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18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 提升"四力"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陈 凌 盛玉雷
2018年08月31日07: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提升“四力”,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全媒体时代来临,党报评论如何提升“引导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党报评论如何提高“能见度”,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8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办的第三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举行。围绕“全媒体时代,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平台的代表共聚一堂,展望未来趋势,分享融合经验,共谋发展良策。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评论更是要直接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评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致辞中作出这样的判断。

  “承担起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报评论这支‘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致辞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评论的优势在哪里——

  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供有效信息,实现有效链接?“提高思想含量,在全媒体舆论场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成为此次论坛众多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媒体的竞争在时间上分秒必夺,在空间上无孔不入,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已经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与会嘉宾对于全媒体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大家都认为,党报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张铁认为,思想和观点是核心竞争力,创造的是头部新闻产品。把评论的观点和思想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中,才能助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做好人心的工作。“今天大家越来越认可‘思想引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内容质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评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决定评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篇好的新媒体评论,除了在信息上要有真材实料,在情感上要有真情实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在分论坛“众声喧哗,党媒如何有效说服”上,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这么说。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编张焱也认为,主流评论的优势仍然在于权威性、思想性,评论可以借助外脑提升思想含量,“作为评论员和编辑要有擅长的领域,在擅长的领域要有熟悉的专家朋友。当我们遇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先抄起电话和专家聊一聊,不仅要做到不说外行话,更要做到有专业性、有时效性、有思想性。”

  人人都有麦克风,思想从哪里生长——

  以现场感觉增强思想力量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纵观今天的舆论生态,从一条热门微博到一篇“10万+”文章,从一条朋友圈到一段短视频,每一次观点表达都是价值出口,都是思想载体。

  思想深度,决定评论高度。如何用好手中的“金话筒”?怎样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全媒体时代,与会嘉宾纷纷将目光投向新闻现场,把思想种在土地上。

  “新闻的富矿在基层,评论的富矿也在基层。”近年来,党报评论员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脚丈量大地,用笔记录时代,把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与会嘉宾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对评论员的要求。好文章必须接地气,采访型评论、现场类评论能让评论触摸到时代的脉动,赢得更多读者。

  “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人民日报推出“现场评论”栏目,从长江上的渔民到大坝上的义工,从繁忙的港口到美丽的田园,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中,采写了30余篇鲜活的评论。为提升党报评论吸引力,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观察”评论专栏,通过一线走访观察,立足本土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通过推出全媒体“新时代湖北讲习所”,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安徽日报深入社区开展一线调研,“无论是提升评论的思想高度、还是评析深度与实践厚度,评论语言都要生动活泼‘接地气’、通俗易懂‘沾泥土’、质朴清新‘带露珠’”……

  评论是思想产品,实践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才能让评论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媒体深度融合,评论有哪些新作为——

  以评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

  “既要有‘小编’的网感,也要有‘老编’的专业;既要全新的手段,也要有深厚的学养。”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关于评论融合发展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与会嘉宾的认同。

  去年,美国一家新闻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受众难以分清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区别。换言之,曾在题材、体裁、表达等各个方面有着严格区分的报道和评论,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界限可能正在模糊。

  这样的例子,引来与会代表热烈讨论:“这恰恰也是受众需要更多有效信息的必然结果。”“有思想力量,沾泥土气息,这不仅是让‘楷体字’的声音更响,也是让新闻报道影响力更大的重要方式。”……讨论中,与会嘉宾认为,评论思维也可以融入到报道之中,观点评论也需要新闻信息,评论跟报道完全可以实现“内部融合”。

  “好的理论、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形式和载体,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评论如果老是板着面孔,让人接受就会越来越难。”求是杂志社评论部主任杨煌说,评论也需要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要像新闻报道一样,学会“网言网语”,也要像新媒体一样,更好更快利用传播新技术新手段。

  “突破以往宏大叙事的模式,选取网民关心的视角,用最鲜活的语言,最便于阅读的文本,传递主流声音。”人民网观点频道主编黄策舆在分论坛“融合发展,观点如何链接受众”中,以“人民网评”为例指出,评论也需要提供增量信息,需要融入新闻报道的思维,以“细节的力量”增强评论的力量。

  “评论作品需要通过传播矩阵,实现全方位传播、全视域传播”“要融入新媒体产品,让评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以评论为突破口,推进新闻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的发力点或有不同,但以融合引领价值的方向,却是共同的选择。

  一个主论坛,两个分论坛,与会嘉宾在激荡思想、交流经验中,也逐渐凝聚了一个共识:以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党报评论,要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评论的思想性,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做有思想深度的大评论。如此,主流媒体才能在百舸争流的观点竞争中、日新月异的融合态势下,以金话筒唱响主旋律,让主流声音、主流价值传得更远、影响更大,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任务。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