中,大多数的新闻选题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给观众留下鸡零狗碎和鸡毛蒜皮的感觉,小车祸、小监控和小案件题材特别多,相同题材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屏幕上。很多编导严重依赖热线电话,捡到篮里都是菜,有什么报什么,不管新闻有无价值、也不管倾向是否正确。缺乏必要的新闻策划意识、发掘新闻内涵的眼光。加上很多栏目制片人认为“民生”就等于社会新闻,只要是家长里短、吵嘴打架等内容就乐此不疲,缺乏有意识地去寻找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去组织和挖掘内容,只知道就事论事,这样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新闻总体上缺乏策划与整体安排,显得杂乱无章,二是栏目没有深度,没有思想,因过分关注一些家庭情感话题、奇闻异事而显示出低俗化的气氛。

3.缺乏严格的节目运作机制、人员素质成为瓶颈。很多城市电视台缺乏严格的节目运作机制,采编模式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时政新闻制作方式,只不过将内容换成了民生新闻而已。记者、编辑之间沟通机制缺乏,编辑的策划思路和记者的采访实际之间很多时候是完全脱节的,这就导致编辑节目成了“有什么吃什么”,没有“点菜”程序,节目自然就没有话题性和整体性,策划性更是很少体现,观众看久了就会觉得千篇一律,有些有话题性、想多了解的新闻却没有展开说,有些没什么话题性的新闻偏偏又很啰嗦,不关注观众兴趣点、随波逐流的节目就像没有思想的行人,散漫而无预期,吸引力自然下降。其它的机制,包括快速的审发稿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节目包装与推广机制也不如人意,更为掣肘的是城市台的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成为制约节目水平提升的主要瓶颈因素。很多城市台都存在着新闻采编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同样是媒体竞争在人才资源市场的正常反映。民生新闻栏目既需要充满朝气、干劲十足的一线记者,也需要具有一定新闻眼光、善于策划与节目创新的资深编辑。但这两类人才正是城市电视台既缺乏又不断流失的,如何稳定和建设一支成熟而稳定的采编队伍同样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