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澎湃新闻网如何勒紧新闻之“规”

陈良飞
2018年10月16日13:40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澎湃新闻筹备于2013年年底,正式上线于2014年7月22日。它是一家由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专注于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对外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拥有一类资质的新闻网站。

作为第一个直接切入移动互联网的新闻转型产品,澎湃新闻目前实现了网页版、Wap版、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全覆盖。截至2017年9月初,其移动用户数已经达到86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850万,用户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广东和上海,占用户总数的40%,境外用户也达到了4%。澎湃新闻从创办之初就担当着国内媒体融合先行者的角色,自然也要坚守新闻最可宝贵的真实性原则,这就需要勒紧新闻之“规”了。自上线以来,澎湃新闻始终勒紧新闻之“规”,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坚持创新表达方式,致力于成为党在互联网时代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一支“尖兵”。

传统媒体采编是宝贵“资源”

勒紧新闻之“规”,人才是关键。

在这轮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个别媒体的一小部分人将传统媒体的采编当成“包袱”,认为传统媒体的采编不能适应或者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但澎湃新闻的运作实践证明,传统媒体的采编非但不是“包袱”,而是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争抢的“重要战略资源”。

澎湃新闻筹建团队来自于有着10年报业经验的东方早报团队。目前,澎湃新闻共包含7个频道的新闻内容,分别为:时事、财经、思想、生活、视频、问吧和问政,共计70余个栏目。在上线之初,澎湃新闻与东方早报采用“一个采访团队,两个编辑团队”的策略。为了不顾此失彼,即使在澎湃新闻上线获得巨大声誉后,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管理层依然决定继续加强东方早报的编辑团队,不让报纸编辑质量下降。

所以从2013年年底到2016年12月31日休刊前的三年多时间里,东方早报一直拥有一支超过40人经验丰富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确保了东方早报在最后几年正常出刊,且稳住了质量,守住了底线,没有出现任何出版事故,最终实现了顺利休刊。

2016年年底,东方早报确定休刊的消息在内部传出后,澎湃新闻各频道负责人就“盯”上了这批编辑,并发出热情的邀请。在2016年12月31日东方早报正式休刊后,这些编辑被“一抢而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原来的领域,纷纷走向了自己在澎湃新闻的新岗位。

为什么澎湃新闻各个频道争抢这些成熟的夜班编辑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成熟的、富有经验的编辑,是肩负各级把关职能的资深媒体人。一转身到新媒体岗位,他们就能极大提升新媒体稿件的质量,成为新媒体稿件的把关人。新媒体稿件时效性强,工作强度大,对编辑要求高,经过这些编辑把关审核的稿件,自然更令人放心。

事实上,这一支编辑队伍融入各个频道之后,各个频道稿件差错率下降、质量提升,导向把握得更加精准,标题的准确度也显著提高,助力澎湃新闻勒紧新闻之“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有合适的舞台,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优势就能够得到凸显,完全可以胜任新岗位。可以说,如果没有东方早报团队10年的采编功力打底,澎湃新闻是否能够拥有目前的新媒体座次还真不好说。

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曾在其个人微信公号里奉劝有志于从事新闻报道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先进入传统媒体锻炼,而不要第一份工作就选择新媒体。他的理由是,不要被种种所谓的新媒体所蛊惑和迷惑,不要盲从去追随流行,还是从最基本的职业积累做起,以严谨做新闻的传统媒体为起点,打好自己的职业基础。

曹林观点的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真问题:和传统媒体的培养机制相比,相当一部分新媒体缺少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往往底子还没打好就站到了关键岗位上。

但事实上,有没有一个好的专业训练与这个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选择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并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新媒体也必须建立完整的“传帮带”机制。以此对照,目前澎湃新闻副总编辑、总监和主编大部分都是以前东方早报的副总编辑、部门主任和骨干记者。尽管澎湃新闻采编队伍相当年轻,但是这些人肩负起了“把关人”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方早报的底子是多么重要。从2003年创刊时起,东方早报就在为澎湃新闻培养核心团队,“十年磨一剑”,在第十年这一批人刚好成熟的时候,一举创办了澎湃新闻。

专业和严谨的原创报道是生命力

勒紧新闻之“规”,真实是灵魂。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一直是新闻实务界的一个热门议题。但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渠道为王”很难成为选项之一。

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做专业和严谨的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是澎湃新闻一上线就迅速获得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至今仍然在坚持的理念。

澎湃新闻一开始品牌就定位为“专注时政与思想”,专注于政经新闻,关注背景与深度,并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确定为互联网新闻稿源单位。自上线以来,与其他同类型新媒体相比,澎湃新闻原创新闻的质量、发稿量占绝对优势,稿件被其他网站转载比例几乎达到100%,已成为国内互联网重要门户网站原创新闻的主要供应商。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个互联网新闻稿源单位,如果不勒紧新闻之“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一则虚假新闻将经由购买了其版权的各类门户网站放大传播效应,以致不可收拾。

今年9月13日上午,一条“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于9月13日逝世”的“消息”在社交网站流传。当天上午,一个实名认证的微博大V在其微博中透露了这一“消息”,但他随后删除了该条微博,并在微信群表示系误传。

我注意到,不少网络门户轻信了这个微博大V,不幸“中招”。这些网站不但援引了微博大V的话作为信源,而且将稿件予以推送。澎湃新闻第一时间找到了多个可靠信源否认了这一谣言,并及时刊发多篇辟谣文章。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澎湃新闻一直坚持信源的权威性、真实性原则,绝不为了抢发所谓的独家稿件而放弃采访核实轻信一些微博大V。

显而易见的是,上面的微博大V既不是褚时健的近亲属,也不是正在褚时健身边的密友,发布不知道从哪听到的所谓“独家消息”,其可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澎湃新闻采编人员的眼中,这样的“独家消息”充其量只是一条新闻线索,本身并不准备真实性,采编人员需通过自己的多方采访,对其予以证实或者证伪。

为进一步打击和防范网络虚假新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于2016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严禁盲目追求时效,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

无论是这则通知印发前,还是这则通知印发后,澎湃新闻均遵循上述采编规则,勒紧新闻之“规”,绝不给虚假新闻任何空间和舞台,也绝不会为了抢新闻时效性而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我印象非常深的还有一则“阎肃去世”的假新闻。2015年10月27日上午9时许,歌手于文华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发布一则“消息”称,阎肃老师“因病今日于空军总医院去世,愿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一路走好”。

这则所谓的独家“消息”发布后,各大门户网站和各类新闻网站均直接截图予以转载并推送。阎肃老师系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其各方面情况均备受外界关注。

我当时也非常着急,但并没有放弃新闻之“规”,而是第一时间安排多路记者联系其家属、空军政治部予以核实,最终证实于文华所传为谣言。随后,于文华删除了该文章,并发文道歉:“郑重声明:刚刚所转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多家门户网站和各类新闻网站闹了一个大乌龙,严重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阎肃老师也是极大不尊重。事实上,阎肃老师于2016年2月12日因病去世。

我2010年3月底加入东方早报,从那时起,不管在东方早报,还是在澎湃新闻工作,我和我的同事都严格遵循采编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雷池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澎湃新闻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外界也普遍认为澎湃新闻发布新闻的速度很快,但在传播虚假新闻这件事情上,澎湃新闻每一次总显得“慢了半拍”。

作为一家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推广费用一直非常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媒体平台想要获取一个用户的难度可想而知。8600万的移动用户数、850万的日活跃用户从何而来?相当一部分就是依靠专业和严谨原创报道的“内容营销”。用户觉得你这个平台发布的新闻又快又准确,还有深度,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你的“拥趸”。

不打折扣的“四审制”有时候不近人情

勒紧新闻之“规”,程序是保证。

有人一定会问一个问题:如果澎湃新闻的记者或者编辑一不小心或者不注意抓取了某则消息提交审核并发布了,那不就会出一个“大新闻”么?你怎么确保这则消息一定不会被发布出来呢?

这就涉及澎湃新闻采编流程中目前执行的“四审制”:记者—责任编辑—栏目主编—值班总监—分管副总编辑(重要稿件要提交总编辑审核)。

以上述“阎肃被去世事件”为例,如果澎湃新闻政治组当天值班的编辑援引了实名认证为“著名歌手”的于文华的微博作为信源来发布阎肃去世的消息,澎湃新闻的审核机制能否阻止得了这种情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按照澎湃新闻时事类新闻的采编规范,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标注清晰的信源。所以澎湃新闻政治组当班记者(编辑)的稿件会这样写道:“2015年10月27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从实名认证为‘著名歌手’的于文华微博获悉,空军一级编剧阎肃因病今日于空军总医院去世,享年85岁。”

当这样一则“新闻”被提交到政治新闻主编,也就是我的手上时,按照采编规范的要求,我连珠炮的问题就来了:1.于文华又不是阎肃的近亲属,她有什么“资格”证实阎肃去世的消息,换句话来说就是,于文华的话可信度是很低的,且孤证不立;2.阎肃的近亲属没有发声、空军政治部也没有发布任何消息,单单就于文华一个人的信源这么快、怎么准?3.于文华的微博非直接可用信源,记者要去采访核实,而不是直接援引这个“不太靠谱”的信源。

假设那天我“眼拙”了,让这条稿子过关了,提交到了值班总监哪里,这条稿子就能发得出来吗?不可能的。值班总监判断一个稿子的标准也很简单,主要就是信源。他(她)依然会按照我上面列举的三条标准把这条稿子过一遍,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退回,补充采访核实。”这样信源薄弱的一条稿子想闯关成功,是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说,假设那天我、值班总监都“眼拙”了,这条稿子就能顺利发得出来吗?还是不行。按照澎湃新闻时事类新闻采编规范,以阎肃的身份,这篇稿件属于重大题材原创稿,必须提交副总编辑审核,副总编辑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必须提交总编辑审核。副总编辑审核时,这条稿子又会被用以上的标准再过一遍,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退回,补充采访核实。”

有时候,一则新闻时效性特别强,作为采访部门,我们肯定希望发得越快越好,但如果信源有问题或者不够权威,这篇稿子想快也快不起来的。你就算站在值班总监身边催,他(她)也不为所动,该走的程序、该遵守的信源标准依然会走。可以说,这套审核机制是刚性的,没有妥协的余地,有时候甚至是不近人情的。尽管在工作之外,我们是好朋友,但是不该发、不能发的稿件,并不会因为私人关系而予以通融。

相反,如果澎湃新闻从某个逝者的多位近亲属处和生前所在单位均确认了其去世的消息,甚至在现场目击或者拿到了讣告,信源权威可靠,并经过多个信源交叉比对,这个稿件很快就能够发表出来。

以澎湃新闻的独家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逝世”为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于2015年7月15日12时5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当天13时之后,这一消息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了包括万里长子万伯翱先生在内的多位亲朋好友,大家都予以证实并提供了相关讣告。经过审核之后,澎湃新闻于当天15时36分独家发布了这一消息,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或者援引作为自身报道的可靠信源。

在新媒体时代,时效性确实很重要,但并非第一位。近年来,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上不时充斥着虚假新闻,“提前宣布某个名人去世”的假消息占据不少数量。究其原因,就是国家网信办上述通知里面所指出的“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如果严肃的新闻报道每一次都靠运气、靠概率,有的时候社交媒体上传的是真的,有的时候传的是假的,那么新闻记者就不再是一个令人尊重的职业,新闻业也一举进入“玄学”领域了。

“澎湃问政”成为权威信息发布新战场

勒紧新闻之“规”,权威是根本。

2017年7月20日,澎湃新闻在上线三周年之际正式推出全新5.0版APP,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其中,新上线的全新频道“澎湃问政”,着力打造官方权威政务平台,差不多类似于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头条号。

“澎湃问政”是集政务机构信息发布、官方辟谣与在线互动问答为一体的沟通平台。上线首日就有40多家政府机构入驻并实时发布政务信息,截至2017年9月底入驻的政务号和媒体号已经超过200个。这些入驻的政务机构既可以在编辑后台自己编辑并发布权威政务信息,也可以授权澎湃新闻抓取其在各大社交平台的内容,几乎达到了同步抓取。

这些政务机构发布的信息,既可以是权威信息公开,也可以是官方辟谣,还可以在线互动问答。很多时候,当澎湃新闻的记者还没有关注到某一个网络传闻时,入驻的政务机构甚至已经在“澎湃问政”上发布了辟谣稿件,第一时间澄清了事实,让谣言无处藏身。

一个新媒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多元化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澎湃新闻也逐步上线了问吧(邀请题主直接在线回答澎湃用户提问)、问政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澎湃新闻一直专注时政与思想领域的严肃报道,所以其自身气质就和问吧、问政等社交功能非常契合,权威政务信息在这一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就更可期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主打娱乐的新媒体平台也宣布开通政务频道,并欢迎各大政务机构入驻并发布政务信息,其匹配度就可想而知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政务机构通过“澎湃问政”发布权威政务信息,能够以最快速度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澎湃问政”的编辑后台掌握在政务机构手中,它丝毫不用担心该频道的编辑擅自改动其内容或标题,如何规划内容、如何制作标题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为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兼政治新闻主编)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