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品党报的优势再造和品牌重塑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向高度要公信力;舆论理论同频共振,向深度要引导力;打造三大党报周刊,向厚度要影响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向精度要传播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进深度融合,优化内容供给,聚焦精品生产,不断提升党报精准服务、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当下,对于党报的价值意义尤要作出新的考量。在媒体融合战略下,如何重塑竞争优势,彰显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华日报编委会以“思想立报、精品立报”为发展导向,继2017年启动“精品生产年”活动之后,又将2018年确定为“服务提升年”,推出系列周刊,推进深度融合,优化内容供给,聚焦精品生产,不断提升党报精准服务、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其间,优质稿件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多次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的表扬,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精品党报建设,并非是新闻内容生产力的单向度提升,更涵盖着对其当下和未来影响力的多元化探索和体系化构建。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向高度要公信力
党报的高度,决定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而重大主题报道比一般新闻报道更能彰显党报特有的高度。近年来,新华日报编委会以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节点为切入口,强化议程设置,优化组织架构,传递国家战略格局中的江苏实践、江苏成就。同时,以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带动整个集团的媒体深度融合。“逢重大主题报道必创新”,已成为一项新的传统。
高起点、高站位——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江苏同样肩负光荣使命。作为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始终紧扣中央精神,聚焦中心工作,突出江苏视角,讲好江苏故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中,不断提升党报的公信力。近年来,由新华日报策划发起的多组重大主题报道政策把握精准,政治导向鲜明,正能量彰显有力。如“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国家公祭日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正义之胜”出境采访以及全国两会、十九大报道等,立意之高、格局之大,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力。
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是新闻战线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华日报编委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改革目标以及总书记近期对改革开放40年的精辟总结,深入结合江苏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5月份正式启动“史诗40年!江苏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全媒体行动。以两项重要活动、十大全媒体行动和集团各媒体的系列创意策划,形成“2+10+N”的开放式报道格局。其开篇之作,就是对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江苏学者胡福明先生的专访,带领读者重温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出发点”,体现改革开放的江苏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新华日报重大主题报道不断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认为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取得,无不“受益于区域壁垒的打通,受益于媒体格局的融通,也受益于报道思维的贯通”。“新华报业在报道资源和报道权限上虽然难以与中央媒体相提并论,但在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上却丝毫不逊色于后者。”①
高规格、高质量——凡列入“重大”之列的选题,都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在规模力度上全力以赴、浓墨重彩,在内容质量上频现亮点、频出精品。
如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新华日报投入近80个整版;“12·13”国家公祭日,推出10个整版的特刊;党的十九大报道,更是“有声有色有气势、出新出彩出精品”,《大走访大落实》《十九大时光》专栏,预热效果好,多次得到中宣部表扬。盛会期间,推出共计84个整版的特刊,是新华日报历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从未有过的。2018年全国两会,新华日报推出“直通全国两会”特刊共136个整版,不仅再次刷新全国两会报道版面数纪录,其间还采用手机屏和“文字云”等形式生动还原两会盛况,令人眼前一亮。
围绕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新华日报去年共推出60多个系列报道和专栏专题。今年,以《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等多个重点栏目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围绕全国两会精神,策划推出“解放思想 走在前列”“走乡村看振兴”“区域竞争力新观察”等多个系列报道,再次体现了重大主题报道的高规格、高强度、高质量。
舆论理论同频共振,向深度要引导力
党报的深度,体现为思想维度和引导力度。新的传播格局中,媒介进一步泛化,并带来注意力、话语权的激烈争夺。因此,党报既要注重理论思想引领,也要充分发挥内参预警作用,深入实际,深挖一锹,深刻解读,在众声喧哗中谋共识、求共进。
舆论理论的体系化构建——评论是党报的旗帜与灵魂。互联网语境下,多方利益博弈,文化日益多元,思想激烈交锋,人们对于党报在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上作为“定音鼓”的吁求更为强烈。近年来,新华日报统筹理论评论力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差异中谋共识,在焦点难题上彰显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就重要时间节点“借势谋篇”,以社论文章纵横勾勒国家战略下的江苏使命和创新实践。如2017年10月17日头版刊发的述评《“强富美高”,江苏大地上的雄浑交响》,既有多元维度,又有历史纵深,大开大阖,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引导力。
就当前社会热点“借题发挥”,逐步构建一个形式多样、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党报评论体系,以舆论合力,助推社会共鸣共进。2017年以来,围绕国家战略,新华日报刊发系列评论10余组。《新华时论》《江东观潮》《零点快评》三个评论专栏发稿逾200篇。又先后开辟《辛苏》《苏言》专栏,精准策应江苏中心工作,着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就重要战略命题“借脑拓展”,以专家理论创新成果揭示规律、指引方向、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新华日报于2017年1月创办的《思想周刊》,有效拓展了党报理论宣传阵地,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资助。此外,我们还建成了包括“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以及交汇点《新智库》栏目等在内的全媒体理论传播平台,助推党报舆论与理论的同频共振。
“内参+”的纵深式服务——内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另一条“战线”,有着重要的瞭望与预警作用。近年来,新华日报认真贯彻总书记视察新华社时对内参工作提出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参谋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发挥其在治国理政中的“探照灯”作用。
江苏明确要求新华日报内参要成为省委的“眼睛”。为确保内参“谋之有方”“参之有道”,我们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要求“跟班”记者及时向报社传递省领导的近期关切,前后方合力确定内参选题,提高采写精准度;同时要求内参部记者身在报社、心向省委,思想上同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接轨,主动研究宏观走势和重大方针政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同时,向基层传递工作导向,及时引导纠偏。②2016年底,省委部署全省500多万党员到基层群众中“大走访”。内参记者在采访10多个乡村、30多户农民后发现,“大走访”存在浅“访”辄止、偏重形式等问题,便向省委主要领导报送内参《群众反感不解决问题的“大走访”》,直言不讳地指出五个问题。时任省委书记李强在内参上批示:“‘大走访’不能变味。此件可印达各市、县主要负责同志阅酌。” 2017年,新华日报的14期内参均得到省委书记或省长批示,其中有两期被印发全省。新华日报以“内参+”的方式,围绕中心,提升服务,将直面问题、勇于发声与发掘典型、预警引导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中宣部《新闻阅评》对新华日报记者“既写报道又写内参”给予充分肯定。
打造三大党报周刊,向厚度要影响力
党报的厚度,内容厚重是应有之义,系统精深也殊为重要。当前,浅表化、碎片化阅读已成很多人的日常,但其背后却存在着深度阅读和严肃思考能力弱化、思想渐趋迷茫等诸多隐忧。有人反思: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实则是一种“反阅读”。在此背景下,新华日报精心调研,从2017年起,陆续推出思想、人文、科技三大周刊,其内容定位既专业、系统,又贴近、灵动,厚积薄发,构建精神家园。
打破“沉默的螺旋”,放大主流声音——传播学中有所谓“沉默的螺旋”理论。网络时代,人们却容易陷入一种人为制造的“民意”陷阱,不敢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抢占舆论阵地,建构理性社会,放大主流声音,守护核心价值。
2017年1月创刊的《思想周刊》,以“立时代潮流,发思想新声”为宗旨,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和现实生动实践的深刻互动,被人民日报认为是“推动理论舆论同频共振的创新探索”;2017年6月推出的《人文周刊》,根植历史底蕴,观照社会现实,彰显人文特色,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引领主流文化方向;今年5月,新华日报再推《科技周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江苏一线创新实践,既有高端访谈,也有创新故事。突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强化讲述方式的贴近性、生动性。
从周三至周五,三大周刊内容厚重,“干货”满满,以矩阵式传播优势,打造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思想文化高地。
“后真相时代”的坚守,厚植党报转型优势——“后真相”的提出,最初基于英国脱欧事件和美国总统大选,并于2016年入选《牛津词典》年度关键词。传播学者由此提出: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关心事实本身。公众的情感和个人价值,有时比事实真相更能影响舆论风向。③“后真相”突出反映了当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质及其负面影响。但“感性的狂欢”不能被“感官的放纵”所取代,所谓“后真相时代”,党报对于理性精神的传承和主流价值的坚守将历久弥新。
创办系列周刊,新华日报首先着眼于思想、人文和科技,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党报的资源禀赋和新华的深厚文脉。其内容多就当前发展难题、热点现象予以专题化呈现,定期、系统地发布权威专家、资深学者的创新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权威性,亦强化了研究的贴近性、服务性。如《思想周刊》每周4个整版,已刊发2000余篇文章,以其精准的选题、透彻的论述和思辨的力量,很快打响品牌。今年1月,“思想周刊文丛”正式出版发行,被专家誉为“有效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长江篇、江苏篇”;《人文周刊》则以历史观照现实,以情感滋润心灵,以理性烛照时代,体现了党报主流媒体传承有序、美成在久的深沉情怀。
新华日报的三大周刊,在内容的高度、深度、温度上花心思,在传播的贴近性、精准度、多元化上下功夫,为新时代党报厚植优势、转型发展探出了新路、给出了样本。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向精度要传播力
党报的深度融合,最终将体现为传播的精度、效度。而能否以新媒体技术精准分众、以新媒体手段精确抵达,是考量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力的关键。目前,新华报业在重大战役性报道方面已形成党报报道之“深”、网站集成之“全”、端媒传播之“快”的多元立体格局和融合传播路径。
从“全媒体”迈向“融媒体”——当前,没有哪一种媒介形式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因此,打造精品党报,必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用户精准画像,以不同传播介质进行精确推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党报传播力。
新华日报的融合传播颇具成效。在2017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机构发布的迎接十九大宣传省级党报移动传播榜、省级媒体客户端传播榜上,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连续两月双双名列第一。其间,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的江苏媒体稿件,新华报业占全省的2/3以上。时任省委书记李强在看望十九大报道团队时,称赞“新华日报是真正的全媒体”。今年全国两会,是新华报业实施深度融合后报道的第一场全国性重要会议。我们充分发挥报网端微一体化运作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8次受到中宣部表扬,是新华日报近年来全国两会报道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
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重心在“融”,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应尽快从“全媒体”迈向真正的“融媒体”, 唯此,才能提升传播力。
正因如此,新华报业将2017年定为“深度融合年”“转型发展年”,在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构建报网端微立体传播体系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建成以交汇点升级版为引领、涵盖集团多个客户端在内的移动传播矩阵。二是依托中央信息厨房,组建了包括全媒体编辑中心、全媒体采访中心在内的新的内容生产架构体系,再造采编流程。其中,全媒体编辑中心下设新华日报编辑部、交汇点首页编辑室、中江网首页编辑室和全媒体视觉设计室;全媒体采访中心则下设9个全媒体采访部。今年陆续推出的“北京西路瞭望”“江东观潮”“新华经济369”“今日江苏”等微信公号,也屡屡展现报网端微的融合传播优势。
从“智库型媒体”转向“媒体型智库”——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化、专业化是当前党报转型的一个战略性机遇,有助于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般来说,传统媒体往往从发掘深度和专业优势入手,从打造“智库型媒体”起步。当“智库型媒体”转化为“媒体型智库”,则意味着媒体本身性质发生了转变——“媒体型智库”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媒体,而成为一种具有媒体特征和优势的新型智库。④2017年下半年,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新华报业创建了江苏省内首家主流媒体高端智库,这是我们从“智库型媒体”向“媒体型智库”的一次战略转型。
“媒体型智库具有更强的市场化特点,可以更好地连接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交流渠道,打破僵化的体制限制,更好地整合和传播其智慧资源。”⑤新华传媒智库汇聚了国内外诸多领域的领军企业、行业翘楚和权威学者,“以库聚智”“以报传智”,成为党委、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耳目、尖兵和参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是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努力打造一份无愧于历史的精品党报,是新华人责无旁贷的使命。2017年以来的精品党报建设,使新华日报在内容格局、版面形式、融合传播、运行机制、产业经营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多样化的创新探索。可以看到,一些适宜的转型路径在生成,一些新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从传统主流媒体向互联网语境下的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是党报重塑自身竞争力、影响力的一场攻坚战,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新华日报80年,新征程上再出发!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注释:
①张晓锋:《信息大整合、媒体大聚合、人力大集合》,《传媒观察》2015年第2期。
②林培:《新形势下参考报道如何当好省委“眼睛”、服务大局——以〈新华日报〉相关报道为例》,《中国记者》2017年第9期。
③张志安:《我们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澎湃新闻网2017年6月15日。
④施蕾蕾:《传播学视域下媒体型智库的产生和发展解析》,《传媒观察》2018年第5期。
⑤储殷:《媒体型智库助力中国智库“弯道超车”》,《唯实(现代管理)》2016年第1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