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

侯琰慧
2018年09月18日09:5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3.书信主题明确。《见字如面》第一季虽然每封信的选择都精挑细选,但从整体上来说没有很明确的主题,而该节目第二季的每一期都有固定的主题,如关于生死、俗世、抉择等等。这种明确主题的做法在传播效果方面表现更好,不仅让观众对信件的内容及精神感受深刻,也会使观众对主题所带来的人生思考有更加充分地领会。如第二季第一期中太平轮幸存者周侣云得救后写给双亲的信,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写给自缢身亡的儿子黄国峻的信(这封信曾经挽救了很多想过早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空中英雄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给敌机飞行员的妻子美惠子的信,身患白血病的李真写给妈妈的信,都是以生死为主题,通过不同情境下对生死的思考,让观众对生死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信·中国》节目也有明确的主题,那就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员同志的书信,来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细腻柔情,而且在每一封信结束的时候都会通过字幕显示书信作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如第一期中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朱德写给好友戴与龄的借钱信以及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信,1952年被追授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黄继光在朝鲜战场写给母亲的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江竹筠在渣滓洞狱中写给竹安弟的托孤信,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聂荣臻写给日本侵略者的信,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侠骨柔情。该节目通过一封又一封共产党人书信的传播,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共产党人的信念和精神,同时,这种精神也会带领观众找到信仰和力量,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当下和未来。

三、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信展现中华精神。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是通过书信这一载体来传达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涵。因此,书信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若想借由此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就要选择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国人民精神信念的书信,以及能够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支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信。这样的书信既可以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大故事,也可以包含普通老百姓的小故事。普通个人的小故事也是国家和时代变迁的印记。不论是大故事还是小故事,只要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优秀的精神文化并能指导受众处理当下生活和精神困境的故事,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好故事。如《见字如面》第二季第五期,以“热血”为主题,展示了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牺牲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这封信是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同时也是被几万观众同时向节目组推荐为最值得让更多人看到的信件。他在这封情书中向妻子表达了自己的爱,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妻儿,所以联想到了这个国家的许许多多人也爱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当时我们国家的人民正处在一个随时可能死亡的状态,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选择牺牲个人的幸福,去为天下人谋幸福。这封信所流露的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热血精神令无数观众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林觉民一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安全,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正是林觉民精神的延续,相信通过《与妻书》的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践行他的精神。因此,在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传播这种具有中华精神代表性的信件,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2.通过生动朗读还原故事情感。书信是一种书面文字,如何把蕴含在安静的文字语言里的情感,通过有声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以及如何把发生在信件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如实地讲述出来,都是需要具有语言表达功底的朗读者才能够出色完成的。精彩的朗读有助于书信故事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毋庸置疑,朗读者的朗读对于书信的生动展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表达可以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信件的文化精髓。因此,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选择朗读嘉宾的时候,一定要把嘉宾的语言功底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样才能达到高质量的传播效果。声情并茂的朗读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书信情感精髓,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无声胜有声的停顿、控制得当的节奏、准确到位的语气等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具备很强的感染力,更易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这种文化审美与艺术审美并存的语境,不仅使节目更具吸引力,也会提升节目的品格。《见字如面》和《信·中国》中的很多朗读都可圈可点,十分精彩。如《见字如面》第二季第八期以“众生”为主题,带领受众认识世间千奇百怪的众生相,朗读了雍正身边的谋士戴铎写给雍正的信。这封信的朗读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赵立新,他的朗读把戴铎的奴才相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就连解读嘉宾都忍不住为之赞叹。他一开口,观众不需多想就能感受到戴铎看不清形势还想参与大事的行为是遭人嫌弃的,因为他朗读的语气和节奏把书信的内在语完全展露了出来,活灵活现地诠释了书信的精髓。这种极强的有声语言表达魅力,使观众不仅对他的朗读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对戴铎这种悲催的品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成为像戴铎一样的人。因此,在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优秀的朗读是讲好中国故事必不可少的一环。

3.通过高水平的解读传达故事精髓。书信文字本身展示的内容很有限,因为这是属于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信息情感往来,有着当事人之间独有的默契,有些内容不需要在信中提起,收信人也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观众作为局外人,很多时候会陷入迷茫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信件背景及文化内涵较为了解的人为受众进行解读。因此,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解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不论何种电视节目都需要有对象感,节目的服务对象就是受众,只有受众能完全明白接受了,才能与信件产生情感共鸣,节目也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既然解读环节很重要,那么解读的水平也就决定了节目的质量。由于信件涉猎范围广,若想展现高水平的解读,就要求解读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根据现有的两档书信节目来看,解读分为三个部分:读信前、读信中、读信后。读信前的解读铺垫了书信的来龙去脉,读信后的解读是对书信内涵的延伸和升华,读信中穿插的解读可以及时解答受众心中的疑惑。《见字如面》的解读分布在读信前和读信后,《信·中国》的解读分布在读信前、读信中和读信后。不论解读处于节目的何种位置,解读的质量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解读才能加深受众对书信精神的理解,并产生与书信的情感交融,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除上述几点以外,很多细节也是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比如《信·中国》节目通过字幕显示书信内容时,会把重要的词语通过放大字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更易使受众明白故事的重点。同时,节目还会通过视频短片和背景画面的方式使书信中的故事鲜活起来,以及通过舞美设计,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信件书写的年代。希望书信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展现更多的特色及文化内涵,把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赵宪章.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