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 9个月综合效益如何过千万元

2018年09月26日13:1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小字号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历时两年打造的“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出版经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印数决策项目),自2017年2月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投入使用以来,显著提高了产品周转率和经营效益,大幅降低了库存和报废率,当年投入使用短短9个月即在人邮社取得综合效益超过1000万元。目前,该技术成果正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广应用,预计今年该社的重印码洋将超过1亿元。

“以印数决策为支点的经营模式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作为出版融合发展(工信集团)重点实验室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意味着专业出版供给侧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季仲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一记重锤

破解供求失衡等行业痛点

近年来,我国出版图书品种和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在图书品种日渐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库存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全国出版业库存数量持续攀升,到2016年虽有小幅下滑,但总库存仍高达1143亿元,而2016年全国出版物的总零售额为833亿元,也就意味着价值逾300亿元的图书变成库存,每年55%的新书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

“印多了,变成库存;印少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品种多了,利润减了”——供求失衡作为出版业由来已久的顽疾,在专业出版领域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印数决策项目实施之前,人邮社在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虽已位居全国前三,但随着整体效益的不断攀升,供求失衡的矛盾也愈发尖锐:不足50%的重印率、10%的报废率、不到3次的库存年周转率、大量的断版图书和低效的长尾品种供货率——这些数据中隐藏的行业风险也让人邮社感到颇为头疼。

用工信出版集团出版科研部主任李弘的话说,产销信息不同步、生产模式固化导致市场响应能力不足,要么“产能不足”,要么“产能过剩”,已成为专业出版机构的普遍问题。李弘表示,在专业出版中采用传统印刷方式时,由于不同印刷册数导致单印张成本的不同——印数越少单印张成本越高,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印数决策,使出版社经营不能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决策,从而产生高风险。

一方面,专业类、学术类等小众图书难以出版,图书重印难,产品生命周期短;另一方面,生产经营粗放,大生产、大发货、大退货导致库存高、周转慢、报废大现象。季仲华认为,究其原因是出版机构在印数决策上没有很好运用已有数据资源,传统的书刊印刷方式不能适应快速供给和发挥长尾效应的需要,经营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为破解行业痛点,工信出版集团确立了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专业出版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在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中,充分利用经营数据分析与用数码印刷技术改变图书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的思路,打通印数决策系统、按需生产资源云管理平台和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的业务数据,升级生产支撑系统,并全新开发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平台,于是印数决策项目应运而生,为出版业发展中高库存、高报废这一痛点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大利器

抓住科学决策“牛鼻子”

断版书大量复活,500册以下图书年生产码洋达6000万元以上;图书产品生命周期明显延长,重印率由2016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17年的近70%;库存年周转率由2.78次提高到3.14次,而报废率却由10%降至6%以下——截至2017年11月,印数决策项目实施短短9个月,在印制生产线场地面积和工作人员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工信出版集团的产能和收益却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控制报废、复活断版,降低了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仓储成本与库房人力等,当年实现经济效益增长超过千万元。

印数决策项目的“魔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季仲华认为,关键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抓住科学决策的“牛鼻子”。

2016年,当人邮社一直存在的“三高一低”现象与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碰撞在一起时,大数据成了工信出版集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药引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重印印数决策机制,不仅让人邮社积累多年的经营数据经科学分析后发挥出巨大价值,更优化了人邮社重印流程,加上高速数码印刷生产线的支撑,让人邮社的库存、成本、周转率等一系列经营指标在这种创新思路下都产生了良性反应,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这一尝试让工信出版集团明白,传统出版产业要高质量发展,要转型升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指引,创新思路、转变观念。

季仲华告诉记者,印数决策项目其实就是以数据为主线的信息化系统联通经营模式,其核心是用户管理和数据营销系统、印数决策支撑系统等生产支撑系统。“用市场销售的数据,建立了一书一策、一类一策等柔性印数决策模型。有专人进行数据分析并决定印数,实现了印数决策专业化,并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印务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体系。” 

以人邮社为例,每年1.5万种次的印数决策只需要3名工作人员通过印数决策系统完成好印数的下达。“数码印刷技术的工价模式为无论印数多少,单本书的成本是不变的,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印数少于1500册时应用数码印刷技术的印刷成本低于传统印制的成本。上述特性有助于实现出版机构有效控制印数,改善供给。”季仲华表示。

“这套体系若能在全行业推行,有望将行业库存周转率提高50%以上,极大地提高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李弘向记者透露,重印决策系统已经启动了市场化推广与试用工作,仅3个月时间就让试用单位切实感受到了印数决策和重印业务模式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这不仅仅是一款带着创新意识的软件的推广与应用,更是一种经营理念的转变与普及,有望重塑出版业内业务模块(系统)共用、共享的新局面。”李弘说。

为了有效推进人邮社供给侧改革成果在业内的应用,工信出版集团多次组织多家专业出版社就业内“三高一低”的产业难题进行讨论,寻求通用解决方案。2018年8月,工信出版集团自主研发的“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它充分吸取了印数决策项目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决策”思想,建立了以重印决策为核心,集数据分析、按需生产、现代物流、用户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出版经营智能辅助平台。

一把金钥匙

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

基于数据分析基础的印数决策机制,不仅使人邮社的经营效益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了“库存量最低、准备时间最短、生产提前期最短、批量最小、生产周期最短的”新型生产模式。

季仲华指出,“三去一降一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行各业的高频词,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如何有效践行供给侧改革,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出版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结合工信出版集团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季仲华强调,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四个前提:一是要不断加强数据分析,用好渠道端已有的大量销售数据,是推进印数围绕市场决策的基础;二是印数决策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应该由专门岗位的专业人员借助工具来进行;三是严格装帧管理,降低图书装帧的复杂程度以便适应印数决策技术应用的需要,特别是专业图书在内容质量上契合读者需求才是关键,而不是装帧如何复杂才能被读者青睐;四是图书再版次数不再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再版不再版、印多少只是一种经营策略。

工信出版集团的印数决策项目一经投入就给企业每年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以印数决策项目为基础进行优化的“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也已在其所属的人邮社和电子社部署使用,以进一步提升两社重印效率和改善生产经营环境。与此同时,工信出版集团已经开始在行业内推广“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目前虽然产品刚刚上线,但是已有多家出版机构在与工信出版集团洽谈使用。接下来,工信出版集团将以“实”“效”为本,让更多出版单位了解、应用“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功能和服务,通过有形产品的共享、共用,让这种创新经营思维深入到行业,为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