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综艺节目解锁文化"密码" 让诗意朝夕相伴

莫斯其格
2018年10月04日06:27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解锁文化“密码”,让诗意朝夕相伴

  《诗意中国》海报

  《匠心传奇》剧照

  这个长假,你去寻找“诗与远方”了吗?其实,诗意不仅在“远方”,它还会在荧屏里——近日,新节目《诗意中国》走红网络,随着三期节目的播出,古人“礼乐文化”“饮宴文化”“花艺文化”等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分享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如今,不仅《诗意中国》,《匠心传奇》《阅读·阅美》《国学小名士》等再掀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潮,而且这批节目用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内核赋予了更多当代美感,大受观众好评。

  记者观察 更多文化综艺 帮助观众解读文化密码

  近日,多档全新文化综艺正在制作中,帮助观众解读文化密码之余,也被视为综艺“爆款预订”。

  其中,在故宫拍摄的《上新了!故宫》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每期节目中,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期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打造“创新”与“故宫”的CP风暴。目前,有网友“剧透”了《上新了!故宫》嘉宾的照片,邓伦和蔡少芬同框,一起探寻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化。

  此外,被称为“《见字如面》升级版”的《一本好书》也在制作中。节目由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演绎,12期节目还原12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据悉,《一本好书》摒弃以往读书类节目的学术化解读,为的是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促进当下由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转变,标准服务大众阅读利益,解决普通读者阅读需求。嘉宾赵立新用表演的形式“读”了一本书后,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目击者,“富有画面感,比文字更有趣,对于演出者以及观众而言,这是一个最快速、最有效的阅读过程”。

  相比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成熟度,网络端的文化类节目发展晚但成长快。面对年轻人聚集的传播平台,文化类节目的互联网表达则呈现出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博物奇妙夜》抵达“现场”,于实景中探讨文博历史,用当代视角解读更有滋味的文化与传统;《一千零一夜》着眼经典阅读,读书、读人、读世界;《我们的侣行》以纪实真人秀的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样式,贴近年轻人价值观,也展现出一定的国际视野,这些节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诗意冷知识”遇上现代“热生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成了眼前的“苟且”,而求之不得的,统统成了“诗与远方”。殊不知,传承千年的“诗意”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随着《诗意中国》的播出,“诗意生活”走红网络,网友纷纷在微博、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诗意生活,就连长假旅游,也要在朋友圈晒照时加入诗句,升华照片的诗意内涵。向来被冠以高冷标签的“诗意”何以能够轻松走进观众心里?

  从节目设置看,《诗意中国》保持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答题、场景还原等元素的同时,还在节目问答环节中进行了特别的推理悬念设计,吸引观众以及网友实时参与互动答题,温习诗意场景知识点。不仅如此,节目还开设了“诗意生活”互动话题,截取节目中的经典典故,让网友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分享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节目中带有推理内容的悬念设计和新颖的互动方式,获得了网友的连连好评,点赞节目:“文博推理秀烧脑又有趣”“诗意地生活,享受人生,这些节目可以多一些”“古往今来,雅俗共赏都是大众的共识,而文化类节目其实也不一定是曲高和寡,也可以雅俗共赏”。

  有观众惊喜地发现,《诗意中国》每期都很贴合现代人的主题,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诗意。李艺彤、夏之光代表年轻人的“诗意”潮流,热爱书法绘画的潘粤明代表个人的诗意态度,以及王媛可的诗意环保等,都在嘉宾的个人差异化中体现了不同维度的“诗意”生活。国乐大师方锦龙在节目中提到,自己每日抚琴时需沐浴、焚香,去除杂念感受琴声清朗,通过对古人抚琴时“十四不弹”之礼的解读,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与个人的传承。正如方锦龙所说,生活中的诗意也是靠我们有一颗爱的心情,去发现一顿饭、一茶、一水间的诗意。

  节目还通过对歌曲《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并再现《甄嬛传》“惊鸿舞”,这些环节帮助观众了解到传统文化蕴含的“诗意”情感元素正通过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与自己朝夕相伴。而《红楼梦》蟹宴场景的再现,吃蟹后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这些“诗意冷知识”遇上现代生活,最容易让人记忆犹新。

  最新一期《诗意中国》则解读“花艺文化”,嘉宾潘粤明反转文艺青年形象,自爆独爱向日葵:“向日葵像我一样阳光,又能看又能吃,标准的经济适用男。”潘粤明幽默地表示,看节目和录节目都能长知识,“来了以后就会长知识,进来的时候是小学生,出去的时候至少是初中生吧”。

  活学活用让国学生动有趣

  近几年,文化类综艺迎来井喷式发展,在同类节目中如何脱颖而出?创新表达是关键。《诗意中国》选择把文化和推理结合到一起,而《国学小名士》同样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平易近人。

  与第一季节目相比,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二季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改进,本季节目题型上更侧重于考察选手们对国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目前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有选手现场对对子,也有选手登台唱黄梅戏。节目通过多变的答题形式,轻松亲切的国学阐述,将国学知识与竞技相结合,让历史生动化、形象化,增强文化感知力、感染力,让青少年切实感知人物情感温度。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国学不但乏味,而且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但在郦波老师的解读之下,国学知识也变得生动有趣,几千年前的名士形象也变得鲜活且平易近人。首期节目中,郦波教授就意外爆料苏轼其实是李白的“迷弟”。原来,徐凝曾经不服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并以一首《庐山瀑布》进行反驳,真性情的苏东坡知道后替“偶像”抱不平,愤然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其中那句“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情绪饱满。节目播出后,有观众表示:“苏轼也是性情中人。”

  《国学小名士》将关注点落在国学文化解读之中,以故事形式展现,以人生经历切入,运用现代语言道出文意。对于“名士”一词的含义,胡阿祥教授在第二期中主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从文化上来解读的话,认为“名士要有自由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和超逸的风度”,郦波教授则引用孔子所言的“推十合一为士”,将古代的“士”所需要的礼乐射御书数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相联系来解释“士”,这种讲解方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将历史生动化、形象化。

  在节目里感悟文化传承魅力

  同为文化类综艺,江苏卫视播出的《匠心传奇》则带领观众们一睹文化传承的魅力与匠心的精巧。节目由杨澜担当策展人,邀请12位嘉宾作为匠心大使,探寻12名顶级意匠,了解更多传承故事。

  工匠精神之上,何为“意匠”?“意匠”来源于晋陆机的《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指诗文、绘画、设计等的构思布局,以构建某种艺术的范式。“意在形先,匠心独运”,现代的“意匠”伴随设计而体现品格、风采抑或哲学,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文明认知的高度。因此,节目便不仅局限于单独讲述艺术的传承,而是重在创新、重在原创,触碰艺术的本质。

  每期节目的嘉宾都会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亲手体验,例如柯蓝在制作瓷器时使出浑身力气、张晓龙在体验犀皮漆时皮肤一度过敏……嘉宾们稍显吃力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传统文化探索类节目单纯观看的维度,观众可以更真切地想象到这门技艺传承的不易,更加真实、接地气。

  在节目中,嘉宾们通过体验,也对“意匠”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佟大为感动于文物医生的专注和执着,“他们既要通晓历史,还要精通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更要能雕会画,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传承,才能做到最好”。

  柯蓝体验过后说道:“这些技艺是每天生活在浮躁中的人们学不会、做不来的。”杨澜则认为:“意匠大师终一生善一事,从初心到恒心的过程,是得之于手,应乎于心、以心应道的意匠魂,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收获最多的采访体验。”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