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浅析微博中的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政府、公众【2】

高碧瑶
2018年09月18日09:3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公众和舆论

一般而言,舆论就是指公众的情绪和表达,从2003年开始,互联网逐渐在热点事件中扮演民意表达平台角色,使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现象,并进入公共话语。[1]同时,随着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讨论事件的重要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网络和新媒体给了公众参与新闻事件讨论的可能性,带来了“公民参与式新闻时代”,尤其是当危机事件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或公共利益时,公众的参与度会进一步提升。

网络舆论越来越容易形成一股强烈力量,不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都对自媒体上的公众舆论加强了重视。“舆论倒逼”在自媒体环境中频频出现,网络舆论影响着话语走向。比如,近几年反腐倡廉、学术造假等类的新闻报道中,都有网络舆论在发挥着强大作用。一方面,促使媒体挖掘、报道更多事实、信息,另一方面,也使相关部门提高了专业性和严谨度。

公众在参与度上提升,在信息公开中做出了积极努力,但同时要警惕在公众参与过程中产生的“二次伤害”比如,语言暴力、恶意诽谤等极端情绪控制下的非理智、非客观行为。这些行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多个主题媒介素养的缺失”,匿名性又对网络上的公众发言给予了更多空间。而对现状的总结研究发现,这种缺失不仅表现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底层公众中,也表现在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比如,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有公众中的“信息优势者”,其掌握部分事件事实且具有优先性,在公众对事件本身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容易被“信息优势者”的部分事实偏离方向,对危机事件产生不客观认知。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事件传播中,公众拥有“受众”和“传播者”双重属性。进一步,部分“信息优势者”成为传播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尤其当他们发表不负责任言论或者在某些利益驱使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经常会出现“带节奏”现象。

四、结 语

网络如水之载舟与覆舟,既是危机传播的有效武器,也是危机发生的第一现场。[3]在信息爆炸时代,公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给“两微一端”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另一方面看,信息化时代给政府机构掌握舆情的途径也有所增加,只要从指导精神到具体行动,直面事件本真、真正重视公众反应、重视舆情,当下环境就是一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通过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三者关系,我们进一步发现,以新媒体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三个层面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是可以实现人为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缩短危机蔓延时间的。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突发事件舆论讨论归根究底还是要通过互联网方式解决,建构合理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让政府、媒体、公众良性互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能够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转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新媒体舆论:模型、实证、热点及展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于晶.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3.

[3] 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 :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

[4] 贺文发.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5] 唐绪军等.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6] 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

[7] 窦丰昌.媒变:中国报纸全媒体新闻生产“零距离”观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

[8] 谢科范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82-48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