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高校负面网络教育舆情事件的应对问题与建议【2】

王荆卉,刘晓旭
2018年10月18日09:3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高校负面教育舆情应对的建议

1.态度积极,敢于面对。当负面舆情事件发生,高校第一时间不能给予网民准确的结果和处理答复时,不被动等待调查结果,而是主动告知网民处理进度。表明态度比维持沉默更易获得网民的理解和信任,官方的出面有利于遏制负面舆情的传播,尤其是阻止一部分极端主义者在网络中匿名发表煽动言论,加剧舆情偏向。其次,网络空间的开放程度使一味“遮掩”“封堵”只会适得其反,严肃透明的处理才能为高校挽回声誉和形象。负面教育舆情的确暴露出高校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只有主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避免同类事件一犯再犯。直面问题反映出高校处理问题的决心,对于舆情主体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起到安抚作用,也为社会做出表率。

2.建立舆情常态化监测及模拟应对机制。高校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理论学习,提高对于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教育舆情的认知和了解,并建立全方位多圈层常态化的舆情监测,设立专业部门,聘请专业人士负责舆情互动,主动及时回应舆情主体需求。常态化的舆情监测有利于高校第一时间针对舆情信息进行预判并作出决策,预防舆情事件恶化,及时疏导网民情绪,尤其是化解网络舆情场域的“怨气”。

对于某一学校来说,负面教育舆情事件发生频率并不高,如何应对是对于高校舆情理论学习的“考核”,需要一定的实际运用,避免在负面舆情事件突发时陷入手足无措的状态。高校可以设计特定舆情事件,进行专项模拟应对训练,及时发现舆情应对的漏洞并改进,提高“实战”能力。

3.培养“意见领袖”作为舆情传播窗口。从社会控制论的角度探讨,引导和管理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策略。管理作为“硬控制”,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高校和有关部门则更需要注重引导方式的完善。网络舆情通常以情感诉求为先,且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目前在舆情应对中,常常出现“硬”有余而“软”不足的现象,说明如何引导教育舆情是现阶段的一个缺陷。“意见领袖”是传者与受者的中介,在加工和解释舆情信息,在舆情主体中产生支配和引导方面有积极作用。建立高校的教育舆情传播窗口和品牌,有意识地培养高校及相关部门舆情“意见领袖”,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扩散高校教育舆情的正面形象,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措施。

在突发性的舆情事件面前,“意见领袖”首先可代表高校发挥积极回应的作用,做好舆情引导和应对的第一步;在发布官方正式正式声明时,熟悉舆情主体的需求点,耐心解释处理方式和结果;当舆情事件进入平缓期后,注意追踪后续舆情是否出现异化,积极跟进舆情方向,从而协助高校争取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四、总结

高校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奠基石,本就被寄予极高的关注和厚望,尤其是一旦发生负面性事件,往往能够引起网络舆情的强烈反响。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面对负面舆情事件时,如果缺乏应对经验,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分析和细化相关案例,借鉴各类媒体环境下应对舆情的有效经验,提高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梳理总结出多种可行的应对路径;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作为舆情主体,也需要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各类信源,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作为高校方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开设相关课程普及相关知识,从而逐步优化全社会成员的理性程度。

参考文献:

[1]左明章,国桂环,曾睿.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3):811.

[2]刘振琍,刘毅.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4(2).

[3]曹学艳,宋彦宁.高校教育舆情热点事件对高校的影响力研究——以2014年教育舆情事件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S2):100104.

[4]舒刚.我国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议题及趋势展望——基于CNKI (20092015)的数据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4046.

[5]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6]柴樱芝,殷俊.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传播特征与应对[J].青年记者,2017(29):3031.

[7]何欣蕾,王保华.治理视角下的教育舆情研究: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5(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